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学生情感体验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018-04-02 05:59胡涛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神态老妇人调动

胡涛

一、主题与背景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当今的语文课堂,常遭遇尴尬,我们眉飞色舞,学生昏昏欲睡。究其原因?教师只注重抒发自己的情感,忽略了调动学生的情感,而只有运用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产生情感共鸣,受到熏陶启迪,让语文课堂情趣相融。基于学情考虑,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阅读体验更是浮于表层,缺乏对文本深入感知。教师要善于借助文本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才能使他们深入理解课本内容。基于教材特点考虑:六年级教材相对高年级比较浅显,学生不太容易把握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层内容,很容易被故事所吸引,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所以要引导学生透过字面的信息,挖掘到教材深层的情感,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另外,教材都是按照主题单元编排的,每个单元的主题都富含深层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通过调动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感,深入理解和感悟文章的主题。基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考虑:语文教师要通过教材培养学生的审美认识与感悟,调动学生的各种细腻的情感体验,去体会文本表达的浓郁的思想感情。

因此我们确定了“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样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进行阅读教学的研究,引导学生细致研读文本,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本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二、情景与描述

环节一:创设情境

先和学生一起欣赏一段舒伯特的小夜曲。导入语:如此悠扬的旋律,一定出自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我们可以想象在金色的维也纳大厅,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他忘情投入地演奏着。可谁知道最初练琴时他所遭受的冷遇。究竟是谁让他鼓足勇气坚持下去,最终获得成功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唯一的听众》吧。

环节二:探究新知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唯一的听众是谁?为什么是“唯一”的听众?

生:老人。因为家里父亲和妹妹并不接受他。只有老人,用心去倾听他的音乐,用心去关爱他,用心鼓励他,帮助他。所以老人是他心灵世界中唯一的听众。

2.研读课文,体会真情。

师: 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人神态的语句,体会老人的情感。

师:你们发现老人的神态有什么特点?

生:平静。

师:为什么反复用“平静”这样一个词来形容老人的神态呢?这里面有没有什么深层的情感?我们一起研读课文。

(1)第一次平静。

师:当我发现一位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的时候,我有什么反应?

生:紧张、羞涩、难堪。

师:老妇人可能想些什么?

生:看到我缺乏信心,想安慰我。

师:当小伙子打算溜走的时候,老妇人对他说了哪些话?

生:“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师:小伙子被老人诗一样的语言打动了,你能从这几段话中感受到诗一样的味道吗?

试着读一读,品一品。

生:我觉得第二段话充满了鼓励,能够让我坚定信心。

师:你能用鼓励的语气读一下吗?(生读。)善意的谎言是抚慰孩子心灵的一剂良药。

生:我觉得第三段中的“用心”两个字说得非常好。老人谎称自己是聋子,不能听,他可以用心去感受。在小伙子看来,这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生:第三段语言强调了“每天早晨”。老人能够坚持每天早晨都来,不论什么样的天气,如约而至,她的坚持也能让小伙子鼓起勇气,坚定信心。

师:我们师生配合一下,再现一下情境,我来读旁白,找三位同学读老妇人的语言,再配上音乐。(师生合作朗读)如果说老人平静的神态是无声的关怀,那么,这诗一样的语言,就是有声的鼓励,如汩汩甘泉,滋润孩子久渴的心田,给他的心灵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2)第二次平静。

师:与第一次的描写有什么区别呢?

生:用“一直”“很”修饰。

生:说明老妇人是长情的陪伴,恒久的关怀。

师:这长情的陪伴和鼓励,带给孩子怎样的变化?

生:刻苦练习小提琴,汗流浃背。

(3)第三次平静。

师:为什么平静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这里面蕴含着怎样丰富的情感?从老人的语言神态读出她对小伙子什么态度?

生:他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为他的琴艺增长感到快乐,为自己能够始终陪伴在小伙子的身旁,帮助他成长而感到幸福。

生:她微笑地看着我,这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关爱。

生:手指敲打着节奏,说明老妇人发现我的琴艺增长,内心充满无比的喜悦。

生:深深的潭水里,能说明感情非常丰富,还有对我提出更高的要求。

师:深深的潭水里有鼓励,有关爱,有对我深深的期许。这深深的潭水,就是满满的爱。正因为这份关爱,小伙子的音乐梦想才得以实现。

环节三:拓展延伸

师:如果你就是那个年轻人,面对鲜花和掌声,回想起与老人相知相伴的点点滴滴,你一定有太多太多的話向老人倾诉,说说你的心里话吧!

生:我想说感谢你,正因为有你的关爱,我才会有今天的成长和进步。

生:我想说,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我取得怎样的成绩,我都始终都不能忘记你是我人生中唯一的最难忘的听众。

生:如果我是小苗,你就是滋润小苗的雨露。如果我是大树,你就是润泽大树的甘泉。有你真的很幸福,真诚地谢谢你!

生:真诚地谢谢你,是你让我走出自卑的阴影,让我鼓起勇气坚持下去,最终获得成功。

师:老师也假想自己是这位年轻人,用自创的一首小诗表达对老妇人的情感。

永远的唯一

在铺满落叶的树林里,

在忧郁无助的日子里,

如果没有遇见你,

我怎么能演奏出音乐的美丽?

一次次平静的注视,

让我心中充满幸福与甜蜜,

一句句温暖的鼓励,

像甘霖润泽到心底,

增添了无边的勇气,

化作前行的动力,

奋斗的汗滴,

托起成功的惊喜。

真诚地谢谢你,

我心灵世界中永远的唯一!

师:一句赞赏的话语,一个慰藉的眼神,一个善意的谎言,一次真诚无私的帮助,一次心与心的交流都可能改变一段人生,都可能挽救一个灵魂,在人生的舞台上,但愿你也拥有这样一个唯一的听众,也能成为他人唯一的听众。

环节四:反思提升

师:爱是最美的礼物,爱是最有感染力的催化剂。 在你的生活中,也一定遇见过能理解你,关爱你,宽慰你的听众,把你的感动写出来吧。

三、问题与讨论

《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文字并不深,那么究竟采用怎样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们备课组研讨的焦点落在巧设问题和品词析句上。

1.关于巧设问题。

最初设计的问题是——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他不能忘记的是唯一的听众。为什么不能忘怀呢?预设通过这个问题,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说出不能忘记老人的平静的眼神、诗一般的话语。试讲的时候,学生表达得很抽象,多数都说忘不了老人的鼓励、老人的关爱。很少有说到老人的形象上的。看来这个问题问的比较宽泛,不能把学生的情感直接调动到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当中,所以我们备课组对这个问题进行研讨,做了进一步的修改。正式讲课时,改成为什么是“唯一”的听众?直接从标题入手提问。孩子对唯一进行了解释,因为家里父亲和妹妹并不能够接受他,只有老人,用心去倾听他的音乐,用心去关爱他,鼓励他,帮助他。所以老人是他心灵中唯一的听众。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老人的神态描写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平静”是反复出现的描写老人神态特点的词语。这样的改动能够使学生一下子捕捉到这篇文章的文眼。结合老人三次神态描写去分析文章当中表现老人精神境界的地方。问题设计比第一次更具体,而且落脚点更加明晰,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本中人物思想情感的认识与感悟。

2.关于品词析句。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初设计时凡是老人的语言神态,都设计了朗读、品读环节,大家认为如果都品读,可能就淹没了重点,时间也会前松后紧。关于“深深的潭水”这一重要神态的深层含义,就会品读得不够深入。修改后重点品析老人的两处诗一样语言,通过指导朗读、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老人的内心情感,体会老人的善良品性。其他部分内容,以读代讲,既节省教学时间,又突出了教学重点。关于“深深的潭水”那句富有感情色彩的比喻,调动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结合文本深入体会里面蕴含的丰富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落实和突破。

四、诠释与研究

通过《唯一的听众》这节课的多次备课、教学与研究,备课团队有了如下思考:

1.巧设问题是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的关键引线。

问题的设计不仅考虑教材的特点,更关注学生的情感、认识,如《唯一的听众》一课,抓住文章反复出现的“平靜”一词,引导学生思考其反映老人怎样的心灵世界?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能激情引趣,让学生在“平静”的水流中体验丰富的情感,收到以简驭繁,事半功倍的课堂实效。

2.感情朗读是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策略。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课文中老人关爱的情感通过充满鼓励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了小伙子以信心和力量。本节课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师生合作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置身于境,体验老人善良的心地和大爱的情怀。让学生置换身份,假设自己是老人。用鼓励、安慰、关怀的语气去读老人的语言,深入体会老人的心灵世界,体会老人对于孩子的那份关爱和理解,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

3.品词析句是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的核心方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善于抓住精词妙句,反复推敲,通过删、改、调、换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咀嚼,调动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使学生将作者的情感内化,于我心有戚戚焉,深刻理解文本内容。本节课重点抓住了表现老人神态的一个关键词“平静”,牵一发而动全身,以点带面,让学生充分体验文本,走进老人的心灵世界。在这平静的表面下,老人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对孩子的安慰、鼓励、关怀与期待,就像文章说的那样,里面有“深深的潭水”。同时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老人的那些诗一样的语言,在反复品读的过程中,大家就能够体会老人那颗善良的心,也懂得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这种精神境界。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研读、品读的过程中走进老人的内心深处,通过与文本交流,与老师对话。在与老人对话的过程中,走进老人的情感世界,以真情体察真情,真正感悟老人真心关爱小伙子的善良之心,进而完成对文本的深层解读。一个好词、一个内涵丰富的标点、一个精妙的句子、一段充盈情感的文段,反复品读琢磨,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深层对话。

4.媒体运用是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的辅助手段。

文章记叙的是一个缺少音乐天赋的小提琴手在一个老妇人的鼓励和关爱下的成长故事。用小提琴曲做配乐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入课本的情境。第一次选的是《梁祝》,大家觉得表达爱情的主题与文本不太契合,后来选择的舒伯特的《小夜曲》,曲调舒缓委婉,听之极易入境,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走进文本,体会一个音乐学院老教授用心灵奏出的爱的旋律,对理解文章的主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大家的反复研讨,我们还总结了一些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的方法。比如联想想象、置身于境、背景介绍等,都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总之,通过认真细致地研究、探讨,我们知道并理解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验字里行间渗透的情感因素,加深对文本的认识,让心灵与文本有机地契合、快乐地结合、完美地融合。

猜你喜欢
神态老妇人调动
神态描写有妙用
调动多方资源 加快成果转化
鞋子里的老妇人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调动感官,描绘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