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41)
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又名佰仕通集团,是全世界最大的独立另类资产管理机构之一,也是一家金融咨询服务机构。其另类资产管理业务包括企业私募股权基金、房地产机会基金、对冲基金的基金、优先债务基金、私人对冲基金和封闭式共同基金等。黑石集团还提供各种金融咨询服务,包括并购咨询、重建和重组咨询以及基金募集服务等。黑石集团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并在亚特兰大、波黑石集团 士顿、芝加哥、达拉斯、洛杉矶、旧金山、伦敦、巴黎、孟买、香港和东京设有办事处。
中投公司成立于2007年9月29日,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设立的从事外汇资金投资管理业务的国有独资公司。中国财政部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筹集15500亿元人民币,购买了相当于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作为中投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中投公司的宗旨是持有、管理和投资其受托资产,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努力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其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稳健、专业、负责任和有声望的国际大型机构投资者。中投公司作为纯粹的财务投资者,其投资活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不寻求对行业或企业的控制。
1.过程回顾
2007年5月,尚在筹备中的中投公司以30亿美元的价格认购了美国黑石集团约10%的去投票权普通权益单位每股价格为29.61美元,为IPO价格的95.5%。但是,该权益锁定期为4年,且中投公司在黑石的董事会中不占有席位。
黑石此次实现融资规模71.33亿美元,其中,中投公司以30亿美元代价取得黑石1.01亿股股票,拥有黑石份额9.4%,占融资比的42.1%,每股均价29.61美元;社会公众共以41.33亿美元代价取得黑石1.33亿股股票,拥有黑石份额13.6%,占融资比的57.9%,每股均价31美元。
中投公司投资之后,黑石股价一路狂跌,中投公司在2008年10月通过子公司增持了黑石2.5%的股权,成交价格在9—10美元之间,约耗资2.5亿美元,此举将中投公司对黑石投资的平均成本摊薄至25.25美元。
2011年6月,解锁时刻到来,中投公司的选择是继续持有。虽然2009年之后,黑石股份探底之后开始回升,到2011年在15美元/股上下波动,但这笔投资账面浮亏仍然接近一半。
2.黑石股价的下跌与在中国的疯狂圈钱
该笔投资完成后不久,次贷危机全面爆发,金融海喊向全球蔓延,黑石公司股价受整个大环境的影响,一跌再跌,而中投公司的该笔投资则陷入巨额浮亏的泥潭,其后连续七年仍深陷其中。
2007年6月22日黑石上市首日,股价很快从发行价31美元飙升至38美元,按收盘价35.06美元算,中投一日暴赚5.5亿美元。不过,第二个交易日黑石股价大跌,使中投的账面盈利从5.5亿美元缩水至2.835亿美元。
接下来在次贷危机的阴影下,黑石集团无法独善其身。2009年年初,黑石股价下探至最底部3.55美元/股,中投浮亏约27亿美元,亏损幅度一度达到83%。中投对黑石的投资全部为普通股,没有表决权和管理权,股价下跌只能通过补仓降低持股成本。2008年10月初,中投公司通过子公司增持了黑石2.5%的股权,成交价格在9美元~10美元之间,约耗资2.5亿美元。
根据和黑石签订的协议,中投在入股时承诺在4年内不会减持其股份,这也就意味着,在这4年投资期内,中投这笔30亿美元的投资始终处于亏损状态。
对寝食不安的中投公司,黑石没有表现出一点“妇人之仁”,除了用上市公司的钱购买合伙人手中的业务,还拼命给自己发工资、奖金。上市前的2006年,黑石薪酬福利支出为2.5亿美元。2007年上市,薪酬福利暴涨十倍至22.56亿美元。2008年、2009年,黑石亏损达到56亿美元和24亿美元,薪酬福利却达到创记录的38.6亿美元和37.8亿美元。
而中投公司不仅仅出钱投资黑石,还出力为黑石在中国的投资大开方便之门。中投公司持有的黑石股权没有在金融危机中解套,但是通过在中国的投资,黑石不仅躲过金融危机的风险,部分项目还获得了100%的收益。
从 2007年开始,黑石聘请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担任其大中华区主席,到5月获得中投30亿美元的入股,再到2007年9月,以6亿美元购入中国蓝星总公 司20%的股权,直至成立北京办事处、亚洲咨询小组等,此后买入上海商务楼、打造寿光物流园、设立中国大陆人民币基金、联手新希望收购澳大利亚最大养鸡场……
黑石的中国之路,让它在金融风暴最为疯狂的三年,在中国投资项目的平均收益接近100%,堪称零失误。
成立中投公司的部分原因是将国内过剩的流动性导向海外,特别是从房地产领域釜底抽薪。但中投公司的第一单黑石,却接二连三地将大把美元投回中国,与成立中投的目的背道而驰。在金融风暴最为疯狂的三年,黑石在中国的投资实现了“双百”,即成功率100%和收益率100%。黑石因被认为与中国政府有“铁关系”而受华尔街另眼相看。
3.解套,收益约等于买余额宝
美国东部时间2014年7月10日收盘,黑石集团报收于32.26美元每股。美国黑石集团创始人苏世民7月10日在北京对媒体表示,按黑石目前的股价计算,中投对黑石的股权投资已经有了35%的盈利。如果中投的这32.5亿美金去买类余额宝产品,以平均年化5%来计算,这七年也能拿到十亿多美金的收益。
对于这笔投资,中投总经理高西庆曾经表示,要把眼光放长远,要以十年为单位来判断是否赚钱。“我们早期投了一个黑石,黑石后来价格就掉下来,今天你看看,今天黑石价格又全涨回去了,我们收益如果从帐面来看至少20%多了,你怎么说呢,所以这个一定要是长期的,你不能去揪这个问题。”
1.投资目标定位不清。在本案中,作为中投公司放弃投票权和董事会席位的补偿,中投公司获得了在价格上的折让。放弃投票权和董事会席位意味着中投公司对黑石、经营决策完全没有影响力,也就意味着中投公司想在这笔投资上获得利益,只能依靠股票分红或者是交易价差。然而黑石这样的合伙制企业,不像股份公司那样接受严格的监管,其股票分红与否、分红多少,完全是企业高管说了算的。
2.市场判断失误。当时,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显现出危险的信号,中投公司并未察觉,此次投资的对象选择和时机选择方面存在重大失误与错判。
3.前期调查未尽职。中投公司在投资公司尽职调查、调研分析方面存在重大疏漏。
4.投资决策流程不规范。中投公司的此次投资发生在成立之前,班底尚未就绪,投资是否经过严格的篩选和必要的投资决策流程令人怀疑。
5.投资的后续效应考虑不周。海外投资的资金回流国内,将加剧国内流动性过剩矛盾,与设立中投时发行国债筹集注册资本金,吸收流动性的初衷背道而驰。中投公司在投资之时,对于投资的后续效应并未考虑充分。
[1]王博,张博.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激励机制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2(8).
[2]张锐.黑石集团,劲走全球的金融巨人[J].大经贸,2007(9).
[3]刘婷.黑石财富神话[J].理财,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