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72;2.自贡市农牧业局 四川 自贡 643000)
习近平同志强调:“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自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精准扶贫工作建设以来,可以明确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在基层。革命老区的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其基层治理的方式和力度直接影响着精准脱贫的成效。当下,精准扶贫工作是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任务,其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也成为扶贫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川陕革命老区巴中市通江县广纳镇广水洞村为例,对此贫困村在精准扶贫中的基层治理体系建设进行研究,探究在精准扶贫主题下最基层的村级治理建设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实践效应,与其理论成果、实践意义和典型效应,试图为川陕革命老区乃至更多具有相同状况的贫困村提供振兴发展、脱贫奔康的参考和借鉴,同时提炼、丰富和充实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理论体系。
广水洞村是所属镇中最偏远的村之一,可耕地面积454.54亩,辖5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78户、农业人口787人;其中贫困户达到42户共143人,特困户5户。广水洞村交通闭塞,以传统农业为主,人均收入低。致贫原因主要有:一是在高坡和半高坡地带,受交通、地理位置等因素制约;二是资金紧缺、种植技术缺乏,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三是人口制约因素,老龄化现象严重。
自2015年7月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广水洞村在“第一书记”的协调帮扶下,通过进行异地搬迁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公共服务建设等措施,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精准扶贫工作。此中,基层治理和基层组织建设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影响重大。
广水洞村已取得成效有:村社道路全面硬化,建立便民卫生站、村文化室,完成村阵地重新建设;全村实施电力升级实现闭路电视、宽带网络全覆盖;建立合作社式的散养、栏养结合式规模养殖;依托七道河水库进行水产养殖,直接提高村民收入等。2016年,广水洞村顺利通过国家检查,已完成脱贫摘帽基本任务。
广水洞村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开展了诸多有益的基层治理工作实践,采取的具体基层治理措施与路径有以下几点:
1.强化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在精准扶贫期间,村党支部发展三名入党积极分子,不断加强党组织队伍建设。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按照“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要求,不断吸引知识青年、致富能手、返乡人员以及成功人士等加入党组织,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投资筹劳中的示范、主体与带动作用。村党支部通过进一步发展建设,新形象日渐形成,整体战斗力明显增强。
2.明确党建发展思路。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通过借助党建活动载体凝聚广水洞村发展合力。在增强党员干部学习兴趣、开阔视野的过程中,也拓宽了村民的脱贫思维。
3.深入落实党建工作。广水洞村党支部建立健全了“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规范了党内生活,严格按照“三会一课”制度开展党组织生活,党员的政治素养得到提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
1.运用信息化、网络化创新公共服务。运用互联网等最新数据平台对村务活动进行管理和维护,打破原有闭塞的信息环境,实现乡村之间以及与外界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同时构建与交通、民政等行政部门的数据通道,此举都显示出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和智慧新农村管理体系协同化建设的完善。
2.建立“一核多元”工作机制。“一核多元”是以广水洞村党支部为核心,村委会、各类自治组织、村民等多元共同参与的混合型、新型农村治理机制;其中“一核”即“一个领导核心”,即广水洞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多元”即“多元主体共治”,村委会等组织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村级治理活动。
3.创建便民服务代办机制等。广水洞村创建并完善便民服务代办机制,从有关党员、社会、计划生育、农业经济、国土、劳动医疗保障、文化体育等各项服务事项中,涉及各代办类、咨询类、公益事业类的事项,为村民提供足不出户的便民代办服务,大大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
1.建立村级领导责任、权利、问题、措施“四清单”。为做好村级领导干部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等各项工作,对于明确“组织领导、作风建设、惩治腐败、源头治理、示范带头”的责任,建立了村级领导责任、权利、问题、措施“四清单”,特明确并规范各自职责,以此保证村级干部的领导能力,完善基层治理权责体系建设。
2.健全权力运行与监督机制。为贯彻落实“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广水洞村构建科学决策、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使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确保“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廉洁氛围,也使精准扶贫中项目资金安全管理得到保障。
3.创新绩效评估考核机制等。广水洞村领导干部的评估考核机制得到创新完善,考核机制主要考察村干部“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考核侧重于其能否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从而得到群众公认、增加实绩等方面的工作成效,整个考核过程力求科学、全面的考核领导干部的整体工作。
在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工作,如成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人防安保委员会、村民社会福利委员会等,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等各项权益,激发了广大村民的脱贫积极性,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基础。通过不断完善基层制度建设,如落实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构建“四必到四必访”制度等,为精准扶贫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创造了有益环境。
综上,广水洞村在取得精准扶贫成效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此体系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有益环境、促进了帮扶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也反作用的实现显著提升。可以看出,贫困村基层治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基层治理体系健全、治理方式恰当、治理水平高,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难度就低、推进就快、成果就越发明显。综上所述,基层治理工作开展与精准脱贫工作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等正相关的联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海峡出版集团,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2]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N].人民日报,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