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正兰
清晨,在太平河隆隆的水声中醒来。
推开窗户,一团夹杂着草木清香的湿润雾气借着微风,扑面而来,那种带着潮意的野性气息瞬间充盈了肺腑。
住在梵净山脚,云雾遮住了梵净山的真容,却更添这座大山在我心中的神秘气质。
跨界科考的行程即将展开,而我也即将奔赴这场跨越14亿年的“邀约”。
原始森林中
一路扒开茂密的箭竹丛
人们常用山峦叠嶂、云蒸霞蔚,描绘高峻山体的迷人景象。梵净山亦如此,在云雾缭绕间浑然天成,从山脚到山顶,森林茂密、郁郁葱葱,散发着淡淡的优雅气质。
乘观光索道在云海中穿行,就不难看到雾霭弥天、山浴雾霭的景致。
梵净山被誉为黔山第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印江、松桃、江口三县交界地带。据了解,在距今14亿年的震旦纪,如今的亚洲版图大都还处于深海泽国,烟波浩渺间,由东北向西南隐约突兀起一条山峦,那就是如今的武陵山脉,它是黄河以南最早从海洋中抬升为陆地的古老地区,而记载这段历史的,恰恰是如今的武陵主峰——梵净山!
崇山峻岭中,坡陡谷深、群峰高耸。石峰、石塔、蘑菇石及其群体组合,精彩纷呈的原始森林,羞涩天然的山涧、池塘与瀑布,奇幻的云雾、彩虹等气象景观,具有独特的自然美。
拾阶而上,驻足在一块古老的岩壁旁,科考团长冉景丞缓缓道:“漫长地质史长河中的种种变迁被这些巨石逐一记录,没有万卷怕是难成,也不外乎峰顶屯着‘万卷书了。”而后一行人便赶往此次科考第一站,梵净山九龙池。
平日里,只有保护区管理员孤独行进的陡峭山路,今日却格外热闹:全副武装穿行在原始森林中,一路扒开茂密的箭竹丛、一路当心脚下的湿滑腐叶和苔藓,遇到近70°的斜坡还得向身旁的植物借力缓慢下行。只听前方“哎哟!”一声,一位媒体同行遭了殃,同行的队员赶紧一把将她扶起来,这路走得可以说是惊叫连连、险象环生。那一头,科考专家们却是另一番景象,只见他们脚步灵活、身手敏捷,在这深山老林就跟逛自家后花园似的,时不时停下来拍摄、采集标本,还要分神回过头来指点一下我这个“科考菜鸟”。
终于,历经3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科考队终于抵达目的地——九龙池。九龙池并非想象中的高山湖泊,更像是崇山峻岭之中的一处开阔草甸。
苔藓专家张力博士一头扎进苔藓丛中,两眼放光:“你瞧这株大金发藓,每年利用夏天长高一点,年复一年,别看它不到20厘米,至少也有三十好几啦。”
“三十好几”的大金发藓,单看一株其貌不扬。可在这九龙池中,它们成片成片,长成了一块巨大的绿色金边绒毯。
言归正传,事实上,九龙池是位于梵净山海拔2212米一处退化中的亚高山湿地。这里大金发藓丛生,植被类型正从湿地植被向旱生植被演化,这昭示着气候正在发生变化。不少专家们脸上浮现出隐隐的担忧之色。
道路尽头
梵净山冷杉矗立在高峻的山脊两侧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使梵净山富集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地质奇观,或雄奇险峻,或秀美多姿,那引人入胜的新金顶、守望数亿年的蘑菇石、惟妙惟肖的万米睡佛……如巨笋出土,似玉龙啸天,红云环绕,直指苍穹。
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使梵净山成为瑰丽的自然生态王国。梵净山独步天下的生态环境,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珍贵的栖息地,古老孑遗植物的避难所,是10多亿年自然洪荒之力铸就的生命传奇。
梵净山冷杉是中国贵州特有的珍稀植物,亦为第四纪残遗植物,仅残存于梵净山的局部地段。为了一睹其“芳容”,科考队员们要跋涉往返20公里的险峻山路。
从蘑菇石出发,沿朝圣古道向烂茶顶行进,千年古道上错落的青石布满了青翠的藓类植物和树木的落叶、腐叶。山上浓雾弥漫,远山和近树都隐匿在白茫茫的雾气中,只有头顶近在咫尺的新鲜树叶正肆无忌惮地坦陈着浓浓的绿意。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杨传东老师对保护区一草一木都极为熟悉。他向大家介绍,路旁一块不起眼的小石头上就分布着6种梵净山特有种,包括银背叶党参等。目前这种党参只在这个山顶发现,极为珍稀。
穿行在高山杜鹃林中,杨老师边走边道:“梵净山高达2000多米的垂直落差,满足了不同杜鹃花品种对各种海拔高度的不同要求。若是你们四五月份过来,粉的、红的、紫的、白的,各色杜鹃密密匝匝漫山遍谷、五彩缤纷。还有跃跃欲飞的珙桐树花,开满山谷,在风的轻抚下,香气四溢、沁人肺腑。”
边听着杨老师的描述、边想象着漫山遍野咤紫嫣红的美景,还得处处留心脚下,生怕一不留神就滚到谷里和黔金丝猴做伴了,这感觉真是“累并快乐着”。
走着走着,前方有淙淙流水声传来。转过岩壁,一匹白练挂于一处山石的凹槽之中,正愁着没水的我快步上前,将手捧成碗形喝上一口,清冽甘甜。
幾个钟头的艰难行进,道路尽头终于出现令众人欣喜的“身影”。梵净山冷杉如一个个身披铠甲的卫士矗立在那端,威严俊朗的外形令人心醉不已……
梵净山冷杉是这片大山的原住民。第四纪冰川毁灭了许多物种,只有顽强的孑遗物种从远古一直存活至今,梵净山冷杉就是其中之一。
它们选择了人迹罕至、生存环境最为苦瘠的梵净山北坡山脊两侧安家落户——烂茶顶、锯齿山、白云寺、三张碑一带的海拔都在2100米-2300米,岩石陡峻,大风肆虐,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可梵净山冷杉却如清修的隐士,扎根在这远离尘嚣的天地之间,这一站就是千万年!
那挺拔的身姿,只一眼,科考队员们的疲惫感顿时消散。
而后,大家又惊喜地发现,这片冷杉结果了——这意味着,眼前的绿色生命又将繁衍生息。
梵净山就是这般神奇而充满魔力,每一个生命都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以各式各样美的姿态谱写出生态篇章。而人们对于梵净山生态的守护,将使得这片大地唱响永恒的绿色之歌。
低海拔深谷里
凤尾蕨如同鸡的尾巴披着长条
车沿曲折的破石子山路颠簸前行,到达江口县怒溪镇黄岩村已是午后了。抬眼望去,骄阳下苍翠掩映中一座座青瓦木楼依山势而立,踏着青石板、顺着古藤栏护着的石阶一路而上,向着那古寨亲近而去。迈着轻轻的步子,不急不缓,深怕惊扰了这村落的安宁。
正值秋日,家家户户都晾晒着金黄的谷物和鲜红的辣椒。一位坐在自家屋檐下的老奶奶,慈眉善目,静静地看着我们这群外乡来客,脸上载满笑容。院内两只母鸡正悠闲地踱着步子来来回回,不时啄两下地……时光在这里仿佛慢了下来。
村里的老支书是个精瘦的老头,听说科考队要下谷,他放下手中的活计赶了过来,自告奋勇地为我们担当向导。黄岩村在山麓,村边有很深的山谷,叫黄岩谷。黄岩谷也是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我随科考队手脚并用下到谷底,从谷底向来时的路回望,湿滑陡峭的崖壁,碎石乱叠的山谷,唯有树桩上挂着的用于借力的长竹竿能给人一点安全感。默默擦一把额头的汗,不知是热的还是惊的。
据同行的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教授李振基介绍:“林下有不少大型蕨类植物。凤尾蕨科植物如同鸡的尾巴一般,其孢子囊群总是一长条长在羽片的边缘。蹄盖蕨科植物的孢子囊群多半马蹄形,或略弯。双盖蕨的孢子囊群往往呈两条并列排布。水龙骨科的植物往往长在有水分的悬崖峭壁上或树干上,其根状茎紧紧扒在石头上。星蕨的孢子囊群如同星星一般。”
想不到在古朴的黄岩古寨旁,竟藏着这样一个奇幻的植物王国。勤劳朴实的黄岩村民,世世代代守着这青山深谷过着自在的田园生活。这里的村民被这片山林养育,也对大山充满敬意,坚持与大自然和谐共生,才保存好如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宝库。
梵净山脚下,土家族、汉族、侗族儿女聚居于此,黄岩古村只是其中一个缩影。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专家王方辰说:“一条山沟一个民族,是自然生态环境孕育出了这样独特的文化,同时这种文化又反哺着自然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