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月红,龚曼霞
(中共沅江市委党校 基础理论教研室,湖南 沅江 413100)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的创造,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高。美好生活不仅是物质丰富,更重要的是还有社会文化繁荣、人们身心健康、社会正能量被广泛地传播、人们的价值理念和道德素质不断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等一系列的内容。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深远,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社会工程,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真正将这一思想深入人心,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建设、扎实推进、持之以恒。
习近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思想的论述,体现出继往开来、核心彰显、意义重大等鲜明特征。其中继往开来,既包括了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借鉴,又表明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核心彰显,重点突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意义重大,直接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意义以及习近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思想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曾经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他特别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传承,要求全党所有同志从自身做起,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借鉴,切实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传统文化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一系列的话语都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入骨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责任担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词句,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还有许多的历史典故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这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还强调,“领导干部还应该了解一些文学知识,通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总之,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1]可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强调对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思想的又一重要观点。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追求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敌人劝降,毫不犹豫地说:我可以牺牲我的生命,绝不放弃我的信仰。方志敏临刑前大义凛然: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在这样坚定的信念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28年的革命斗争,形成了一系列革命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依靠群众的“井冈山精神”,为中国革命播撒了燎原之火;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视死如归、不畏强暴、坚韧不拔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等这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革命精神,早已成为我们民族的优秀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战略课题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指南,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明确地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八个明确”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应有之义,是必不可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明确和强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发展。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倡导全民参与、全民提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思想的核心。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3]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我们会发现,但凡盛世,文化必定繁荣,核心价值观凝聚起万众一心,能够带来惊天动地的力量。可见,是否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培育和践行相结合的过程。首先,需要扎根于中华民族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民族精神命脉的完整,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3]因此,要在继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善于总结和反思,在新的时代里创造出新的精神财富,推动文化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其次,培育和践行要紧密结合、重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全民的文化活动。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3]所谓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本质上就在于全民的参与。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点在于重建社会道德体系,从思想道德工作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思想道德工作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真正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涵;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坚持唯物辩证法,正确地看待社会的发展和人民道德水平的变化;积极推陈出新,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新性发展。总之,要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持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进一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扎实推进。习近平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4]社会正能量文化的传播和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卡耐基曾经说过,一切带给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成功,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都是正能量。当今时代,是一个自媒体的信息时代。新媒体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负能量的传播。有些网络媒体弄虚作假,热衷于炒作,一个小小的话题,往往通过网络的炒作引发“蝴蝶效应”,掀起一阵阵舆论大波,对此丝毫不能忽视。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改革越深入,就越要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必须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坚持正面宣传。面对国内外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我们只有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才能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天朗风清,生态良好,这不仅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亦是全体中国人民之幸。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点。一是把好宣传出口关。宣传部门要增强政治性,在涉及范围广、影响重大和事关政治原则的事件或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二是提高宣传质量和水平。要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要善于创新。习近平曾经强调指出:“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5]面对社会思潮活跃,东西文化观念碰撞,各种思想激荡的当今世界,文化的创新和坚持显得更为重要。坚持,即坚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为主流,不能忘本,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而创新,则是在坚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吸收外来文化和发展本土文化,创新是发展的必然,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经之途。
文化创新,既要始终充满活力又要做到脚踏实地。在当前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文化创造和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充满生机活力”[5]。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创新,要切实落到实处,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5]。要以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创新导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原则,在坚持正能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方式和宣传方法,为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贡献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仅是强化自身的文化建设,还应当时刻注意自身成功经验的国际传播和国际责任的担当。习近平曾经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6]可见,强调中国国际形象的正面宣传和报道,这也是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思想的又一重要观点。
中国国际形象的传播,首先,要搞好对于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习近平强调指出:“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6]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应当向全世界加以宣传和诠释,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唯有在世界之林,尽情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气魄,才能真正展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次,要重点将我国的文明大国形象进行广泛宣传和展示。我国是一个历史底蕴深厚、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又是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因此“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6]最后,要积极展现大国的责任担当。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重点宣传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还要积极开展多边合作,展现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我国取得历史性的新突破和新成就。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意味着,我国今后的发展必然围绕着这一主要矛盾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与长远战略。同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必然要尊重这一现实,即人民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所谓美好生活,追求不仅仅是物质的丰富,还有精神文化的极大繁荣和满足。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7]因此,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以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思想为指导,持续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弘扬社会正能量和先进典型,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通过主流意识的引导和熏陶,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在不断的思想意识激荡和辩证中,提高人民的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只有这样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才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6]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思想文化建设都取得巨大成就,但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还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从“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来看,其中都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与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8]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恒久的精神力量。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构成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世界发展同样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着无可替代的智慧和力量。一方面,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我国正在致力于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不可分割,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华民族,把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必将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新的重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需要包括中华传统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指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9]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让中华文化在全世界产生共鸣,对打破西方文化霸权、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各种文化的发展平衡,将起到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从三个方面对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思想作了学习和探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8]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和认真贯彻,进一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