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机理与策略

2018-04-03 00:19杨雅涵朱秘颖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弘扬工匠培育

杨雅涵,潘 劲,朱秘颖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四川 德阳 618000)

近年来,“工匠精神”一词多次出现在国家政策文件和主流媒体中。2016年的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和知识分子、劳动模范和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个零部件,生产优质产品。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崇尚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培育众多“中国工匠”,以此打造出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进入重质量的新时代。工匠精神体现在企业行业的生产实践中,却始于职业教育,是高职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分析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研究培育机理及提升培育成效的策略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分析

根据研究需要,课题组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设计了《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调查问卷》,依托问卷星平台发布,共发放问卷302份,收回有效问卷302份;针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管理服务人员设计了《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访谈提纲》,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走访调研。

(一)学校着力“工匠精神”培育得到一定认可

调研发现,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基本达成共识: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开展。调查问卷问题:“在大学期间,您觉得哪些方面对培育工匠精神起到了作用?(不定项多选)”,“实训实习”(72.85%)位居第一,“专业课学习”位居第二(71.52%),“优秀工匠进校园交流”(59.93%)位居第三。这反映出高校进行工匠精神培育成效得到一定认可。此外,学校层面借力产学研平台、打造“双师型”队伍、推行“双证制”等方式,把工匠精神培育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取得一定成效。

(二)大部分学生对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自觉自信

在调查问卷问题:“您觉得在当代中国,大力提倡、弘扬培育工匠精神有没有必要?”99.01%选择了“有必要”。在问题:“您身边的人是否普遍缺乏工匠精神?”70.2%的同学认为普遍缺乏。在问题:“您觉得自己能成为现在或将来所从事行业的优秀工匠吗?”54.97%的同学表示“能,我正在努力”,43.71%的同学表示“不好说,但我会努力”;只有分别为0.66%的同学表示“不能,大国工匠只是少数人”和“我不想”。学生对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高度认同和对现状的清醒认识,以及对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工匠的自信,是当前高校培育弘扬工作的有利因素。

(三)注重多渠道培育方式,但缺乏系统和细节关照

调研发现,一方面高校积极拓展渠道,多维度培育工匠精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另一方,教育者积极行动,受教育者却难以起而行之,工匠精神培育存在重理论说教、轻现实引导的现象。尽管当前大多数学生认为工匠精神十分重要,但却往往难以付诸实际行动,这与学校培育工作缺乏系统和细节关照存在很大关系:在学生教育管理中,不注重学生学习生活中细节意识、吃苦精神和严谨作风等与工匠精神紧密相关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存在师资不充足、师资不专业的现象,教育内容部分脱离社会实际;毕业前顶岗实习,作为学生走向社会、走进企业的关键环节,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阵地,有学生应付了事现象存在,等等。这些都是当前高校培育弘扬工匠精神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机理分析

从内化接受规律出发,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处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行为认同”的递进式连续体上,同时具有反复性。认知认同是前提,情感认同是催化,理性认同是关键,行为认同是目的。认知认同是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的基础,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促进,培育最终目的体现在学生的行为认同上。必须遵循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机理,把握培育环节中的关键点,才能科学规划培育体系。

认知认同,是指高职大学生完整、准确理解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不仅要让大学生知晓工匠精神是对古代中国传统工匠文化的扬弃,是对西方优秀工匠文化的借鉴和吸收,更要理解工匠精神是契合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具体体现。

情感认同,是指高职大学生在深刻认知的基础上,对工匠精神产生的肯定和向往的态度。实现情感认同关键是加强榜样教育和典型感化,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并弘扬工匠精神,发挥“匠人之师”的风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从内心去接受、认同、尊重、追随工匠精神。

理性认同,是指高职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要素进行分析、整合并在理解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实现理性认同关键是培养大学生正向的思维方式、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促使大学生以工匠精神为标准自律自省,以工匠精神为目标努力改变塑造自己的行为。

行为认同,是指高职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和专业实践中积极践行工匠精神,包括“德艺兼修、以德为先”、“敬业奉献、严谨求实”,“淡泊名利、专注执着”、“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等,并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发扬爱国为国的“大国工匠精神”。

三、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分析

目前,高职大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工匠精神”教育性经验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在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中接受的工匠精神的显性教育,二是在学校生活中获得的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态度、动机、价值和其它心理的成长的隐性教育。两类经验获得主要来源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关学习教育活动,因此,提升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性,必须从多维度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育共建。

(一)提升“两个课堂”教育主体相关素养是前提

工匠精神是一种价值认同和行为选择,教师秉持的价值态度和遵循的价值原则,将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2017年教师节前夕,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时,鼓励未来将从事职业教育的“工匠之师”:“你们毕业后既是老师,又是师傅。希望你们既像老师一样传授职业之技,又像师傅一样传承工匠之道,培育铸就大批中国制造的合格人才”。因此,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学生,提升教育主体素养是前提。教育主体不仅包括直接给学生上课的专业教师,同时包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与学生接触的专职辅导员、社团指导教师、管理服务人员等。作为“工匠之师”的职业院校教师,在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职业方面,应秉持和体现匠人精神:通过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专注热爱的职业态度、永不止步的学习精神等,将工匠精神贯穿、落实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感受匠心、向往匠心。

(二)工匠精神融入“两个课堂”教育内容是基础

当代中国“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专注、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爱国报国等方面的内容,因此要使工匠精神全面融入“两个课堂”教育内容,必须依托思政课、就业创业培训、通识教育平台、学生活动等,从多渠道着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一是基本素养教育,包括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人文知识。通过专业和实践教育,培养大学生完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塑造大学生完备人格,培养其良好审美情趣和崇高理想。二是职业态度教育,主要包括专注敬业、精益求精、敢于创新。要将产业、行业、企业对从业者的文化素质要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忠诚心、荣誉心等。三是价值理想教育,包括幸福劳动、爱国为民、追求善美。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劳动创造幸福”的理念,意识到个人幸福是在辛勤、诚实和创造性劳动中成就的,是在融入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伟大事业中赢得的,是在对真理和尽善尽美境界的追求中获取的。

(三)工匠精神融入“两个课堂”介体环体是保障

教育介体是教育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桥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发展,以“两微一端”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介体,也愈来愈凸显教育介体的开放性特质。工匠精神融入两个课堂,要不断更新教育方式方法,注重丰富信息化内容。一是加强“两微一端”的主动宣传,组建大学生团队,倚靠学生力量,结合校史校情,挖掘符合学生需求的内容,通过高校官微、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校官方账号,进行如“我身边的工匠”、“中国梦.匠心”等工匠精神的主题宣传。二是及时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面对社会上“好技术不如好运气”、“辛苦的不赚钱,赚钱的不辛苦”、“工人阶级地位低,资本家地位高”等错误思想言论,及时引导、正面回应,消解负面舆论造成的价值观混乱。尤其关注人人网、百度贴吧等学生网络聚集地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的时效性和传播半径,用贴近学生的语言叙事,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讲述工匠故事、传播工匠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唯有一技之长,才能创造美好人生”。

教育环体是指教育活动所处环境的因素总和,具有广泛性、动态性、可创性等特点。良好的环境具有感染作用、促进作用和约束作用。一方面,要大力开展榜样教育活动,如邀请“大国工匠”、行业能手进校园宣讲,通过榜样楷模的人生故事和价值选择,在强大的舆论力量和道德力量的指引下实现工匠精神培育。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建设教室寝室文化、校园宣传栏、实训基地文化墙等,形成培育弘扬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在建设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理念的校园文化中,塑造学生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立足工作岗位、实现产业报国的人生理想。

(四)工匠精神融入“两个课堂”考评体系是关键

对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是进一步培育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工匠精神既是一种价值理念,也是一种行为选择;既涉及专业知识储备和技能操作能力,也涉及劳动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素养。因此,必须探索合乎工匠精神特点的考评方式,并使之融入“两个课堂”的教育过程。

培育的目的在于践行,知而不行,终非真知。工匠精神培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进入职业角色,秉持匠心,专注专业,精益求精,敢于创造。一是,既要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也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自我评价;既要注重第一课堂学生的表现,也要注重考查学生在第二课堂参与专业竞赛、创新大赛的情况。二是,要形成明确培育目标和硬性考核指标,通过制度机制,保证“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两个课堂效果”。依托“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在学分认证体系中,分配工匠精神培育活动比重,健全学生参与动力机制,努力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共建、共享、共融,打造立足高职学生生活实践、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弘扬工匠培育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