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丽
(福安实验小学富阳校区,福建 福安 3550 0 0)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形成主体愉快体验的“乐”趣,才是求知的最佳境界。这种“乐”境,也就是“学而不厌”。朱熹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强调了教学的趣味对学生乐于求知的影响。传统的课堂“五步教学法”对美术教学影响深远,即把一节课分成这五步:导入新课—传授新课—讲解示范—实践创新—展示评价。这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讲授式课堂,忽视课堂主体,导致课堂缺失自主性、观察性、体验性、审美性,从而使学生失去对美术课堂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的传统技法要求太多,学生惟恐自己的绘画效果达不到教师的要求,于是他们选择了逃避课堂。通过游戏情趣、真实情境、问题引领、审美雅趣等多种方法,创设美术灵动课堂。注重“情趣”,以探究为主线、趣味为宗旨,素养为积淀,让情感伴随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生乐学、好学、会学,真正享受灵动课堂的乐趣,感受审美雅趣的甜蜜,分享实践创新的幸福,体验快乐成长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在幼儿园时可以信手拈来、无拘无束地画出想要的画,线条、色彩丰富,画面效果富有张力。但是让五、六年级的学生画,他们会说画不出来。对于那些不爱画画的学生,用什么办法吸引他们,让其找到创作的兴趣呢?其实,儿童并非不喜欢画画,而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方式、方法画画,他们被灌输、被传授,学习失去了自主,课堂不够灵动,最终只能逃避学习。
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曾经提出:“儿童是爱活动的、儿童是爱美的,是充满智慧的……”灵动课堂以“游戏”为探究活动,把儿童带入探究的乐趣中,获得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学习的动机。如教学《版画》一课,备课时教师首先想到学生如果做版画,会好奇、会开心吗?如果给学生滚筒,要刻,还要印,让学生一味地“被灌输”“被传授”,学生会很快厌烦。那么如何给儿童绘画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如何让学生觉得版画最好玩?当然是滚筒滚印。灵动的课堂教学,先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让儿童扮演“粉刷匠”,再玩滚筒。在开放的、充盈的课堂空间中,抛开教师的提问,自由创作:可以在滚筒上加一层气泡垫,可以给滚筒上加砂纸,可以把滚筒的圆筒改成玉米棒,黏着色彩,滚出各种各样的花纹等,让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年龄贴近,而不是单一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在玩中培养学生们对滚筒的情感,在活动中激发主动性,在探究中学会审美,感受美术带来的魅力。儿童因探究而唤起心灵的共鸣,因情感的驱动而焕发学习的热情。
儿童的动机被激起后,若教学过程刻板、单一,儿童又会因失望而使形成的动机消失。传统的教学模式、固定的教室、整齐划一的桌椅、熟悉的环境,局限了儿童活动的空间,凝固了灵动的思维,不能为儿童创造一个广远的、灵动的情感境界,使儿童失去第一手观察的机会,也就无从激发对美术的情感,难以培养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使画面失去灵动性。
杜威的探究课程论曾提到探究在儿童获取经验中的重要地位。创设优化情境,激起儿童热烈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并引导学生进行持续地探究、充实、拓展。这样学生就会由被动接纳变为主动地参与,积极地参与,快乐地参与,课堂进入沸腾状态。因此,打破空间局限走出教室,让学生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大情境,走进大自然,为儿童提供一个有情、有境、活生生、可以观、可以闻、可以触摸、可以对话的多彩世界,让儿童感到“我就在情境”中。将美术的“美”与生活相融合、相沟通,在“真”“善”“美”的情境中,丰富情感,点燃“智慧”,让大自然成为儿童创新能力的源泉。用灵动的空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指导观察中强化审美性,在探究的乐趣中进行角色转变、音乐渲染、语言描述,将“情”在持续相互作用中得以强化。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从“入情”到“动情”,教学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审美雅趣,还使学生有效地创造美。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美术课堂如果缺乏探究,学生就会缺乏深度体验,忽略创新,思维训练必定浅尝辄止,学习的品质难免大打折扣;如果在课堂中注重创设问题意识,可以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情感的培养。如教学《花手帕》一课,引导学生掌握折纸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的变化与韵味。
出示图示:
折——初步体验折的方法
师:谁来说说这虚线表示什么意思?
生:折线。
师:折纸对同学们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平常我们用纸折过什么?
生:折过飞机、千纸鹤。
师:今天,我们不折飞机、千纸鹤,看这些图样你能折几种?挑战我们想象力的时刻到了,音乐结束,用手指表示你折的数字。
(音乐声结束)
师:比赛结束,请同学们用手指告诉老师你折了几种。最多的4种,最少的也有2种。
师:你折的是哪两种?对其他的折法有信心吗?
折——挑战难点
师:有没有同学折出这两种的?好,请你上来教教我们,来,同学们拿起纸张跟上小老师的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着眼创造性,试着去发现用纸折的各种方法,教学生怎样观察,形成审美情趣、发展思维,而不是直接教学生折法。如果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是由教师教怎样完成的,学生就无法去发现、去探究、去创新。因此,教学中以创新促探究,不仅使课堂的问题不断生成,解决重难点,而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互相探究的情感舞台。
教育需要美,美是教育的磁石。“美术灵动课堂”强调,借助多媒体——通过“美”的语言、“美”的形式、“美”的内容,让“美”去润泽儿童心灵,为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做情感铺垫。例如,二年级《六面怪脸》一课,在创设情境、观察欣赏环节,以民间视频《神舞》以及其他生活素材为背景画面和音乐烘托,创设课堂氛围。多媒体新技术的介入,可以更方便、快捷地从网络中搜索到来自不同地域、造型精美的面具等信息,让儿童通过欣赏不同地区、民族的面具,加深对博大精深的民间艺术的了解,产生热爱祖国民间文化、传承中国传统工艺的情感,同时初步认知——面具的特征“怪”,带来愉悦和兴奋。美术灵动课堂,重在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以艺术之美提升学生,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正如王国维所期待的好教育“始于美育,终于美育”,以美育人,在激发情感中渗透教育性,引领儿童去追求“美”,崇尚“善”,推崇、陶冶真,善,美的艺术情操。
总之,美术课作为一门艺术课程,绝不能只满足于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是没有灵魂的、呆板的。灵动的课堂探究教学,改变了传统美术课堂下师生低质量的生存状态,点燃了生命的激情,人人享受成长的快乐,人人体验、践行、参与其中,这是本真教育的一种回归,实现了“三个转变”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我学会”为“我会学”、变“教我学”为“我能学”。以情感为动因,激发主动性、强化审美性、着眼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让学生真正在“美”的课堂中感受学习美术的快乐,成为洋溢生命情感的鲜活生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