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弘扬方志文化的几点思考

2018-04-02 18:36韩保农
史志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方志弘扬中华

韩保农

(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山西大同037000)

一、弘扬方志文化的背景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就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开篇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意见》共18条,就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等作了明确的界定。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意见》在第三部分重点任务中对地方志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党史国史及相关档案编修,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1]为了贯彻中央《意见》精神,使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落地有声,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开展了“继承中华传统,弘扬方志文化”的大讨论。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纪,充满希望的世纪,也是一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纪。在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方志文化面临着重大的发展与变革。机遇与危机并存,竞争与发展同行。商业如此,经济如此,军事如此,政治如此,文化也不例外。方志,亦称地方志。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他就是一部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就是方志文化!有数据显示:中国的地方志至少有9000—10000种左右,约占中国全部典籍的1/10强。地方志从其产生以来,就受到了历朝历代统治集团的高度关注,方志的存史、资政、教化功能,亦早已在业界得到一致认同。

方志的产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但是,形成其独立的学科体系,却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直到晚清、民国时期才产生了“方志学”。如果说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章学诚等是方志学的先驱者,那么,民国时期的梁启超就是方志学的奠基人。至于方志文化概念的产生,那就更晚了,大约就在当代。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一代大师华罗庚推广他的“优选法”和“系统工程”理论,方志界就有学者撰写文章说,方志学就是系统工程,引起了反响。之后,一些关于“方志文化”的文章屡有所见。将方志学上升到方志文化的层面来探讨,就是我们这一代方志工作者的历史机遇。关于方志文化的讨论,开始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开展“继承中华传统,弘扬方志文化”大讨论正当时。

二、方志文化的内涵

欲探讨方志文化,首先必须对“文化”这个关键词的概念有所了解。

文化是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已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自20世纪初以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有人统计过,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200多种。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差异之大,足以说明界定“文化”概念的难度。

据专家考证,“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即此义。“化”,本义为变易。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说文解字》说:“化,教行也”。可见化是动词,对事物有影响作用。“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周易》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宋元人注.四书五经(上册).周易本义.中国书店,1985.(P22)大约在西汉以后,“文”与“化”才合成一个整词,如“文化内辑,武功外悠”。不过,此处的文化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还不尽相同。如此看来,“文”是错综交杂的痕迹,“化”就是改变。笼统概括就是,各种事物运动的痕迹就是“文”,用这种“文”的理念再作用于事物就是“化”,“以文化之”就是“文化”。换句更简单的话说,文化就是事物痕迹作用于事物之和。只不过在汉语运用实践中,“文化”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深奥,越来越玄妙,给人一种既实在又虚幻的感觉。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关于“文化”均作为名词释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2)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3)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但在汉语的实际运用中“文化”一词是有特指的,特指那些我们现在文化事业所涵盖的文学、艺术等范畴;在非特指情况下,则表示与文化本意特质关系甚密的某种事物的社会现象。

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说:“用一个时髦流行的词,我们可以说:汉语是一种‘模糊’语言。我个人体会所谓‘模糊’是要求人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费点脑筋,考虑考虑。使用汉语的人于无形中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整体概念,普遍联系。我认为这正是东方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的突出的特点。我把这种整体概念,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称为‘综合的思维’。”[1]季羡林.漫谈东西文化.中华文化论坛,1994,(1).(P6)了解了“文化”的概念,用季先生“综合的思维”的方法来理解方志文化就容易多了。

由于“文化”的不断“渗透”,我们这里所探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而是升华了的“大文化”,是更高层次的文化,是内涵更深入,外延更宽泛的人类文明结晶。综合思考,方志文化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方志文化的特质和内涵所决定。首先,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本身就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成熟的体例规范,是区别于其他载体的不同形式,体现了中规中矩“无规矩不方圆”的传统文化理念;完备的记、传、图、表运用,造就了其记述全面,条理清晰的格局;资料文献的搜集整理、鉴别取舍,融入了档案文献和编辑学的新法,提升了自身的文化品位。其次,方志所承载的恰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山川河流,疆域面积尽收眼底;风霜雪雨,雷电灾异跃然纸上;忠孝礼义,民风乡俗无所不记。第三,从用志角度看,方志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立客观,述而不论,寓褒贬于记述字里行间,给用志者留有广阔的理解空间。方志虽然受地域限制,不能概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貌,也恰恰因此而更具有地方特色。第四,从方志的功能上看,“存史、资政、教化”功能体现了方志文化的先进性、真实性、可靠性、前瞻性、科学性。表现在方志文化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如实地记载着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不同于其他文艺作品,没有杜撰臆想的成分。方志资源折射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加工分析,可以产生大量有用的数据,对于研判事物发展的结果具有重要意义,恰好与“大数据”不谋而合,因此方志文化是一种智慧文化。如果说呈现在纸上的是文化,那么留在地上的、山里的、天空的、海洋的,流传在民间的更是文化,而且是更重要的文化,是第一手文化,是原生态文化,是纯粹文化。而这些正是方志收入囊中的对象,拓展了方志文化的宽泛性。

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宗桂教授在他的一项研究成果中说:中华文化“就性质而言,她是中华民族赖以长期发展、不断进步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就结构而言,她是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等层面在内的完整系统;就内容而言,她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并包括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多元(汉族、藏族、蒙族、维族、回族、苗族、壮族、哈萨克族……)一体(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思想学术发展的历程而言,她是包括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和新学等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实体;就学术流派而言,她是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家、阴阳家、兵家、名家、杂家等在内的诸子百家分途发展而又相互碰撞交流吸收的结果;就载体而言,她包括经史子集之类的典籍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就时代性而言,她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彰显时代精神的产物;就民族性而言,她是前后相继、不断发展,体现民族智慧的重要载体;就价值取向而言,她是以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导向,蕴涵团结统一、贵和尚中、守成创新、以人为本的一整套价值理念的整合;就历史发展阶段而言,是指从古到今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1]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学术研究,2013,(11).(P36)由此可见,方志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匹配,方志文化当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开展“弘扬方志文化”大讨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三、弘扬方志文化的意义

方志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方志文化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充满智慧的力量。方志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藏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意义深远。作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方志文化也是一项寻根工程,是固本工程,是铸魂工程,是打底色的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具体行动,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事业,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和现实需求。弘扬方志文化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充分发挥方志“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是否强盛和有无发展后劲,不能局限于一些经济指标或GDP,更重要的还是要看他的文化!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衰,足以证明这一点。鸦片战争没有消灭了中国,八国联军也战胜不了中国人民,日军的武力侵占更不可能得逞。昔日的巴格达、大马士革是何等富庶的城市,今日的伊拉克、叙利亚却是满目疮痍,生灵涂炭。美军的武力可以征服伊拉克、叙利亚,但却收拾不了这个烂摊子。有人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这话颇有道理。失去了灵魂,就失去了生命,一座城市是这样,一个地区也是这样,一个国家更不例外。弘扬方志文化就是一项伟大的铸魂工程。

方志文化立足于区域,融合于整体。一个区域的方志加另一个区域的方志,其社会效能绝非1+1=2那样简单,它可能是它的平方,也可能呈几何级数增长,形成的是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这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在大数据时代,这种现象意义重大,我将其称为方志文化现象,或方志大数据。我国是一个具有多民族的大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财富。方志文化承载着我们共同的魂,是我们共同的根。所以说,弘扬方志文化是寻根固本工程,是铸魂打底色工程,这底色就是: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共有同样的根!弘扬方志文化还是一项使我们做个明白人的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早在福建省宁德地区任地委书记时就曾经说过:“修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其意义,说通俗一点,就是使我们做一个明白人。”弘扬方志文化可以激发我们的民族自尊、文化自信,使我们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弘扬方志文化,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不仅全体中华儿女受益,也要让全世界人民受益。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人民享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福祉。弘扬方志文化,秀我中华,秀我文化,秀我人文,秀我民风,秀我习俗,是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基础,是实现合作共赢的有效途径,为“一带一路”建设增加和丰富新的内容。方志文化是精粹文化,方志文化是美好和谐的文化,方志文化是中国的,方志文化也是世界的。美好的东西理应分享,弘扬方志文化是吾辈之重责。

四、弘扬方志文化的途径

综上所述,基本思路理顺后,接下来就看我们怎么做。要把好事做好,就得有好的方法。故笔者就弘扬方志文化的途径,进行了些不完善的思考,在此与大家探讨。

余以为,弘扬方志文化,要从修志和用志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修好志是弘扬方志文化的基础,用活志是弘扬方志文化的扩展。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忽略了任何一方,都难于收到预期的效果。为修志而修志,闭门造车,脱离现实,汗牛充栋,束之高阁,“养在深闺人未识”,失去了修志的意义;有志不用,或用志照搬,无异于“懒汉吃饼”“守株待兔”,都是不可取的。通过弘扬方志文化的讨论,实现一个修志能为用志者着想,用志促进修志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使方志文化深入人心,服务当代,荫及后人。当然,弘扬方志文化的路径非常广泛,现结合修志实践,仅就笔者所想到的分述如下:

1.要有先进手段。

前文说过,方志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文化,代表着先进的价值取向和趋势。特别是在其成熟时期后,历朝历代都是以纸介图书的形式呈现在服务对象面前。在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传统形式明显落后。无论是修志,还是用志,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必须乘上“时代的高铁”,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持方志文化的先进性至关重要。以陈旧的手段,绝难承载先进的理念。当然,运用先进手段并不排斥因地制宜,不能不顾客观实际,一味追求高大上,否则就会出现“开着法拉利攀爬恒山顶”闹剧,同样不可思议。深入广泛的修志用志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用武之地;现代科技的优秀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手段选择。方志馆的建设,方志数据中心的建设,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都是可以借助的东风。软件硬件多措并举,弘扬方志文化前景光明,大业可期。

2.要有忠实人才。

俗话说:事在人为。毛泽东主席在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中说:“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而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人民日报,1976-12-26.弘扬方志文化没有人才是不行的,必须注重方志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因方志工作者天天面对的是故纸堆,座下是一张永远坐不热的冷板凳,与灯红酒绿无缘,与铜臭贪腐不沾,但从事的是一项火一样热、山一样重的事业!静得下心、稳得住身、耐得了寂寞、抵得住诱惑,是方志工作者的基本素质,是忠诚方志事业的可贵品格。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在弘扬方志文化人才前加“忠实”二字:忠诚事业,脚踏实地。东汉的司马迁、清代的章学诚、民国的梁启超、当代的燕居谦,古往今来不乏其人。现在全国方志专业从业人员约有2万,加上业余和辅助人员,保守地说,10万大军只多不少。只要稍加培养和引导,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就有可能成为弘扬方志文化的领军人物和中流砥柱,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3.要有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是弘扬方志文化最重要的手段,之所以单独列出,是作者的一片苦心。各级领导机构要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把弘扬方志文化纳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序列,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的必修内容,形成制度,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挂图作战,责任到人。

弘扬方志文化,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短期行为,更不是作秀,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茬接着一茬干,一代接着一代干,锲而不舍,也许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方可实现。因此,只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的必修内容,形成制度,才能实现经费保证,人员保证,才能避免因地方主要领导的更替而出现中断或停顿。制度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约束人,从而保障弘扬方志文化,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按照客观规律进行,避免因个别领导人的认知程度或好恶,出现不必要的人为因素干扰。

4.要有全民氛围。

实现弘扬方志文化,不能忽视了民众的力量。这里我想到了一个耳熟能详、民间盛传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国共两党经济实力、军事装备悬殊,人民解放军却取得了扭转乾坤的胜利。有人对此大惑不解,向陈毅请教。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风趣幽默的语言,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弘扬方志文化,何不借用一下人民群众的“小推车”?这就需要我们做工作,要发动群众,动员群众,向广大人民群众说明道理,因为一旦明白了借“小推车”是为民办好事、办实事,“淮海战役的壮观场面”就会重现!人民群众的血脉中,同样流淌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华文化基因。前提是我们要和人民群众紧紧站在一起,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上下联动,有关部门各负其责,整合资源,纵横协调,综合推进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方志弘扬中华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