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琼
(厦门市华昌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课程标准从理解、欣赏、感受、评价还有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这六个方面对阅读能力进行定位,在国际阅读能力测试中,考察内容主要从“获取信息、整体感知、形成解释、反思和评价,这也与祝新华教授提出阅读能力六个层次(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是一致的。阅读能力是“可视”“可教”的,对于老师而言,依托文本,在阅读教学中,注重“阅读方法”的学与习,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知道得多,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下面笔者以《梅花魂》为例谈谈做法。
《梅花魂》是一篇散文,写的是梅花开时,由花想到人,由人想到事,睹物思人,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表达对外祖父的思念,对外祖父爱国之心的赞叹之情。散文文体,最重要的是读出文字背后作者的内心及没有言明的思想情感。如何引导小学生去解读作者的情感密码呢?
“月是故乡明”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面对这种思乡情,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无法切身去感受和体会的。教学时,依据文体特点,以学生阅读文本可能出现的阻碍作为切入点,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文本传递的情感。外祖父为什么频繁落泪?为什么如此挚爱梅花?为什么说热爱梅花就代表热爱祖国?站在学的起点,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相关梅花的图案或诗词,再到课上进行分享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梅花,发现古诗词关于咏梅的也不少,通过这些感性的直观认识,为学生理解文本的情感密码、突破情感理解的障碍作了良好的铺垫。因此,摸清读的起点,明确学生解读文本时能理解哪些内容,理解把握上有哪些困难,以此进行适度的填补,引领学生在课堂上顺利破解文本的情感密码。
先从“梅花”到“梅花魂”题目中的关键字入手——“魂”字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共同理解梅花魂指的是梅花的精神;再从“梅花魂”到“祖父的话”——从课文中第七自然段的关键句入手,引导学生读懂这几句话分别写花、写人、写做梅花精神的人;最后从中提取说这段话的人就是外祖父,回到了解外祖父这个人,回到学习课文回忆描写外祖父的这五件事,再回到体会外祖父是个怎样的人?通过从关键词句入手,层层推进,细读文中的一个个故事,文字所勾勒出的那位挚爱眷恋祖国的海外游子的形象就能浮现在学生眼前,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基调的把握,更好地读懂这种通过写人记事来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有效进行文体渗透。
阅读思维是阅读能力的核心,小学高段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关注整体把握,也要关注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向,让教学实现引导学生由阅读目的转向阅读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整体感知把握内容环节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时,先提供“拐杖”,在文章写外祖父的事例中,引导学生发现每一件事都有一个明显的时间为标志,如“很小的时候、五岁那年、那一天”等,叙述了五个时间,而且每一件事都用了“外祖父做什么、怎么了?”这个思路来统领。因此,让学生先围绕这个思路来概括每一件事的内容。学生概括出“外祖父读诗时落泪—外祖父看到我弄脏墨梅图非常生气—外祖父知道我回国时哭泣—外祖父送墨梅图郑重与我交谈—外祖父送梅花绢流泪”,抓住了时间、人物、事件来概括。有了这样的训练基础之后,再尝试“放手”,把这五件事提炼成小标题,八个字,七个字,再六个字,再来五个,到最后四个字(吟诗落泪,珍爱梅图,盼归痛哭,送墨梅图,赠梅花绢),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在尝试中提高语言锤炼能力。最后再次回扣到整体进行主要内容的概括,引导学生利用“串联事件+抒发的情感”的方式来梳理。在一遍又一遍感知文本的过程中,建立了整体的框架。
关注文本写什么的同时,再从文本内容中“走回来”即关注文本是怎么写的,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是个难点。教学《梅花魂》在复习回归文本时,回顾描写外祖父的这五件事,通过借助板书及文本的回读,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所着笔墨不同,采取情感表达方式是不一样,选取的事例也是围绕中心有聚焦有讲究的。比如外祖父吟诗时的落泪的,不能回国的哭泣这事例采取的是直接表达情感,对墨梅图的珍爱,赠送墨梅图,梅花手绢采取的是间接的表达方式。站在整体的角度,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文本里走个来回,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构思,由内容走进去再到形式走出来,教在可教与必教之时,点拨在学生疑惑之处,在一次次训练中,不断促进学生阅能力的提升。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梅花魂》一课,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指向语言运用,教学时聚焦文章的关键段落,不难发现“别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这个句子是关键中的经典。抓住句中的“愈……愈……,愈……愈……”的理解和运用,练习朗读,品悟情感,梅花是国花,梅花精神即如中华民族之精神。对于“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这两个句子之理解,化理解为朗读,把“他们”替换成“中华民族”,学生这样读“中华民族愈历经磨难,愈受到欺凌,愈顶天立地,愈不肯低头折节”,如此一来,降低了难点的坡度,理解却上升了一个梯度。
从读的理解到说写的运用,教学时,为学生拓展伟人资料,如刘胡兰、詹天佑、钱学森等及生活中的所见如“荷花”“小草”“树木”“仙人球”“警察叔叔”等,让学生用“愈……愈……,愈……愈……”这样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仿说有了依托,课堂就能鲜活的生成,实现了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总之,教给学习方法、学习规律,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结合教材伴随着阅读教学的展开,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学就能呈现主动、灵活,实现言意兼得,“鱼”“渔”兼收,从而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梁美肖.宏观把握教材,微观切入重点——以《梅花魂》为例谈教学的解读[J].小学教学参考,2014(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