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华
《魅影缝匠》(Phantom Thread)是一部在各种餐桌前上演情感角力的电影。女主角从奉餐、与男主角同桌进食、为他煮出一道不合他口味的菜,到最后,为他们之间煮出了一道永远错不了的菜。对比男主角作为缝匠的巧夺天工,她作为他的贤内助,也是匠心独运。导演Paul Thomas Anderson把二人之间的悬念处理得惊心动魄,但它也是一部礼仪喜剧。
出身寒微的女主角在早餐桌上流露的率真,就是让抹黄油的刀狠狠地与脆脆的吐司亲吻。从茶壶倒出来的茶,如山涧的甘泉,淙淙有声。对她来说,这些声响,由心出发,都是对生命力的礼赞,合该引来知音。然而对于男主角,说是理由也行,其实只是借口,他就是不能接受周围空气的因子不是在他的操控之内,但凡使他分心的声响,都可被谴责是搞砸他的饭碗。
他和她不是彼此相爱吗?如果相爱,为什么又不能相亲?
看《魅影缝匠》,正是在看,爱一个人的困难,在于你要比他更了解他自己。第一重难关,是你要愿意,并且不轻言放弃。多少人在亲密关系中,不都要求自己“被”善待,“被”迁就,“被”配合,如果在蜜月期这些要求都达到了,便以为“被爱”就是爱,一切理所当然,但当变量遽生,便认定被辜负的人是自己,却不去问,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没有了解对方到底是谁?
《魅影缝匠》是从男主角的视觉先看见女主角,但随着二人关系的变化,渐渐,我们已从女主角被男主角对待的方式,换成陪着她去走近那个永远不安的他,并从而发现,表面必须掌控一切的他,内心多么渴望被懂得的人控制。有趣的是,在这过程中,我们看着尝试從顺从、取悦去向男主角示爱的女主角,怎样通过“铤而走险”,出乎意外地打开了男主角的心理密码锁之外,我们也同时对女主角另眼相看: 如果她是闯进了蓝胡子的城堡,她一定不再是故事中的牺牲品,因为他之于她,不是依赖,不是畏惧,却是在迂回的相处中,找出了自己对他的重要性:他,只有她懂得。
一直认为性的快乐是建立在心理上,爱,只有更加。但要懂得一个人的心理,更难的,是读懂自己的。了解,从来都是心理学。
《魅影缝匠》全片最后一句对白,男主角Mr.Woodcock说:我肚子有点饿了。说这话时,他的脸躺在他的太太Mrs.Emma Woodcock的大腿上,双目闭上,一副完全放心的样子。一副像婴儿等待被母亲喂饲的样子。女主角的脸上,则挂着满足的微笑,因为她听见了最想听到的话:婴儿如果离不开母亲,怀中的男人也就离不开她。但若每个女人都能做吃的,便把男人留在了身边,那夫妇之道未免太简单了。妻子经常被半调侃半务实地叫做煮饭婆,那称谓不外是个岗位,何况男人的饥饿可能不是美味便能喂饱,因为他需要的不是巧手做的羹汤,是喂哺的乳汁。这叫我想起希区柯克《深闺疑云》(Suspicion)中的那杯牛奶,电影史上经典场面之一,摽梅己过的富婆飞来艳福,被翩翩俗世佳公子疯狂追求。二人仓促成婚后,由种种迹象推测,丈夫也许不求劫色,谋财的蛛丝马迹很多,甚至有可能为达到目的而害命。著名的发光牛奶,就是丈夫要拿上二楼给受过惊吓的妻子定神。一杯有镇静作用的牛奶为什么反倒令观众替片中的女主角揑一把汗?可能因为杯中暗藏的灯泡于不论什么人,都是心理阴影?
疑,和不安全感有莫大关系。《魅影缝匠》的男主角是怎样治好了他的不安全感?答案是“以毒攻毒”。十六岁便给母亲亲手缝制嫁衣的他,等于双手把最爱给别人送上。失去依恋对象,必须从妻子身上寻回代替价值。虽然不是真的乳汁,但异曲同工,一道毒蘑菇的佳肴,能教他身体失去抵抗,心理亦回复襁褓状态。名正言顺,当一个帖服的怀中宝贝。
自从降服于她对他的爱,他连事业都可以交托给她,无怪西谚有云:要进入男人的心,首先要通过他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