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向洋(复旦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
报告中涉及到的数据采集依据主要是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周元馆长2005年发表在《大学图书馆学报》的《美国大学中的东亚图书馆》一文中提到的11家图书馆,围绕这11家图书馆进行了数据调查。
民国文献资料主要有纸质的文献、缩微资料以及近年来的电子图书等类型,数量基数很大。2008年,我到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此前,对国内主要大学的民国文献、民国时期总书目12万条数据和香港地区的3万条数据进行了收集,共积累三十四五万条数据。我的工作就是从这三十几万数据与在美国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对比整理开始。
2009年我先后到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的几家图书馆,对这些馆的民国文献进行了考察和收集。2013年,受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之邀到哥大访学期间,把普林斯顿和耶鲁大学的民国文献也做了采集。通过对这八家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数据的收集,大致知道主要的东亚馆有哪些资料。遗憾的是,密歇根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民国文献一直没有机会去采集。
基于这样一个数据采集的基础,进行了书目数据整理:1)在整理范围上,仅对纸本图书进行统计,不包括1949年以后影印本、微缩资料、电子图书和报刊资料;2)在整理方式上主要以数据库的方式来做。保留原始数据的路径、原始数据采集的形态,并保持所有过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这样便于发现在整理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误差;3)在文字上做了规范,采用字频统计的方式,对所有14万条数据进行文字规范的整理,仍然采用繁体字;4)在分类上做了兼容,东亚图书馆主要采用哈佛燕京图书馆分类法,但其实哈佛燕京图书馆民国文献也只有三分之二的图书采用哈佛燕京图书馆分类法。因此对所采集的八家馆的民国文献进行了统一的分类处理,同时将中图分类法和哈佛燕京分类法映射,使同一本书既有哈佛燕京的分类,也有中图分类法的分类;5)在做关联映射的过程中涉及到数据比较;6)基于这些基础性整理进行目录编纂。
从学科分类来看(以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分类法来进行统计),总录书志类、语言文学类、社会科学类中的历史学科这三大类别在东亚馆的收藏非常多。这些类目的二级类目中,中国文学、史地、政法、经济、社会这些门类有相当丰富的收藏。其中我特别注意到民国方面军事类著作有很多,而在国内很少见到。另外书目资料收集的特别多,也就是说北美东亚馆在收集中国文献,尤其是在工具书的目录资料方面是特别注重的。
八家馆的民国图书按照年代来进行统计,有几个地方值得注意:抗战时期的文献资料非常多也很有特色。这些资料当时从延安到美国再到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有详细书目来源记载,这部分资料值得我们关注。
从出版地看,上海是民国时期重要的出版地。民国总书目中有60~70%的书在上海出版。东亚馆的收藏也不例外,大部分是出版于上海的。除上海外,重庆、南京、北京、香港也是主要的出版地,此外,广州出版的资料在东亚馆的收藏中是比较特有的,如南亚的资料收藏比较突出。通过东亚馆民国文献资料与香港地区、北大图书馆的收藏进行对比,这个特征非常明显。从出版机构来看,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正中书局这几家大的机构的出版物是东亚馆收藏的主要部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团体、组织的史料甚至稿本和一些小册子类的资料也非常多。
在做民国文献的抢救保护的时候,作为大学图书馆,从藏书发展的角度,首先关注的是民国时期重要的学者和人物以及他们著作的情况。所以我们做了一个比较有规模的民国时期人物资料数据库,2006年时该数据库条目已达10万条。我们将这个数据库跟民国时期的书目资料进行关联,其中袁同礼编的《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料。
通过关联统计,可以从目录学的角度来讨论近代获得欧美国家博士学位的人物所发表的中文著作及其后来的勘验情况,以及对中国学术产生的影响。因此,我们将《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中国留英同学博士论文目录》和《中国留欧大陆各国博士论文目录》共计4000多个人物的资料,跟美国东亚馆的14万条民国文献进行关联统计,发现胡适在191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东亚馆里关于胡适的资料最多,还有马寅初、冯友兰、赵元任等人的资料。
另外一个关联统计是胡建国先生的《近代华人生卒简历表》,这是研究民国文献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工具数据。该书收集了1.5万个近代人物的详细生卒年表。将这份年表与东亚馆的14万条数据进行关联统计,其中关于蒋介石和毛泽东这两位民国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人物的著作情况很有特点,斯坦福大学收藏的蒋介石的图书资料在东亚馆中最多。
一方面,将东亚馆的14万数据跟《民国时期总书目》收藏的12万条数据进行比较,发现没有被收录的非常多。由此引出的问题是,当时遗漏的,现在重编总目时是否放进去?哪些应该放进去?线装书籍、手稿等文献是否要放进去?这个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把当时 CADAL(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40万册民国文献(其中图书近十万册)与北美东亚馆藏进行了比较。对于我们没有的这一部分我们如何处理?哪些东西可以去数字化?是不是稀见的就去数字化?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民国文献的数字化建设方面,如何推动国际合作,也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整理编一个联合目录。我们采用先做联合整理,把所有的目录放在一个数据库中,对所有的文字进行规范化处理,找到之间的差异,再一家一家来做的方式。最终在编纂的目录中可以看到,书目标注了八家东亚馆的馆藏地、在民国总书目中的位置、在CADAL中是否已经被数字化。同时也标注了该书目国内图书馆的收藏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