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46)
唯物主义认为,幸福是指个体的主观意愿得到满足后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对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活动具有反作用。马克思对于幸福的观点和看法即马克思幸福观是现实的人是幸福的主体,生产实践是产生幸福感的源泉和动力,幸福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体获得自由的最终社会形态,从而达到从理想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转变。如今,中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人们幸福观的形成和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对于精神生活更加看重。所有的这一切都源于一个梦,这是所有中华儿女的梦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中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人民幸福与中国梦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李克强总理说:“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历史唯物主义从劳动是人类的本质劳动出发,既揭示出社会发展的秘密,也揭示出人本身的根本特点,即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人民去践行,从目的来讲,社会主体去实现中国梦的目的是寻找个体的幸福。最终汇聚成国之大梦。所以说人民幸福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二)人民幸福为中国梦提供阶级基础。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社会革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推翻奴隶制的地主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推翻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革命,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从中国动荡的近代社会,到一步一步走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设计好的“卡夫丁峡谷”,再到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更离不开人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位中国人民去努力实现。每一个中国人民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也在汇聚形成中国梦的强大力量。这种强大力量就是全体中国人的幸福感,它是对国家的归属感和信任感,这就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阶级基础。
(一)幸福形态的评价多样化。什么是幸福,一万个人会有一万个解释,甚至有一万零一种解释。有的人追求物质享受;有的人注重精神富足;有的人喜欢繁华都市,有的人陶醉于恬静的乡间。今日的中国已经摆脱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今日的中国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不再注重物质方面,更加注重精神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不仅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中国老百姓追求的幸福生活不仅是科学的也要是绿色的。
幸福是人类共同的期盼,人人期盼过上幸福的生活,但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的千差万别的。不同的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对幸福的理解就会不同,并随着阅历的增加,对幸福的看法也会有所变化,这就造成了幸福形态的多样化。
(二)中国梦背景下的人民幸福的评价标准
1.人民幸福的评价标准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经济发展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和生活质量。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变富了,生活在中国的人民也要分享发展的成果。近年来,中国开始调整发展政策,由“国强民富”转向“民富国强”。东汉学者赵晔在《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中说“民富国强,众泰道安。”中国的蛋糕做大了,中国老百姓也要尝到甜头。中国人民的收入提高了,人民对幸福的积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推动市场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不但关系到人民的福祉,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医疗保障、卫生保障、安全保障等都要做到实处。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全体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其次,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马克思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房子不管是大还是小,只要周围的房子差不多,每一个房子的居住着都会感到满意。但是如果在小房子的旁边盖起了一座宫殿,那么它会显得破烂不堪。”古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最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化实施东西扶贫协作,重点攻克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让贫穷不再是人民获得幸福的障碍。
2.人民幸福建立在一定精神基础上。幸福不是来自于外部的拥有,而在于内心的感受。拥有金钱、权势、地位,不等于拥有幸福。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人民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经济增速,中等收入人群不断扩大。中国发展进入了新时期,人民在一定物质基础上对幸福的定义开始由幸福感向幸福观转变。人民不再追求物质享受,他们认为将精神上的满足,才是幸福的真谛。
人民在生活中能够找到尊严,老百姓对生活才会充满希冀。国家富强繁荣,国际话语权逐步提高,人民这个国家生活会有安全和自豪之幸福;社会公平正义填满整个社会,人民会有信任之幸福;各项医疗保障设施健全,人民会有健康之幸福;生活环境绿色,人民会有美丽之幸福;娱乐文化设施齐全,民族文化大融合,人民会有愉悦之幸福。
3.幸福是物质和精神的融合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和全社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之,幸福没有标准,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要想获得幸福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使生活无忧,第二阶段是发展生活之乐。简而言之,幸福就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境界的融合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中国梦背景下,让中国人民找到幸福,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不仅要使人们有物质上的满足,还需有精神上的享受,这才是人民幸福的正确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2).
[2]冯务中.人民幸福的双重价值[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6,42-49.
[3]贾龙.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核心理念[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6),52-55.
[4]陈跃,张莉.人民幸福与中国梦的核心价值[J].哲学文稿,2014,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