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考古旅游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018-04-02 22:53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考古遗址

曹 莎

(洛阳师范学院 国土与旅游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考古活动、考古发现为旅游吸引物的考古旅游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考古旅游资源是考古活动和考古发现的古代物质文化遗存,通常分为遗迹和遗物,属于文物的范畴[1]58-65。

河南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全国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河南考古旅游资源数量庞大、精品荟萃、时代链条完整。为促使这些珍贵的考古旅游资源获得长效保护和发展,河南做了以下工作:

一、河南考古旅游资源的保护成就

(一)考古发掘及时

1.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遗迹、遗物、遗址等考古资源丰厚。随着国家基本建设的如火如荼,需要对考古资源进行抢救性发掘。例如,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河南由于所经线路最长、涉及面积最大,文物保护工作最为艰巨。为抢救这些珍贵的考古资源,一年之内共清理墓葬1 360余座,出土文物8 000余件[2]。

2.学术性主动发掘

为支撑丝绸之路申遗,对新安县汉函谷关遗址进行学术性主动发掘。新安汉函谷关不仅是各朝各代重要的军事要塞,也是一座重要的东西方贸易之城。新安县汉函谷关遗址考古挖掘,是首次对除边关以外的内关进行系统研究,不仅为秦汉关隘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而且对丝绸之路申遗也是一个有力的支撑,同时又为函谷关遗址的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3.抢救盗掘墓地

由于盗墓活动猖獗,不少珍贵的墓地被严重破坏。如河南禹州大吕墓地被盗墓贼严重破坏,为抢救这处重要古文化遗产,河南对该墓地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清理商周至战国汉代时期墓葬19座,出土有青铜器、蚌器等遗物近300件[3]。

(二)考古手段先进

1.高科技考古

在考古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河南在田野考古方面越来越多的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地磁探测法、三维扫描、遥感探测等新技术,使用全站仪、激光测距仪、S射线荧光普和土壤环境探测监控仪等高科技设备。例如,隋代粮仓的粮食颗粒检测,洛阳古沉船的木质检测以及激光三维扫描等都用到了考古领域的尖端技术。

2.互联网考古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田野考古信息化,能更高效、全面、系统地进行考古发掘工作。考古工作人员通过管理系统平台来分工、协作,高效完成发掘、采样和记录。

(三)保护展示佳

1.博物馆建设

为抢救保护、整理修复出土考古文物,加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河南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河南以打造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博物馆网络体系为目标,推进博物馆建设,截止到2014年底,全省博物馆、纪念馆达到227座,馆藏文物200余万件。并深入推进免费开放,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157座,年举办各类陈列展览1 000多个,接待观众达4 500多万人次。提升陈列展览水平,推出优秀陈列。2011年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发展史”、 2013年洛阳博物馆“河洛文明”、 2014年河南博物院“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等入选“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提升了河南文物工作知名度和影响力[4]。

2.大遗址保护

大遗址是指在古代文明发展历程中具有特殊或重大意义的古代都城遗址、陵墓群、建筑群遗址等。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河南省古代大遗址分布密集。2017年12月2日,国家公布了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至此,河南省已经拥有殷墟、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郑韩故城共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舞阳贾湖遗址等9处大遗址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是全国在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量最多的省份[5]。

(四)保护体系初步建设

1.法规政策出台

为保护河南丰富的文物资源,1983年11月21日通过《河南省〈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试行)》,之后经过修改修正,2010年5月28日,《河南省〈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公布,对考古发掘、馆藏文物、奖励与处罚等做了规定。研究制定《河南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管理办法》,通过第一、二批次,共命名河南博物院、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河南古代壁画馆等14个机构为河南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2.监督执法工作

落实文物安全责任,省、市、县三级文物部门逐级签订文物安全目标责任书。推进文物单位安全防范建设,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巡查与监督,发现安全隐患立即整改。除此以外,河南还严厉打击文物犯罪,如2014年共查处13起文物违法案件;破获10余起文物被盗案件;组织开展涉案文物鉴定99起,鉴定涉案文物701件[6]。

二、河南考古旅游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氧化腐蚀

考古出土的文物,由于埋藏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导致一些特殊材质的文物(书籍字画、纺织品、粮食、漆木器、皮革、尸体、骨质文物、象牙制品、彩绘陶器、铁器等)氧化严重,甚至会消失。例如,1970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马王堆墓室里有一云纹漆鼎,将鼎盖揭开时,见里面有近十片莲藕浸泡于水中。当漆鼎搬到墓坑外时,藕片顿时消失大半,至博物馆后,全部消失[7]。

除此以外,文物随着时间、环境的变迁造成的腐蚀,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比如陶器上的彩绘会慢慢脱落,书籍纸张文物会霉变、脆化、虫蛀、脱色等。河南内黄三杨庄遗址,是在黄河故道地下4米至6米发现的汉代农村类聚落遗址,属于水灾造成的灾害性遗址。遗址在夏季会受潮发生霉变、生长青苔;冬季干燥时会被酥碱、风化[8]。

(二)建设性破坏

虽然河南出台了《河南省〈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明确规定施工前先考古,但还是有单位明知故犯,造成对考古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2012年,河南陉山采石泛滥,许昌子产墓遭严重破坏;2014年,河南新郑华阳故城旁库房林立,部分城墙成断壁残垣;2014年,重点工程野蛮施工,河南夏文化遗址惨遭“开膛破肚”,接连被毁;2015年,河南临颍千年楚王陵被铲车推平,巨陵遗址成虚名;2017年1月,河南汝州望嵩文化广场汉墓群遭到项目施工方严重破坏。诸如此类建设工程破坏文物的事件屡屡发生,追其原因,主要是现行文物法处罚太轻,最高只能罚款50万元的处罚,违法成本太低,导致很多人敢于以身试法。

(三)经费不足

2011年11月,国家下达首批3.55亿专项经费用于河南文物保护;2012年,国家下达河南的文物保护专项经费达7.02亿元;2013年河南争取中央和省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7.7亿元;2015年中央财政补助河南文物保护经费6.2亿元,保障了河南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大遗址保护展示、博物馆免费开放、文物科学研究和文物安防工程等重大文物保护项目的顺利实施。除了争取国家补助外,河南也不断增加用于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十二五”时期,河南省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文物支出累计达71.87亿元,年均增长14.87%[9]。

国家与省级财政虽有一定投入,但这些投入对于数量庞大的考古旅游资源而言,还是僧多粥少。河南历史悠久,一些散落在民间的石碑、墓葬、遗址类文物古迹,艺术价值和历史考古价值非常高,由于地方财政很难拿出专项资金用于田野保护,使不少考古价值高的田野文物暴露于野外,长期无人问津或疏于管理,造成了文物的损坏与被盗。例如,埋藏着“七帝八陵”的河南巩义宋陵,由于文物部门不能拨出太多的经费,加上游客稀少,使得景区长期入不敷出,导致宋陵国家一级珍贵文物石刻人像接连被盗。

(四)盗墓活动猖獗

河南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地下文物丰富,墓葬及遗址众多,这些文物成为众多盗墓者觊觎的对象。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活跃着10万盗墓贼,这些盗墓者分工明确、工具完备,盗掘、运输、窝藏、销赃,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10]。河南洛阳等古墓聚集地长期以来遭遇的盗墓案件更是难以数计,考古工作者经常用“十墓九空”来形容当前考古工作遭遇盗墓后的窘境。例如:2010年11月2日,河南龙门石窟核心保护区被盗,一块精美的唐代石刻被挖出;2011年1月16日,洛阳孟津县平乐镇左寨沟村旁一座汉代古墓被盗挖;2012年8月23日,巩义市站街镇王沟村一座宋代墓葬被盗掘;2013年7月17日,新乡市卫滨区国保单位-尊胜陀罗尼经幢被盗;2014年4月12日,周口太康高贤寿圣寺塔佛像被盗;2015年9月26日,洛阳市宜阳县5名男子盗挖古墓,3人在墓室内窒息身亡;2016年4月12日,信阳城阳城址内的楚国墓葬群一墓地被盗掘,古墓棺材被挖损。虽然这些文物犯罪案件大多被警方破获,但诸如此类的盗墓等文物犯罪活动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五)保护人才紧缺

文物的保护与修复需要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而河南考古旅游资源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专业人才匮乏。考古文物保护涉及的考古发掘部门和博物馆部门,都面临文物保护修复人才紧缺的困境。地市一级的文物保护人才尤其缺乏,文物保护修复人才不足,特别是非常尖端的青铜器、壁画等保护修复人才更为紧缺。例如,洛阳市博物馆馆藏文物40多万余件,文物保护相关的专业人员仅有十几名[11],无法满足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需要。

三、河南考古旅游资源保护的应对措施

(一)利用先进设施,积极保护修复

文物埋藏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一些特殊材质的文物氧化严重。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高新科学技术手段,利用先进设施设备,打造无氧和低氧环境,来最大限度地减缓文物的氧化破坏。例如,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发掘时,研制出“低氧储藏柜”“低氧工作室”等设备,对发掘现场出土文物即时保护。河南考古文物出土时,也可以利用类似设施来最大限度的保护文物。

尽管文物由于时间、环境的变迁造成腐蚀是不可抗拒的,但可以通过处理病害部分、文物拼合修补等保护修复措施来延缓这一过程。例如,考古出土的青铜器大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蚀和损毁,需要专业人员通过进行腐蚀评估,根据病害部分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修复方案,延缓青铜器的腐蚀。

(二)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加大惩罚力度

为减少建设性破坏,保护考古旅游资源,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大力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人员文物保护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其次,落实文物安全责任,省、市、县三级文物部门逐级签订文物安全目标责任书,把文物安全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严格落实文物安全领导、监管、主体和岗位责任。最后,加大文物惩罚力度,现行文物法处罚太轻,最高只能罚款50万元的处罚,违法成本低导致很多人知法犯法。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建议将惩罚力度提高到1 000万,并追究当事者的刑事责任,保护河南的考古旅游资源,防止建设性破坏。

(三)多方面筹措保护经费

除了继续争取国家的文物保护经费外,河南省应建立政府投入保障机制,确定每年按一定百分比把财政收入作为文物保护所需经费预算。文物保护单位和考古旅游景区也要把事业性或经营性收入按比例专门用于文物保护。除此以外,还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例如,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出资金保护考古出土的文物,在展示时允许其出现企业标识或个人姓名,既保护文物又替企业或个人进行宣传。或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向国家捐赠文物保护资金,让捐赠主体在税收方面享受优惠政策。总之,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多措并举,多方面筹措河南考古旅游资源的保护经费。

(四)严厉打击文物犯罪

为了遏制越来越烈的盗墓趋势,首先,要加大打击力度,持续开展打击盗墓等文物犯罪的专项活动,开展盗墓多发区域专项整治,及时督办侦破重特大文物案件。其次,要建立完善举报文物违法犯罪的奖励机制,通过金钱奖励等让文物安全群防群治。最后,强化对文物市场方面的监督。为防止售卖盗墓出土的文物,政府要做好文物商店、拍卖公司文物拍卖资质申领及销售文物审核备案工作,会同公安、工商等部门规范文物市场管理,并协调有关部门及时督促移交依法没收、追缴的文物。

(五)培养、引进专业人才

首先,国家、河南高校及科研单位应多设置一些和文物保护相关的学科,例如,设置文物保护修复专业等。其次,还要培育、打造高校或社会文物保护研究平台,吸引高校科研力量和社会力量培养文物保护的高端科研人才。再次,举办青铜器保护修复、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文物藏品保管等培训班,培养文物保护修复专门人才。最后,协调地方政府调整考古及博物馆等事业单位的人员结构,增加人员数量,放宽进入限制,使专业人员能进入真正需要的岗位。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漫长的历史岁月给河南留下了丰富的考古旅游资源。虽然河南在考古旅游资源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信通过利用先进设施积极保护修复,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加大惩罚力度,多方面筹措保护经费,严厉打击文物犯罪,培养引进专业人才,能更好地促进河南考古旅游资源的持续保护和有效传承。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考古遗址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INDUSTRIAL EVOLUTION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上京遗址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古建类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
名胜古迹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