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译理论在闽南民俗文化英译中的运用

2018-04-02 23:48黄冬群
宿州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闽南民俗文化译者

黄冬群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漳州,363000

1 闽南民俗文化翻译的研究现状

民俗文化是特定社会群体沉淀下来的相对固定的文化生活形态。旅游者的流动性决定了旅游是传播区域民俗文化、讲述区域故事的有效载体之一。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鲜明的民俗风情设计的民俗文化旅游应成为新业态下文旅融合的重要旅游形式。

近年来,福建省旅游进入大发展阶段,尤其是“厦漳泉”为主的闽南地区入境游市场蓬勃发展。闽南民俗文化以其鲜明的异域元素和地域特色成为外国游客新的旅游关注点。但闽南民俗文化的推介要真正走出国门,闽南文化的翻译是一大瓶颈。到目前为止,闽南民俗文化的保护还局限于内部的传承和国内的宣传,就境外宣传而言,大多数的闽南民俗文化仍然处于“藏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这不能不说是个莫大的缺憾。

随着民俗文化旅游的持续升温,民俗文化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到2018年4月为止,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搜到16篇相关硕士论文和233篇一般论文。上述与民俗文化翻译有关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翻译(167篇),二是针对地方民俗文化的翻译研究(82篇)。研究者从功能论、目的论、适应选择论、新修辞学、传播学、协调翻译理论、美学、文化翻译理论等不同角度来探讨民俗文化翻译问题的对策或原则,为该领域研究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但由于闽南文化的区域独特性和闽南方言造成的翻译障碍,对闽南民俗文化的翻译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从变译视角结合外宣目的剖析闽南民俗文化的翻译还是一个空白。

2 变译理论与旅游外宣

变译理论是黄忠廉立足于国内外丰富的变译实践提出的翻译新理论。变译理论的“新”在于“变通”,“变”是手段,是为了减少沟通过程中的障碍,“通”才是目的,让读者读通。变译突出两个“人”(译者和读者)的重要性。变译一是鼓励译者的生产性翻译,鼓励译者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二是强调受众的不同需求。译者要研究受众的需求,按需翻译,基于译入语受众的接受度和理解度,鼓励翻译策略的灵活多变,从而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最大限度实现译作的社会传播效果[1]。

运用变译理论翻译外宣文字对读者需求的关注与旅游外宣的目的至关重要。“旅游外宣文本是一种感召功能较强的应用文本,具有一定的商业性”[2];旅游外宣要满足信息接收者对异域文化好奇、感知、体验、接受、融合的需求,让信息接收者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内看懂来自中国的描述,从而激发其旅游兴趣。受众的接受程度是衡量旅游外宣成功与否的依据。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翻译的本土化是迎合消费者心理,占领他国市场的先决条件”[3]。旅游变译,即“译者根据旅游活动的特定条件,依据特定游客的特定旅游需求,采用变通手段摄取旅游信息的语际活动”[4]。旅游外宣文本目的性突出、功能性明显,受众是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却有兴趣到中国旅游的普通境外民众。有效传递旅游信息是前提,诱导潜在游客参与旅游活动是目的,所以,作为旅游外宣一部分的闽南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工作必须以读者为中心,译者要考虑译入语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文化理解程度、思维方式、审美习惯等众多因素,不必拘泥于形式上的保全,而是有所取舍,有所改造,灵活变通翻译策略,实现有效变译。

3 变译理论在闽南民俗文化英译中的运用

要抓住境外游客的兴趣就要突出一个“异”字,异国风情、异域习俗,这也是现代旅游资源开发、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的重点。在民俗文化外译过程中,异国情调是吸引西方读者的最大砝码。译文应使西方读者对异域中华文化充满兴趣和猎奇心理,但目标旅游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期待并不能保证文化传输的成功,文化要顺利传输至关重要的是保持读者的阅读相对顺利进行,如果只是单一地将陌生的文化因素植入目标语,势必给目标读者造成困扰,产生阅读倦怠,甚至使读者放弃阅读,最终导致文化传输的失败。变译理论立足于文化异质的现实与受众的理解程度,应鼓励译者灵活采用多种翻译策略,不拘泥于一个模式,从而实现异质文化的沟通。

下文以闽南民俗文化英译的具体文本为例,探讨变译策略的运用。

3.1 增译

增译的结果是“表示变译信息量大于原作及其全译信息量”[5]。民俗文化介绍中常常遇到历史人物、历史朝代、典故、传说、特有器物名称、特定语言表达等译介问题,这些文化专有项的译文如果不辅以解释,很容易给译入语读者的理解造成障碍,在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中,增译的内容通常是源语蕴含的文本内涵和被压缩的文化信息。请看南乐乐器的介绍和翻译:

例1南乐的主要乐器有琵琶、二弦、三弦、洞箫、拍板、嗳仔、南嗳(中音唢呐)等[6]108。

译文The major musical instruments arepipa(four-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erxian(two-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sanxian(three-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dongxiao(vertical bamboo flute),paiban(clappers),aiaandnan’ai(middle tone suonahorn,a woodwind instrument with 7 holes on the obverse and 1 on the reverse of the tube).[6]109

上述译文是典型的释名(增译部分下了括号,下同)。译者对南乐乐器的翻译采取了增译法,对琵琶、二弦、三弦、洞箫、拍板、嗳仔、南嗳(中音唢呐)这些乐器音译的同时,增补了阐述,补充了乐器的主要特征,让境外受众对这些闽南乐器有个基本的了解。

除了名词解释外,增译法也适用于隐含的历史背景或典故的解说和句中深层含义的揭示。

例2“圣王巡安”起源于闽南“开漳圣地”云霄威惠庙,流传于福建、台湾及东南亚地区,是祭祀开漳圣王陈元光的传统节日风俗[6]186。

译文Yunxiao County enjoys a long history.Famous generals Chen Zheng (father) and Chen Yuanaguang (son) of the Tang Dynasty were sent to establish the county and they introduced and carried forward the advanced culture and farming techniques from Central plains into the new county.Their achievements had been praised and granted royal titles by emperors of the successive dynasties.People of later generation built temples in their honor and held sacrificial rituals to commemorate their merits in developing Zhangzhou and honored them askaizhangshengwang(holy kings who developed Zhangzhou) and a series of folk activities thus came into being.It originated from Weihui Temple in Yunxiao County and later spreads to other areas in Fujian,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6]187

陈元光是唐朝高宗时期的名将,是归德将军陈政之子。陈氏父子率部从平叛开始,便在闽南地区开山辟道,垦荒屯田,奖励农耕,兴建水利工程,推行中原地区先进的铁器牛耕农业技术。陈元光在闽南建立州县,为漳州府首位刺史。陈元光重教兴文,四十多年来以教化为主,恩威并施,使当时落后的闽台地区慢慢融入了中原文明。陈元光死后被多位帝王追封,被誉为“开漳圣王”。当地民间纷纷建庙开坛,祭祀陈元光和跟随他入闽的将领们,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云霄威惠庙,被海内外尊为“开漳圣王”祖庙。

陈元光的功绩在闽南地区妇孺皆知,“圣王巡安”是为了纪念陈元光和将士当年巡察四境以保民众安居乐业的民俗活动。中文文本56字,言简意赅地介绍了“圣王巡安”的目的和影响范围。但对闽南文化一无所知的境外游客便会产生许多疑问:圣王是谁?陈元光为什么被称为“开漳圣王”?为什么云霄威惠庙是起源地?所以,增加英译历史背景知识是必要的。译文120词,其中79词(下划线部分)是对陈政、陈元光父子功绩的描述和后世的缅怀,属于增译信息。先描述陈元光父子的功绩和民众的爱戴,此为因;再介绍“圣王巡安”习俗,此为果。逻辑清晰,信息完整,契合境外读者对异域文化的阅读期待和注重逻辑论证的思维习惯。

3.2 减 译

减译即删减,核心是要选取主干内容或译入受众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翻译。应用型语篇的读者都希望在尽量短的时间和篇幅里获得尽量多的核心信息,所以,减译的原则是选中心、去附加,选精华、去平淡,有所译、有所不译。下文以闽南皮影戏的文本翻译为例说明之:

例3剧情多采自历史小说或民间轶事。常演的剧目有:《哪吒闹海》《白蛇传》《西游记》《施工案》以及民间故事的折子戏,如《白贼七》《谢灵舍》《阴阳槌》等[6]278。

译文The stories of the show are taken from history,legends and folktales.[6]279

原文的两个句子为总分关系,介绍了闽南皮影戏的取材来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第二句的具体剧目对多数目的语读者而言是完全陌生的文化空缺词汇,简单的全译势必给读者造成阅读困难。如果要对剧目进行增译,信息量又过于庞大,有主次不分之感。所以译者选取作为意义中心的第一句进行翻译,而作为从属关系的第二句则被删除。再看下例:

例4布袋木偶戏,俗称“掌中戏”“景戏”“指花戏”,福建傀儡戏剧种之一,用指掌直接操纵偶像进行戏剧性的表演[6]90。

原译As a type of puppet show,it is also nicknamed “jingxi”,“zhihuaxi” and “zhangzhongxi” (i.e.in the performance,puppets are manipulated by finger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manipulation of puppets by fingers in the performance and can play human beings,birds and beasts.[6]91

中文版本是对布袋木偶戏的定义,介绍了常见的几个称呼。“掌中戏”“景戏”“指花戏”三个称呼都体现了布袋木偶戏用手掌操纵木偶的特点。原译采取音译法,将“掌中戏”“景戏”“指花戏”直接用拼音译出,又在括号内加入文内阐述,指出该称呼的意义所在。但这句文内阐述又与后一句的定义产生了重复,给人行文拖沓、意义累赘的感觉。试运用减译法,突出中心,改译如下:

Zhangzhoubudaipuppet show is a type of puppet shows in Fujian province,characterized by the manipulation of puppets by fingers in the performance.

减译后的译文以布袋木偶戏的定义和主要特征为意义中心,以句意为重点,删除了“掌中戏”“景戏”“指花戏”等同义名称,行文简洁,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3.3 编译法

编译法突出“编辑”的重要性,译者要根据受众的接受能力和期待视野,对文本进行编后再译。具体编辑操作有删除冗余信息,理顺语序,进行语篇结构调整,信息概括或加工,强调信息的优化组合等。

以浦南古傩为例:

例5浦南镇位于漳州市芗城区东北部,历史上交通发达,客商云集,是漳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浦南“古傩(nuó)”,又名浦南大神尪(wāng),是漳州“开漳圣王文化”系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浦南“大神尪”最早是当地居民迎神赛会、驱逐疫鬼的一种仪式,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慢慢增加了迎祥乞福、酬神纳吉的功能,从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演变为传统的民间民俗活动,已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6]36。

译文Thenuo(the devil-exorcising) culture is time-honored in China.Since it appeared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punangunuo(ancient devil-exorcising dance) dance has a history of over 1000 years.The local people practise the dance to exorcize devil and drive away pestilence.[6]37

中文文本的信息点有三个:浦南镇介绍、浦南古傩的历史、浦南古傩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中国人思维考虑的是总纲,介绍事物通常先介绍所在省份、区域等地理信息或历史演变,从大到小,从古到今,再聚焦所介绍事物。原文的行文安排符合这一特征,第一点、第二点属于辅助信息,引出第三点的核心信息。

在认知习惯上,西方人通常对事物先进行定义,再进行分析、做出推断。对于“浦南古傩”这个完全陌生的异域民俗,译入语受众关注的第一问题是“傩是什么”,根据这一阅读心理和期待视野,译者在开头增加了傩的定义,“Thenuo(the devil-exorcising) culture is time-honored in China”,指出傩在中国的悠久历史。译文一、二句的关系是从一般到个别,符合西方人的推理思维。除了增加信息外,译者对原文内容进行了删减、合并,删除了浦南镇的介绍,对浦南古傩的历史演变和文化蕴意进行了压缩、合并。译者的编辑行为在译文中得到明显体现。但美中不足的是,对第三点内容的压缩有矫枉过正之嫌。浦南古傩的功能有两大类:驱逐疫鬼和祈福纳吉。译者编辑时却只保留了驱邪的含义,导致意义的缺失。另外,在第一句中已对傩进行定义,在介绍闽南古傩时又进行名称解释,有累赘之感。建议改译如下:

Thenuo(the devil-exorcising) culture is time-honored in China.Punannuodance first appeared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has a history of over 1000 years.The local people practise the dance to exorcize devil and drive away pestilence on the one hand,and hope for blessings on the other hand.

编译的运用从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思维模式出发,对原文内容和结构进行增减、合并,调整阐述顺序和结构,突出信息中心,达到内容的保值和行文的精炼,从而达到更理想的传播效果。

3.4 改译法

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孕育了各自读者特有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标准:汉语行文讲究感性,以意驭句,惯用四字连珠短语、平行结构,辞藻华丽,渲染气氛;英语的应用语篇则注重逻辑理性,用语简洁、事实客观、条理明晰,不喜冗赘、隐匿、夸大、不合逻辑的成分。与行文风格对应的是汉英不同的语法特征:“汉语的句法生成突出,句法框架简约,语法范畴模糊,表意灵活多样”;而“英语的语法关系配合制约严谨、形态标记鲜明、逻辑关系外显”[7]。所以当闽南民俗文化英译过程中,如果源语与译入语的语言表达形式产生冲突,则要避免“因形害意”,要顺从译入语受众的欣赏习惯。这时就需要考虑改译法,采取译入语受众喜闻乐见的文体规约和用语习惯。

例6东山歌册的内容大多取自于历史、传奇、戏剧、民间传说以及谚语等,故事性强,浅显易懂,押韵顺口,音律平稳,易唱易记,曲目丰富,备受欢迎[6]112。

译文The contents of songbook are taken from histories,legends,dramas,folk stories and proverbs.It is dramatic,rhymed and easy to read.The melody is full of local color,with a rich repertoire enjoyed by the local people.[6]113

中文文本短短54字,出现了六个四字短语,声律对仗,一气呵成,以意驭句的特点得到充分展示。译文对原文的句式进行调整,将中文平行并排的一个长句分为三个短句,分别介绍东山歌册的内容、主要特征和曲目,逻辑语义清晰,结构明确,用词则浅白通俗,迎合了英语读者习惯的客观精准、信息明确的实用文体规约。

4 结 论

民俗文化不仅是满足异域想象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自我表述、自我定位的话语。在文化多样性得到空前强调的今天,闽南民俗文化要获得传承和发扬光大,不仅需要内部的保护,更需要外部的宣传。闽南民俗文化不应该固步自封,而应该借助旅游的流动性和文化外译的力量讲好闽南故事,传播闽南精神,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

在变译理论指导下,译者脑中必须有强烈的读者意识,需要关注译入语读者与原语读者在语言表达、文化理解、思维习惯、期待视野等方面的差异,可灵活运用增译、减译、编译、改译、缩译等多种变译策略,使潜在旅游者的需求得到满足,使文化信息有效外译,实现“中为洋用”。在互联网背景下,闽南民俗文化的外宣除了采取灵活的变译手段外,也要依靠图文技术的使用、数字资源的开发、超文本的应用等手段,把静态的文化资源变为鲜活的器物审美和动态的旅游体验,“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文化外译与翻译技术革命的联姻,做到兼顾多方”[8],使闽南民俗文化的外宣工作搭上“互联网+”的时代快车,从而有更新更快的发展。

猜你喜欢
闽南民俗文化译者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