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铭
(新乡学院 大学外语部,河南 新乡453000)
文学翻译是文化信息在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转换,但这种语言转换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表达方式转换,还涉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问题,如果仅仅将文学翻译视为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转换,就会产生文化缺省、文化误译等问题,从而影响文学作品翻译的质量及效果。所以在文学作品英语翻译中,应当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树立跨文化翻译意识,以恰当的翻译策略化解汉语和西方的文化差异问题。《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经典文学的代表作,本文仅以《红楼梦》为例考察文学作品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问题,探索文学作品英语翻译的有效策略及方法路径。
跨文化意识是指人们对与本民族文化有冲突的文化现象的态度、认识、看法以及对这种文化差异的接受、包容和适应状况。文学作品英语翻译是一种将汉语文化转化为西方文化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这种翻译活动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这就需要译者拥有鲜明的跨文化翻译意识,以恰当的方式解决文化差异问题。显然,跨文化意识是开展文学作品英语翻译的重要前提,对于提高文学作品英语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文化交流的工具,它不仅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通常情况下,不同的民族往往有着不同的民族心理、历史传统、宗教信仰、语言习惯等。文学作品是带有强烈民族文化色彩的艺术形式,能够很好地展现某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信仰、社会习俗、思维方式等。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语言习惯等方面差别较大,所以中西方文学作品在文化背景上往往有着较大差异,没有汉语文化背景的西方读者往往很难读懂《西游记》《围城》《红楼梦》等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文学翻译是将某种语言文化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文化信息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跨文化翻译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差异问题,如果译者缺乏跨文化翻译意识,在翻译过程中就可能会产生文化误读现象。学者李红梅曾将文学作品中文化误译的原因总结为: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词汇及语义缺省、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模式差异较大、对源语文化产生了文化误解等几种形式,并指出了文化误译所带来的种种文学翻译问题。所以,在文学作品英语翻译中译者应当树立跨文化翻译意识,充分考虑文学作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进行跨文化翻译,以更好地提高文学作品英语翻译的质量。
在社会交际活动中人们往往以自己的经验知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双方往往会有意或无意识地省略某些不言自明的或双方都认同的文化信息,以提高信息交流和思想沟通的效率。同样,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往往会省略一些读者非常熟悉的社会常识和文化信息,如果作者省略的内容与特定的故事场景有关,那么这种省略就是“情境缺省”;如果作者省略的内容与文学作品的语篇信息有关,那么这种省略就是“语篇缺省”;如果作者省略的内容与本民族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文化背景有关,那么这种省略就是“文化缺省”。其中,文化缺省是文学翻译中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也是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得不重视的翻译问题。如果译者缺少必要的中西方文化背景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很好地化解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问题。所以,译者应当拥有较强的跨文化翻译意识,才能准确把握文学作品中的背景知识缺失、文化意蕴不同等问题,并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弥补这种文化缺省问题。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提高文学作品英语翻译的质量及效果[1]。
文学与政治、法律、宗教等一样,都是社会意识形态,所以文学作品往往与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传统、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联系。同时,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意识形态、语言表达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文学作品英语翻译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差异、文化缺省等问题,这种文化差异多表现在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社会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直接影响着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语翻译。首先,中西方在时令节气、传统节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人的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往往带有浓重的民俗气息和生活色彩,而西方人的圣诞节、万圣节等往往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此外,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有着较大差异,中国人认为是美好的事物,可在西方人眼中则有完全相反的意义。比如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龙)是贪婪、自私、邪恶、残暴的怪兽,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却是无所不能的、庇佑人类的神兽,也是威严、地位和权利的象征,从人中龙凤、鱼跃龙门、攀龙附凤、飞龙在天等成语中就可以看出中国人对龙的尊敬和崇拜。再如,中国人视梅兰竹菊为品行高洁的象征,而西方人则认为梅兰竹菊没有这些象征意义。这种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深刻影响着文学作品的英语翻译,如果译者缺乏跨文化意识,往往很难恰当地翻译出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文化意蕴[2]。
中国人多信仰道教、佛教等,而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这种宗教文化差异直接影响着文学作品英语翻译。比如在《红楼梦》中就出现了成事在天、阿弥陀佛、空即是色、遁入空门等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词汇,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西方人常常无法理解这些词汇的文化意蕴。“西天”、“阿弥陀佛”、“神仙”、“菩萨”等词汇就带有强烈的东方宗教文化色彩,西方人很难理解这些词汇所表达的宗教文化意义。再如《红楼梦》中多次出现“斋戒”一词,斋戒表达了独处养心、吃素念经、戒酒礼佛等宗教习俗,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西方人往往很难准确把握 “斋戒”一词的文化意蕴。此外,中国和西方国家在礼俗文化上也有着较大差异,这种礼俗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婚丧、饮食、交往、祭祀、节庆等方面。《红楼梦》中就有许多关于婚丧嫁娶、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场景和描述,并使用了大量的礼俗词汇,如圆房、童养媳、叩首、省亲等。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读者往往很难理解这些民俗文化词汇的文化意蕴和思想内涵,这就需要译者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准确把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3]。
中西方文化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往往有着较大差异,汉语的句式较为紧凑,多用具象名词进行表达,多通过词汇关系表达语法关系;英语的句子较长,结构也较为松散,多以严谨的逻辑关系和抽象词汇进行表达。汉语和英语的这种表达方式差异直接影响着文学作品英语翻译。杨绛所译《红楼梦》就将“等满了孝,再圆房儿”译为“Once the mourning is over she can live with her husband”,这种委婉含蓄的翻译方式恰当地表达了“圆房”的文化意蕴。此外,汉语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也有较大差异。汉语文化更多地体现了整体性、感性、主观性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更多地体现了个体性、理性、客观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差异也深刻影响着文学作品英语翻译。汉字多为符号组成的象形文字,英文多为字母和字母组合而成的字母文字,这种造字方式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汉语和英语的语言表达方式,汉语多依靠文字意义组织语言,而英语则依靠逻辑关系组织语言,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给文学作品英语翻译带来许多障碍。比如《红楼梦》中的“李嬷嬷怎不见……想有事才去了”,在翻译中就要加上被省略的主语,加上关联词“but”、“and”,这样才显得结构严谨、逻辑关系合理。
在不同民族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成长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本民族成员而言,这些社会文化和生活常识往往是约定俗成、不言自明的;但是对其他民族成员而言,这些社会文化和生活常识则往往是陌生的、不知所云的。所以,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待文学作品英语翻译问题,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解决作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才能更好地提高文学作品翻译的质量及效果。
中西方文化差异首先表现为语言表达方式、用词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这种语言文化差异往往会影响译文读者的阅读体验。所以,可以通过对仗、押韵、词缀等方式进行文化补偿,以更好地解决文学作品英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问题。比如《红楼梦》中有许多诗歌、词赋、谚语等,这些文学体裁多采用对仗、押韵、重复等语言表达方式,翻译为英语时就应当采用相应的文学表达方式,以更好地表达作品所承载的文学意蕴。
首先,可以用头韵法、韵脚法等方式解决汉语和英语的语言文化差异问题。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诗歌多是偶句押韵,并且常常是一韵到底,然而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诗歌押韵方式却非常灵活,经常出现交错押韵、变换韵脚、隔行押韵等表达方式。在文学作品英语翻译时,应当采用转化押韵方式进行文化补偿,以更好地解决汉语和英语的表达方式差异。比如《红楼梦》中的诗歌“欲讯秋情众莫知……解语何妨片语时”,就可以用“i”为韵脚、一韵到底的方式对汉语诗歌的押韵进行补偿[4]。此外,可以用词缀法、句型法等方式解决汉语和英语的语言文化差异问题。在文学作品英语翻译中,经常会出现对仗、反复、叠音等修辞手法,这时可以通过给英语单词添加后缀或前缀的方式进行翻译补偿。比如“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采用了非常鲜明的对仗,为了准确表达这种语言结构,可以用加后缀(Wordless、groundless)的方式对诗句中的对仗表达方式进行翻译补偿。再如,为了使英文翻译更加符合原文的对仗结构,可以将“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的“良宵”、“静日”译为“One Quiet Day”。
汉语文化和西方文化在社会制度、社会习俗、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方面都有着较大差异,所以,在文学作品英语翻译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差异问题,这时就需要通过增译法、替代法、解释法等方式进行必要的意义补偿,以提高文学作品英语翻译的效果。
首先,增译法。当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无法直接翻译出来时,译者应当通过增译法补充或还原作品的文化背景,使译文读者能够清晰理解译文的思想内容。比如《红楼梦》中“鸳鸯”不仅是一种小鸟,更是爱情的象征,这时候就需要用增译法进行翻译,将“鸳鸯”译为“love-birds”。再如《红楼梦》中“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宫”就是以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为文化背景的,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熟悉的西方读者往往不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这时就需要在译文进行必要的注解,添加 “in an ancient legend……becoming the goddess of moon”的英文解释,这样才能使译文读者准确把握诗句的文化意蕴。《红楼梦》中经常出现“五台山”一词,这里的五台山并不是普通的山,还隐含了在五台山成仙成佛的意思,如果将“五台山”简单地翻译为“Mount Wutai”,显然不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文化意蕴,这时可以在译文中添加注释 “carry you as an immortal on his head to Mount Wutai”,这样就能很好地表达原文的宗教文化意蕴。
第二,替换法。虽然汉语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但是它们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共通的,可以在两种文化中找到相似的文化意象。所以,我们可以用文化意象替换的方式进行文学作品翻译,以更好地解决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比如《红楼梦》中经常出现“骨牌”一词,它与西方文化中的骨牌在意义上非常接近,所以就可以将“骨牌”译为“domino”。再如《红楼梦》中有“飞燕泣残红”,这里“飞燕”指的是中国历史上能歌善舞的皇后赵飞燕,但是许多西方读者都不知道赵飞燕的历史典故,所以在翻译时可以将“飞燕”翻译成“Daiyu”,这样就可以较好地表达出这一词汇的文化意蕴。在诗句“秦鲸卿夭逝黄泉路”中出现的词汇“黄泉”,西方读者由于不了解中国的婚丧文化、宗教文化等,不理解黄泉的文化意蕴,这时就可以将之译为“dying”。《红楼梦》中有一个丫鬟“紫鹃”,紫鹃不仅是鸟儿的名字,也隐含了杜鹃啼血的意义,西方文化中紫鹃(Purple Cuckoo)带有愚笨、疯子等象征意义,这种情况下就应当将紫鹃翻译为 Ningtingale”[5]。
文学作品往往与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并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翻译家奈达明确提出,成功的文学翻译不仅要熟练掌握文学翻译技巧,还应当熟悉两种文化的文化差异、文化背景等。所以在文学作品英语翻译中应当树立跨文化意识,高度重视文学作品英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文化差异等跨文化问题,采用恰当的策略进行文学翻译,以更好地提高文学作品英语翻译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