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孙荣
(闽清县城关小学,福建 闽清 350800)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数学课堂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更有不可预测和灵活的生成性。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也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事实上,动态的课堂是一种带有基础性准备和个性发展的过程。一个课堂的生成是否精彩有效和教师的引导与教学智慧有着极大的关系,这就对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艺术提出了很高要求。多年的教学实践让笔者深深感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必要的,课前充分预设是课堂精彩生成的坚实基础。
“预设”是指教师在走上课堂之前,把所讲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备课,将一节课所要完成的目标、学习的知识内容、学生的接受情况等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准备,也就是对所上的课进行一种提前式的精细化耕作,尽其所能预设到各方面的情况,并思考出一定的预案,然后再走上讲台。
新课程课堂是讲究生命的课堂、灵动的课堂,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扬个性,提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思维活跃与思维差异,使其在课堂中的表现往往出人意料,对教师的教学智慧是个很大的考验。开放式课堂中,师生互动的过程充满着不确定性和生成性,许多教师课前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面对学生的“生成”往往惊慌失措,如果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课堂往往陷入停顿和尴尬。于是一些教师为了所谓的课堂顺畅,只好尽力压制学生的生成火花,一直努力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希望学生不要“节外生枝”,这样的课堂与“生成”的课堂背道而驰,表面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根本达不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如果教师课前在深度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学情,对学生的思路和反应做了比较充分的预设,储备了应对各种问题的知识,预设了各种解决的方案,就能放下思想包袱,坦然地面对学生的生成,就能比较从容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全力以赴地去对待学生情感和认知的变化,才有可能创造出精彩的课堂。
俄国教育家里扬诺夫说:“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比交给学生的东西多5倍、10倍;至于教科书,只不过是教师利用弹离的跳板而已。”名师朱乐平指出,要上好一节数学课,围绕这节课的知识点,教师应该要比所教的学生有更多的数学知识,也就是本体性知识。针对一节课的内容,要去初、高中甚至大学中寻找与这节课相关的在小学数学知识之上的数学知识,然后从这些本体性知识中获得对本节知识点教学的启示。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有比较高的数学视野,才能从容应对学生的各种独特问题和思路。
如教学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的时候,笔者先钻研教材和教学用书,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确定基本的教学思路,接着查找大量的资料,不但对折线统计图的来源、作用和特点做了深入了解,而且还重新翻阅了以前学过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把折线统计图和它们做对比,对比了每种统计的优缺点,深入思考为什么学习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还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甚至还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起源和发明者。并站在学生的角度,想象学生是如何进行思考的,大概会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如何应对和引导。通过深入思考和研究,笔者对折线统计图有关知识点和基本教学方法有了较好准备和掌握,课堂教学的信心大为增强。
教师面对每一堂课的内容,应多钻研教材,多分析学情,多研究与每个学习内容相关联的知识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多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想象学生的思考是怎样进行的,想象和预设学生的生成情况,甚至对很多细节做多个预案构想。这样日积月累,不断充实自己,就能不断提高学科专业素养。当教师的内在储存达到“词源笔下三千牍”的境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情境,自然从容处之。
由于教师课前精心预设,摸清了学生的知识起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思路做了精心的分析,储备了大量的本体性知识,设计了多种预案,做足了面对学生各种生成的心理准备。由于胸有成竹,教师的教学风格更能潇洒自如,教学思路更加清晰简洁,教学更能深入浅出,因而学生就更能发展自己的个性,更容易产生预设之外的精彩。这种状态,是师生生命灵动的表现,是教师凭借深厚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机智,适时调整预设,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与学生一起创造的结果。
如教学《植树问题(两端要栽)》时,笔者在学生理清例1中的数学信息并做合理猜测后问:“谁能想个简单且直观的办法来分析验证一下?”原先的设计意图是学生说可以用画图,教师就顺着学生的话在黑板画线段图,在画图中让学生发现1000米的小路每5米栽一棵树,画起来很麻烦,然后顺势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结果在抛出问题后,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可以先用一小段来试一下。”自以为是亮点的设计眼看实施不下去,笔者也愣了几秒,还好集体备课时有位教师提到了这种可能性,于是笔者微笑着说:“你能讲讲你的理由吗?”结果那位学生语言表达不清,许多学生纷纷举起小手发言,你一言我一语,把化繁为简的思想讲得非常精彩。可见预设充分了,在课堂上,教师就能大胆放手,将关注由点转移到学生身上,就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就有更多精力去细致体察学生生命的生长,呵护他们、引领他们、成全他们。
有人质疑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并将二者对立起来,认为预设的课堂不精彩,与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笔者认为,预设无错,关键的问题是教师有没有站在学生角度预设,以及预设在课堂中的呈现方式、状态。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将预设置于心底,眼中只有学生表现、思维与情感,课堂在师生、生生交往与对话中推进,课前预期在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资源的交互作用中动态达成,那必然是生成性教学和生命课堂。有了多维度的设计和预案,即使在课堂中出现了预设之外的情况,教师也能迅速想出应对的策略,并及时地引导,最终带领学生回归与书本有关的知识内容。精心预设与为生成的预设,课堂在一般情况下,能做到教学内容基本不变,教学目标基本不变,教学策略基本不变,教学流程基本不变,教学重点基本不变,同样可以精彩纷呈。这精彩是教师引领(组织、引导、激励)学生并以学生为主体而生长、创造的。
如,教学《折线统计图》,笔者先让学生回忆历届奥运会我国的金牌数,然后用打文字的方法记录,问学生有什么感受,学生感到很慢、很麻烦而且不够简单明了。笔者要求学生用更好的方法来表示,学生有的用统计表,有的用条形统计图。学生汇报的环节,原先是预设让学生先说统计表再说条形统计图,这样显得更有层次性,但学生汇报时先说条形统计图再说统计表。由于笔者课前已经对它们的优缺点有了深刻了解,所以并不慌张,而是放手让学生自由表达选择的理由,在学生的争论中适时予以引导,学生对统计表的简单明了和条形统计图的直观有了进一步理解。在此基础上,出示准备好的折线统计图,问学生想了解折线统计图的哪些知识。一个调皮的学生说:“我想知道折线统计图是谁发明的?”由于预设充分,笔者做了很好的回答,学生对教师的渊博知识钦佩不已,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在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争论不休的时候,就引导学生用课前预设的手势表示折线走向,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折线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作用,统一了认识。可见,动态、生成的精彩课堂是不能离开教师课前精心预设的。
参考文献:
[1]熊生贵.生成植根于预设[J].四川教育,2005(12).
[2]张美霞.精心预设 有效生成[J].文理导航(下旬),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