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 100048)
随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与维护方面的角色发生了重要变化,而且准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等特性容易出现“搭便车”困境,对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与维护形成严峻挑战。绝大多数地区农村公共物品只能靠农民自己以“一事一议”的方式提供(罗万纯、陈怡然,2015)。而当前的“一事一议”制度由于交易成本较高等内在缺陷,操作难度较大,很多农村地区往往很难达成。因此,在很多农村地区面对基础设施的供给与维护的困境时,社会网络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把村民的个人行动与集体行动协调起来,通过村民之间的非正式合作走出“囚徒困境”。本文旨在将社会网络分析应用于农业基础设施领域,试图阐明社会网络影响M村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与维护的机制。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以深度访谈为主的案例研究法,主要理由如下:(1)研究方法本身并不存在“对”与“不对”、“好”与“不好”之分,只有与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过程中其他因素相联系时才可能衡量其是否“适宜”(陈向明,2000),而案例研究的重要优势在于可以处理很多不能量化同时又非常重要的因素(徐振宇,2011)。对于社会网络、农户心理等一些难以量化的因素而言,案例研究显然更能充分地阐述其内在机理。(2)本文采用个体访谈、集体访谈等正式访谈与拉家常等非正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研究结果的丰富性、准确性。(3)本文并不是试图将结论推广到所有村庄,而仅是采用案例研究阐述社会网络对M村道路及小型水利供给与维护的影响机制。
(二)研究对象
本案例的研究对象——山西省M村,距今已有超过130年的历史。M村整体规模较小,现有村民110户,总人口430余人。从交通情况来看,该村的道路主要由四条东西方向的主路组成,还有几条南北方向的居民道路,田间道路于2015年修建完工。从农田水利设施来看,目前水塔一座,深井3眼,饮用水主要使用村西边的井。灌溉方式主要为引井水漫灌。
选取M村作为研究对象有两点原因:(1)符合案例研究的普遍性与典型性要求。一方面,本文选择的村庄具备传统意义上农村的特征,另一方面,该村庄一直以来都是“卫生模范村”,基础设施的试点都是从该村起步,其背后的典型性值得研究。(2)能够顺利进入研究现场。笔者选择自己的老家M村进行调研,一方面克服了语言障碍,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血缘、亲缘、地缘等不同层次的社会网络深入农户日常生活,增加调研的可行性。
(三)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多种渠道收集资料。(1)深度访谈。一方面是个别访谈与集体访谈相结合,提高研究结果的丰富性与准确性。笔者的访谈对象包括两类,M村村长、村支书、党委书记等领导人物以及普通村民。另一方面是多次访谈。一次访谈是远远不够的,很难就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2)书面档案资料。在获取调查对象充分信任的基础之上,直接索取书面数据。比如向村长村支书询问有关道路及小型水利的相关资料,以及在村里的图书馆查找档案。(3)互联网等二手数据。阳光农廉网上对M村的详细介绍,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进一步参考。
在M村道路与小型水利的供给与维护过程中,社会网络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其影响机制是什么?笔者将在下面的案例分析中进行阐述。
(一)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信息对于行动决策至关重要。但获取信息的成本往往非常高昂。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是,使用具有其他目标的社会关系(达斯古普特、撒拉格尔丁,2005)。在这个过程中,乡村精英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可以利用自己广泛的社会网络为村庄带来更多的资源,将外界信息及时传播进村庄,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最终提高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与维护的合宜性与合意性。
案例1.1 2015年县开发办有“打井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两个项目,均由政府全额拨款。由于金额有限,并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得到。而M村能够顺利实施,一方面得益于从县教育局局长W(M村人)那里获知开发办有这两个有利于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项目,另一方面也得益于M村村长、村支书与县开发办的主要领导来往比较密切,于是村干部可以方便地争取到县开发办领导的支持,最后使得省全额拨付的好项目成功在村庄立项并实施。
案例1.2 2010年,由于使用时间长,田间地头用于引灌的塑料管频繁出现破损现象,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村委会商议决定将塑料管换成PVC管(耐用),但PVC管的成本太高。这时村支书联系了县城的工商局局长X(M村人),出面与水利局的人协商,希望资助一些PVC管搞试点,加之M村小沟渠也少,铺设的管道量不大。于是顺利拿到PVC管,成为最早埋入PVC管道的村庄。
(二)限制机会主义行为
机会主义是企图以牺牲别人为代价来提高自己福利的欺诈行为,包括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卸责和腐败四种机会主义行为,它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增加了基础设施发展和维护的成本(奥斯特罗姆等,2000)。下面通过案例阐述社会网络通过减少逆向选择、缓解道德风险与减少卸责这三个作用,对M村道路与小型水利的供给与维护产生的积极影响。
第一,减少逆向选择。市场交易的一方如果能够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对方受损时,信息劣势的一方便难以顺利地做出买卖决策,于是价格便随之扭曲,并失去了平衡供求、促成交易的作用,进而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这就是“逆向选择”。在道路与小型水利的供给与维护过程中,社会网络可以通过熟人关系减少逆向选择。2007年M村准备将修建水泥路(除主路外)的工作直接承包给工程队,由于当时村里的小K是Q工程队的小组负责人,村长便联系到了小K,选择Q工程队负责本村的道路修建工作。一方面,小K在工程队干了很多年,熟知工程内部定价,避免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定价不合理问题(即“逆向选择”),另一方面,小K作为本村人,同样希望M村的道路建设更好,甚至在村民的信任下,会认真把工程做好,修路质量无须担心,也避免发生交钱后交工迟、进展慢等情况。
第二,缓解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社会网络可以通过村中约束缓解道德风险。比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M村在沿大土渠的每个村口建立了分水闸以后,因偷水而闹事的现象经常发生。上游村庄利用地理位置的便利,做出偷偷开闸放水甚至更过分的举动危害下游村庄利益,村民利用社会网络已经自主形成了一套规则,水委会作为村民水务的自组织,在协商过程中想出各种激励措施,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与村民Wst的访谈内容如下:
笔者:调水各村之间有没有产生过矛盾?
Wst:有嘞!当时干旱,咱们村用水浇地,水量不够,村里派人到分水闸处偷偷放水,下游村的人发现了报告给水利局,分水闸管理人员(属于水利局)对咱们村进行了批评教育。尤其是在旱季时每个村都需要用水,处在上游地段的人如果把水用多了,下游村庄就没水可用,庄稼收成也就减产了。
笔者:还有更严重的矛盾吗?
Wst:对了。有几次大土渠上游的村庄因分配放水时间不够(浇地),便在夜间偷偷将大土渠豁开了一个小口子放水,下游村庄浇地发现渠水变小了,于是派村民沿着土渠向上游巡视,发现了这一问题,两村庄就打了起来。最严重的一次上游村庄故意将土渠豁开了一个大口子,使水全部流向了涑水河,下游土渠便没有水了。
笔者:那之后怎么解决的呢?
Wst:水委会召开会议,与两个村的渠头进行协商,最后制定出这样一个方案:1、下游村庄用水时派人巡视上游是否发生放水现象。2、对上游部分渠道进行了变动,远离涑水河道,使得上游村庄不易轻易豁开土渠,变更方向。3、约束村民自觉维护灌溉用水制度,如被发现违反规则,处罚这个村的每户人家都要出工进行下游土渠的定期维护,按照严重程度安排维护时期的长短。
第三,减少卸责行为。生产团队的每个成员知道他或她自己付出的努力,但如不监督他人的活动就可能不知道别人所付出的努力,当这种努力是相互关联时,每个人都企图以某种方式减少自己的努力,这种偷懒行为就是“卸责”(奥斯特罗姆等,2000)。社会网络能通过设计规则和监督策略减少卸责的发生。村庄公共事务的供给与维护是每个村民的责任与义务,如果有的村民想要逃避,造成的后果只会是使其余的村民认为不公平,甚至不再有一个人愿意参与。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村民需要自主设计一套规则和惩罚措施使得那些“卸责”的村民主动参与。例如,80年代M村村民发现田间地头的防渗渠存在渗水情况,村民协商埋入管道,在管道集资的过程中曾发生过矛盾,但最终通过惩罚机制得以解决。与团支部书记Wlb的访谈内容如下:
笔者:1980年田间地头埋的管子是怎么出钱的?
Wlb:村里集资的,按照每家的耕地面积,一亩地要出60元。
笔者:有没有人不愿意交这个钱?或者说家里很困难,出不起这个钱?
Wlb:有三家吧!就是不出,村领导亲自去家里协商也是不出,有确实困难的,也有不讲理的。
笔者:那后来他们也没有出钱吗?
Wlb:当时还是没有出,铺设管道是利于各家各户的,但是哪家如果有钱不出的话,就不给他家浇地。后来因修高速公路占用村民的土地,分土地补偿款的时候,村里就直接把那三家的钱扣了下来,弥补当初没交的钱。
笔者:后来还会有人故意不出钱么?
Wlb:基本没有了,后来生活慢慢变好,村里没有困难户了。不讲理的人家在面对这种(公共)事情时都会积极参与了,因为国家政策越来越好,补贴也越来越多,扣除了不划算!
(三)强化信任机制
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费孝通,2012)。M村也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村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相互联系,彼此更容易建立长久的信任基础,一般不会为了获得暂时的利益而放弃未来可能会带来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是寻求“长期动态最优化”)。另外,社会网络还可以使信任进一步传递和扩散,基本逻辑是:我相信你,是因为我相信她,而她向我保证,她信任你(帕特南,2001)。正是基于社会网络下信任的传递、扩散与强化,社区成员更容易达成一致行动。以M村土路的维护情况为例,村领导倾向于安排与他们关系较好的人(岁数也相对大一些)进行打扫,而这个人出于领导的信任,加上与领导多年的交情或者碍于面子,都会很好地完成这项工作。如果他的工作有问题甚至影响了村容村貌,不仅会给领导丢人,同时也在村民面前失去了声誉,甚至给后代造成不好的影响。
(四)降低当事人之间的协调成本
M村基础设施供给与维护的过程可视为典型的重复博弈,村民将进行多次而非单次博弈,他们可以面对面进行信息交流,利用社会网络或借助中间人的关系,奠定村民思想感情基础,降低当事人之间的协调成本,从而解决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使内部成员顺利达成一致。
案例:浇地的冲突
和其他地区一样,M村在浇地过程中也经常发生各种冲突,但正是基于血缘、地缘等各种社会关系网络,降低了当事人间的协调成本,使得村民们之间在灌溉问题上最终选择合作而非背叛,从而走出了所谓的“囚徒困境”。与M村退休老会计Xys的访谈内容如下:
笔者:浇地有什么冲突吗?
Xys:有。我们浇地是按照报名的先后顺序来的,有一次本来该我浇地了,孙家的媳妇非说她要浇地,然后就争执起来了。
笔者:她为什么不按照规矩来?明明不该她浇的。
Xys:不讲理呗,就是没理也能被她说得有理。
笔者:然后怎么解决的呢?
Xys:当时还是你奶奶出面的,劝我说别跟女人计较太多,能忍能让最有本事。然后我就让孙家媳妇浇地了。
案例:修路的争执
1995年修主路的时候,前三次会议均无果而终,关于费用问题有过几次谈判协调,最终得以解决。与村民Wsb的访谈内容如下:
笔者:修主路集资的时候,有没有人不想出这个钱?
Wsb:有几家的,当时就闹矛盾来着!
笔者:为什么不出钱?具体什么情况呢?
Wsb:比如主路不经过自家门前的,觉得出钱不公平,就不想出。有的外出工作,一年回不了几次,也不想出,还有人觉得应该去找政府解决,还有就是家里困难的实在拿不出这个钱……
笔者:那怎么做的工作?
Wsb:村里先开会,然后村干部几个人带头出钱,他们挨家挨户劝说呗,光是我们隔壁那家就跑了好几趟呢。还有两三户困难的,当时实在拿不出,过后也慢慢补交了。也不容易,最后都交齐了。
基于M村的案例研究表明,只要村民继续共用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他们就不得不相互依存并相互作用,这样,社会网络在农业基础设施的供给与维护过程中必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网络的影响路径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交易成本。社会网络能为村民、村民组织和地方政府提供更为真实、详细的信息,从而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并降低交易成本;第二,限制机会主义行为,主要表现为减少逆向选择、缓解道德风险、减少卸责等方面;第三,建立信任机制。基于社会网络下的信任,社区成员更容易达成一致行动;第四,降低当事人之间的协调成本。当村庄发生道路、水利等方面的纠纷或困难时,能够充分利用当事人的亲戚、邻居、朋友等社会关系网络进行沟通,从而进一步完善公共事物的治理。
[1]罗万纯,陈怡然.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15(6):84-91.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徐振宇.小农-企业家主导的农业组织模式:天星村葡萄业技术与市场演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帕萨·达斯古普特,伊斯梅尔·撒拉格尔丁.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M].张慧东,姚莉,邓伦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苏珊·温.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政策透视[M].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6]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