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瑶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持续有效推进,目前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多数贫困群众享受到了党和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惠后,能够借着优惠政策的东风,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因地制宜发挥自身动力,干劲十足。但是扶贫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这样两种现象:其一是有能力不发展的。部分困难群众,认为贫困有理,扶持是必须。自身有能力发展却不想发展,等靠要,懒人思想严重。其二是想发展无能力的。贫困群众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无知识无技术成为制约其脱贫致富的严重障碍,脱贫意识强烈,却找不到门路。那么如何激发困难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1 扶智是基础
习近平同志曾高屋建瓴地指出:“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关键。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可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简单地说,“扶智”就是要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农业信息技术推广、互助合作交流等形式,培养有知识、有技术、有经验、敢创新的现代化新型农民,避免盲目种植投资,真正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贫困的原因有很多种,但知识和技术的匮乏却是一个普遍存在现象。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贫困对象脑袋“富”起来,口袋才可能持续的“富”。全面撒网整体培训显然是不现实的,困难群众中或是年龄偏大,或是思想过于保守,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扶智”也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
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扶贫计划,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每个贫困孩子都“有学上”“上得起”,不能因为贫困而失学。其次,有的放矢地开展致富创业培训,提高贫困群众实战本领。对于有创业欲望却苦于知识水平低下的贫困对象,可以针对其农业经营项目特点,组织其参加实用性强的实地经验学习,专业技术讲座,跟踪服务指导等易于接受并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同时加强对市场信息的及时传递,提供市场指导和引导,防止出现“养鸡不生蛋,种树不挂果”或是错误投资导致的不必要损失。
此外,对于年龄偏大的贫困对象,普遍文化水平低,无知识无技术,信息闭塞,思想僵化,甚至拒绝接受新思想新知识。为便于信息沟通交流,可以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让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身边脱贫致富的典型案例、献身说法等使他们明白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知识匮乏、头脑空空。鼓励他们不能安于现状,要以当下好政策为契机,补钙壮骨、积蓄能量,坚决打赢脱贫战,激发他们干事创业致富奔小康的热情和激情。
2 扶志是关键
“志”为志气。扶贫要从思想上加大对贫困对象的思想引导,打破僵化落后思维,解放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贫困并不可怕,看不见的贫困才最可怕。政策性的扶持只能解燃眉之急,却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变“输血”为“造血”激发人们的内生动力才能彻底拔掉穷根,真正实现持续稳定脱贫。部分贫困对象过于依赖政府救助,不求自身发展,思想的贫困远远大于现实的贫困。要充分调动贫困对象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源上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就必须“扶志”。
人们通常把“等靠要”思想归结为一个“懒”字,我们承认确实有懒人存在,但这只是个例,对于这部分对象要让他们树立起“勤劳光荣、懒惰可耻”的思想意识,多教育,勤督促。事实上多数有这种思想的人不是他们不想致富,而是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生活的拮据,让他们除了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已无力从事其他,长此以往便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脱贫攻坚最强大的力量在贫困群众中。所以“扶志”就是扶起贫困对象的志气,让他们不再因为贫困而自卑,不再因为贫困而阻断了致富的信息和勇气。人们常说“人穷志不穷”,有了脱贫的志气,挺直腰杆,才能激发脱贫致富的持久动力。
3 精准施策是保障
我国的扶贫政策已覆盖产业、健康、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加之地方的一些具体保障措施,完全可以有效保障贫困对象的生产生活但关键是要因人因户施策,精准施策才是脱贫的重要保障。
首先,找准致贫原因。找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致贫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恶劣的地理环境、连年的自然灾害、长期封闭的思想观念等导致的贫困,也有因病、因学、因残致贫,还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亦或是交通条件差、自身动力发展不足等导致的。但即便是同一原因致贫的每户的情况又各有不同。比如同样是因学致贫的家庭,有的通过教育扶贫、雨露计划等解決了没钱上学的难题,同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政府扶持摆脱了贫困,甚至成为了本地的致富带头人。有的家庭却只能依赖政府救助,自身无力脱贫。从贫困地区整体发展来看,很多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薄弱,甚至无产业,没项目。即便是有产业,发展也不尽人意,规模有限,产业链单一,抗击风险能力不足,无法成为带动脱贫致富的主导力量。多种因素交织成贫穷落后的局面,所以找准原因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充分建立贫困对象脱贫致富的信心。
其次,理清发展思路。脱贫工作的目的不是让贫困户暂时摆脱贫困,而是通过扶持帮助贫困对象找到一条稳定增收的致富路。不同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必须进村入户开展调查走访,准确掌握贫困户家中的收入情况、劳动力数量、居住条件、医疗保障、产业发展等信息,精准分析其致贫的原因。根据贫困对象自身特点,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借助扶贫优惠政策精准发力,实现“一户一策、一人一法”。此外对于确实丧失劳动能力的困难对象,可以通过社会兜底政策扶贫。对于有劳动能力而暂时贫困的,可以通过产业扶贫,互助合作等方式予以扶持。必须结合贫困对象自身特点,严格按照“六个一批”精准施策找准办法谋出路,切忌扶贫政策不分彼此全覆盖。既没有发挥政策优势,也不能激发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