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赟
2017年底,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强调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从历史这一学科来看,其核心素养表现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几个方面,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将核心素养的要求真正落实,是每一名历史教师都要认真思考和切实解决的问题。其中,主题教学就是一个可以尝试的途径。笔者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试谈如何在课堂上立足主题教学来彰显历史核心素养。
一、主题教学之于核心素养的价值
1.知识的系统性与收拢性
高中历史必修内容是由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板块组成的,但实际上任何历史时期的特征,任何历史事件,都是政治、经济、文化这三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当采用主题教学时,教师能够从综合性的角度来分析该主题,将分散在各个章节甚至各个学期的内容都聚集到一起时,这种方式无疑有利于提高知识的系统性与收拢性,从而让核心素养的培养覆盖面更广,涉及度更深,避免学生形成过度狭隘的思维特点或者局限于部分的认知偏差。
2.思维的完整性与全面性
历史核心素养表现在学生能够认知史实、能够客观地对其进行思考,评价与分析,能够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能够从已过去的历史中得到启发从而合理地分析当下或者未来,这是一种对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的表现,而主题教学则能够囊括多个方面,涵盖多个角度,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在横向与纵向上都得到很好的启发与锻炼,从而在历史核心素养上得到训练与强化。
二、立足主题教学彰显历史核心素养
1.以特定主题为核心
主题教学的核心关键在于“主题”二字,因此,在立足主题教学彰显历史核心素养时,首先必须以特定主题为核心。比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里,我国的英语教育历经了低潮期、复苏期与被破坏期。在1949-1955年期间,我国处于“疏英亲俄”的时代背景下,俄语取代了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学的第一外语,在1956-1966年,俄语教学规模逐渐缩小,而英、德、法、日语教学规模逐渐扩大,其中又以英语的教学最为大规模。等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十年动乱期里,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该阶段的教学不但没有得到发展,甚至较之前还有明显的滑坡,属于被严重破坏的情况。这一变化过程实际上是历史教材中近代中国发展下,政治与经济影响文化(教育),文化(教育)为经济政治服务的一个表现。当教师以这个事件为核心主题时,横跨于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三个学期中同一个时期的相关知识都可以联系起来一并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来透析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而不是把眼光局限在单一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时期上,这是一种唯物史观以及历史解释的表现,最终都会作用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能力。
2.以切入角度为线索
主题教学是围绕着特定主题来进行的,它是以一个体系化,综合体的方式出现,而不是单一的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历史阶段或历史任务,而是多线条地展现,因此,教师在运用主题教学彰显历史核心素养时,可以以切入角度为线索来进行。以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例,这个单元从物质生活、习俗文化、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大众传媒这五个方面来分析,那么,当教师以“如何看待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来进行教学时,这五个方面,每一个都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体系来分析,并且每一个体系里面又可以有很多的小分支。比如,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中,教材分析到受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等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等,服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再继续延续来看,服饰的变化又折射出人们的审美观,同时又催化出不同的经济形态或者行业的变化(比如服装行业就会涌现出一大批制作中山装、连衣裙等的厂家)。紧接着,不同的经济形态又会反哺并影响民众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还可以将中国的这种物质文化生活置放在全球环境下,置放在中西方文化影响下等大环境来看,实际上,这是一环扣一环,相互影响的作用形式。当教师在运用主题教学时,以不同的角度为线索来分析时,学生的思路就会在发散性的同时又有所依附,不会凌乱,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
3.以关联内容为拓展
主题教学是一种系统化、板块化的教学思路,它对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一种比较全面的方式,因此,为了让历史核心素养能够更好地彰显出来,教师应当以关聯内容为拓展。以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以及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为例,这两个单元介绍的都是古代中国的思想意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两个单元安排在一起学习并以“谈古代之光,访古代之遗”为主题来开展教学,着重从思想意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这三个方面入手,教材在编写内容时,更多地从历史的角度,而这个主题实际上是可以跨学科的主题:比如,从语文的角度,通过研读宋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来分析这些朝代的思想特征。比如,从美术以及音乐的角度,通过鉴赏我国古代的书画、戏曲、艺术等作品来分析这些朝代的大众主流审美。比如,从考古学的角度,通过了解考古专家所挖掘出来的与这几个朝代有关的文物来假想当时的社会形态。比如,从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当时的经济形态所催生出来的文化形式,文化形式又是如何折射与反作用于经济形态等。可以发现,当教师围绕这一个特定的主题,采用以关联内容为拓展的教学组织方式时,该主题所辐射与覆盖的内容就非常多,涉猎非常广,“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几个方面也会在这一过程中渗透更深,从而更好地在课堂上彰显历史核心素养。
4.以实际发展为补充
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看,历史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也只是一个时间段,一个部分,因此,当教师通过主题教学法来彰显历史核心素养时,还可以实际发展为内容补充。以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例,这个单元围绕了经济建设来谈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教师同样可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来组织教学,其中,第十三课谈到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而立足当下来看,我国的对外开放展现出蓬勃发展的状态,近年来,我国又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思路,因此,教师可以在该主题教学中,将我国当前的经济格局以及未来的经济规划部署融入其中,让第十三课后面有了更多的内容,就好像续写故事一样。实际上,历史核心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涵是学生能够通过历史来分析当下,能够将历史对未来的判断与当今进行对比,从中思考其思想依据。因此,在主题教学中,当教师将实际发展的情况补充进教材之中时,一方面,使得该主题下的内容能够更饱满、更充实、更丰富、更与时代接轨,学生也更易于理解与接收。另一方面,让学生的思维能够以更长的反射弧来学习历史,理解历史,并且在纵向的深度发展中深化对历史的认知,并且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几个历史核心素养融入学习的点滴中,从而提高自身的历史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历史主题教学指的是在教学中,教师打破固有的教材内容编排,按照特定主题的方式来将教材知识综合起来教学,其好处在于能够通过系统性、收拢性的知识与完整性、全面性的思维渗透于主题教学中彰显核心素养。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历史教师应当以特定主题为核心、以切入角度为线索、以关联内容为拓展、以实际发展为补充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主题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在特定主题学习中掌握历史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