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玲,韩雅妮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6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中指出[1],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作为践行习主席这一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笔者认为要坚持和把握好以下几点。
转变职业教育观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破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一提起职业教育,人们本能地认为是针对劳苦大众开办的,认为职业教育就是谋生教育。殊不知,职业教育正是国民教育、素质教育题中的应有之义。其次要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职业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为服务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为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实现生活改善提供了途径[2]。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其突出特点是传授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促进劳动就业。因此必须把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上,坚持向主题主线聚焦,为主题主线服务,在贯彻主题主线中改进加强。一要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要始终坚持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为加快教育模式转变、提高学生成才质量服务,以此要确立鲜明的办学方针、宗旨和理念,努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二要紧贴就业要求设置学习内容,着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工作能力,把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所需作为确定学习内容的基本依据,突出职业要求,让广大学生学理论、学技术、学科技、学文化,真正做到学有所需、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信息化的职业教育具有教育资源的开放性、教育过程的互动性和教育手段的多样性等诸多优点。《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进一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是适应当今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趋势,如期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的必然选择和战略举措。"因此,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有着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既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战略考量,又可以充分调动多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3]。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以培养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为目标,培养周期长,体系化程度高,但受众有限(仅为职业学校在校生)。通过拓宽职业培训空间,将职业教育的受众扩展到非学历教育上来,通过开展目标集中、周期短的面向企业的管理培训、员工内训等项目,来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培训空间,强化其培养高素质实用人才的教育导向,突出"职业"色彩,同时规范和完善教学体系,增加就业针对性,以提高毕业生就业优势。如此形成"良性循环",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来提升办学质量。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社会阅历、知识水平等有限,对职业教育、将来就业的方向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茫然和偏见。要逐步改变对“好职业”和“坏职业”的偏见,要让学生看到,他们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这才是社会活力所在、国家活力所在。打破校企合作多限于学生的实业实训合作或为企业提供基础性人才培养输送的模式,创新"师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招聘企业模范代表、专家作为学生“师傅”,拉近校企合作的距离,使得青年教师认真学习并发扬工匠精神,学生在企业精英的指引下,成为肯吃苦、有担当、精技术、能成功的可造之才,人才培养更加精确,进一步确保人才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