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燕,方庆全,索文昊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厦门 361003)
网状纤维存在于机体任何组织与器官,通过网状纤维染色观察病变组织中网状纤维的多少、粗细、疏密、有无断裂、有无塌陷等形态变化,对判断病变性质、程度、发展、转归具有重要意义[1]。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网状纤维染色有如下不足:用于网状纤维染色的氨银液配制皆较复杂;配制的氨银液有效期短,易造成浪费;染色背景常有银颗粒沉渣;染色过程中容易脱片;染色结果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对比度欠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改进网状纤维染色氨银液配制方法和网状纤维染色方法,可提高氨银液配制的成功率,延长氨银液有效期,提高网状纤维的染色质量,减少网状纤维染色的脱片率。
硝酸银,氢氧化钾,蒸馏水,浓氨水,高锰酸钾,草酸,硫酸铁铵,甲醛,氯化金,硫代硫酸钠,乙醇,滤纸。
由于传统网状纤维染色的氨银液配制较为复杂且有效期较短,在JCI“持续质量改进”理念指导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对氨银液配制方法进行改进(表1)。
氨银液配制成功率:收集传统方法与改进方法配制的氨银液各30份,统计其配制成功率。传统配制法成功率为80.0%(24/30),改进配制法成功率为100.0%(30/30),改进配制法成功率显著高于传统配制法(χ2=4.29,0.01<P < 0.05)。
表1 两种氨银液配制流程比较Tab.1 Comparison on two preparation procedures of ammonia silver solution
氨银液有效期:同样置于4℃冰箱内保存,传统方法配制成功的24份氨银液有效期均数为2.85±0.28周,改进方法配制30份氨银液有效期均数为6.39±0.27周,改进方法配制氨银液的有效期显著长于传统配制法(t=9.01,P<0.01)。
由于传统网状纤维染色存在以下缺点:背景常有银颗粒沉渣、染色过程易脱片、网状纤维清晰度欠佳、网状纤维与胶原纤维对比度欠佳等,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在改进氨银液配制方法的基础上,改进网状纤维染色方法如下:①减少高锰酸钾氧化、及其后续的蒸馏水洗、草酸水溶液漂白、蒸馏水洗的时间;②2%硫酸铁铵水溶液媒染后,不经自来水洗,直接蒸馏水洗;③氨银溶液作用前,裁剪略大于组织的滤纸铺于切片的组织上,再滴加改良氨银溶液覆盖滤纸表面,染10~15min。④氨银溶液作用后,不倾倒掉氨银液,直接用蒸馏水从一侧迅速冲洗掉氨银液。⑤10%甲醛溶液还原数秒即可。⑥0.2%氯化金溶液调色数秒至1min,以肉眼观由棕黄色变灰黑,再镜下控制(表2)。收集80例富含网状纤维组织的肝组织病例,每例连续切片2片,厚度为3.5μm,常规脱蜡后随机分为2组,1组用传统方法进行网状纤维染色(A组),另1组用改进方法进行染色(B组),比较2组的染色效果。
设定以下3项评价指标:背景清洁度、网状纤维清晰度、网状纤维与胶原纤维对比度。评分标准为:①背景清洁度(100分):放大200倍镜下,切片背景见少量散在颗粒沉渣,不影响诊断,减1~10分;见少量散在及成团颗粒沉渣,不影响诊断,减11~20分;见多量散在颗粒沉渣,部分覆盖网状纤维,影响观察,减21~40分;见多量散在及成团颗粒沉渣,影响诊断,减41~100分。②网状纤维清晰度(100分):网状纤维染色轻度淡染,结构尚可分辨,减1~10分;网状纤维与背景染色均轻--中度过深或过浅,网状纤维清晰度较差,减11~30分;网状纤维与背景染色均重度过深或过浅,影响观察,减31~100分。③网状纤维与胶原纤维对比度(网状纤维呈黑色,胶原纤维呈黄棕为优质的网状纤维染色,100分):网状纤维染色轻度淡染,胶原纤维轻度深染,两者对比度尚可,减1~10分;网状纤维染色中度淡染,胶原纤维中度深染,两者对比度较差,减11~30分;网状纤维与胶原纤维均呈灰黑色或近似黄棕色,两者对比度差,减31~100分。由2名副主任以上医师对A、B 2组的染色片进行双盲评分,每项指标数据为评分的平均值。
采用SPSS 17.0 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配对t检验两两比较,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B两组染色结果比较见表3。由表3可见,A组背景清洁度、网状纤维清晰度、网状纤维与胶原纤维对比度3项指标的得分与B组。A组染色片(图1A)背景见多量沉渣、清洁度较差,网状纤维清晰度较差,网状纤维与胶原纤维对比度差;B组染色片(图1B)背景见未见明显沉渣、清洁度好,网状纤维清晰度好,网状纤维与胶原纤维对比度好。比较两组脱片率显示,B组脱片率(1.3%)明显低于A组脱片率(11.3%)(χ2=6.83,P<0.01)。
表2 两种网状纤维染色方法流程比较Tab. 2 Comparison on two reticular fi ber staining methods
表3 两组染色结果比较Tab. 3 Comparison on staining results between two groups
网状纤维染色在病理诊断中主要用于:①显示与鉴别肿瘤的性质、来源;②某些肿瘤的诊断[4];③观察和研究癌组织的发生、发展及其恶性程度;④显示与观察组织中基底膜的变化;⑤识别坏死组织的结构及类型;⑥显示和研究肝组织病变。所以网状纤维染色是日常病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染色方法,简化及稳定的染色技术在日益繁忙的病理科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网状纤维染色中使用的氨银液是一种络合物,对组织有较强的亲和力,与组织中的蛋白质结合,再经甲醛还原成为银后沉积于网状纤维内及其表面,得以显色。配制氨银液时,所用的10%硝酸银水溶液不宜太多,氨水必须新鲜,逐滴加入浓氨水,一边滴加一边摇匀震荡,以严格控制所滴加的浓氨水剂量。氨水若滴加过量,会不同程度地降低氨银液染色敏感性,使网状纤维染色过浅,氨过量也易导致脱片,以边滴加边摇动,直至溶液只有少量微颗粒为佳。
图1 A、B 两组染色结果比较。A,背景见多量沉渣、清洁度较差,网状纤维(黑箭头)清晰度较差,网状纤维与胶原纤维(红箭头)对比度差;B,背景见未见明显沉渣、清洁度好,网状纤维(黑箭头)清晰度好,网状纤维与胶原纤维(红箭头)对比度好,肝血窦内皮下网状纤维呈黑色,汇管区胶原纤维呈棕红色;比例尺,100μmFig.1 Comparison of staining results between 2 groups. A, traditional staining method showed a lot of sediment and poor background cleanliness, low clarity of reticular fi ber, poor contrast between reticular fi ber (black arrow) and collagenous fi ber (red arrow); B, improved new method showed no obvious sediment, cleaner background, higher clarity of reticular fi ber, good contrast between reticular fi ber (black arrow) and collagenous fi ber (red arrow); scale bar, 100μm
由于传统网状纤维染色方法存在诸多缺点,其主要原因如下:①高锰酸钾是强氧化剂,0.25%高锰酸钾水溶液氧化时间过长是染色过程易脱片的重要原因;②高锰酸钾水溶液氧化后续的蒸馏水洗、草酸水溶液漂白、蒸馏水洗时间过长也是染色过程易脱片的原因;③2%硫酸铁铵水溶液媒染后,自来水洗后再蒸馏水洗,蒸馏水冲洗不彻底时,自来水残余的氯离子会与金属银反应而导致网状纤维清晰度差、网状纤维与胶原纤维对比度差,甚至导致脱片;④直接滴加Gomori氏氨银溶液在切片上及其后的蒸馏水冲洗方法欠佳,导致切片背景银颗粒沉渣多,也影响切片染色质量;⑤10%甲醛溶液还原时间过长易导致脱片;⑥0.2%氯化金溶液调色过度导致网状纤维清晰度欠佳、网状纤维与胶原纤维对比度欠佳。针对传统网状纤维染色背景不清晰、染色过程易脱片、网状纤维清晰度欠佳、网状纤维与胶原纤维对比度欠佳等问题,我们对传统染色方法进行了持续改进,主要措施包括:调整部分染色步骤的作用时间;整个染色过程避免使用自来水冲洗;裁剪略大于组织的滤纸铺于组织上,氨银液染色步骤结束后不直接倾倒掉液体而是以蒸馏水直接冲洗;氨银液染色后以蒸馏水速洗后即刻滴加10%甲醛溶液还原;由于蒸馏水洗有分化作用,时间应控制好,否则易染色浅淡;以甲醛分析纯溶液和蒸馏水按1:9的比例配制10%甲醛溶液;氯化金调色步骤以肉眼观组织由棕黄色变灰黑,再镜下控制等等。其中较为关键的染色技巧是:裁剪略大于组织的滤纸铺于组织上,再滴加氨银液覆盖滤纸表面10~15min,至滤纸表面形成一圈肉眼可见的银颗粒为宜,如果银颗粒不明显,可适当延长染色时间,用滤纸的效果是背景干净无沉渣。
我们的实践证明,改进网状纤维染色氨银液配制方法、改进网状纤维染色方法,可提高氨银液配制的成功率,延长氨银液有效期,提高网状纤维的染色质量,减少网状纤维染色的脱片率。
[1] 聂艳红,王红霞,刘慧,等. 网状纤维染色及P504S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6,32(7):799-801.
[2] 孙志华. 基于JCI核心理念的ICU患者安全目标持续改进的护理实践.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4):2912-2915.
[3] 田媛媛,唐正利. 我院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实践.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7,33(1):56-57.
[4] 王德田,董建强. 实用现代病理学技术.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