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具有“川南明珠”之称的四川李庄,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城区东郊长江下游南岸。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秋,同济大学迁往李庄,随后,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文化科研机构也于1940年冬迁至此。当时李庄接纳了包括傅斯年、李济、董作宾、陶孟和、刘敦桢、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李方桂、梁思永在内的众多学者,并发表了大量学术研究论文集。
抗战初期,中国大部分人口纷纷逃往大后方,逃难的人们把昆明当成了栖身之所。而承载着中华文化传承的各大科研机构也是如此,当时,国民政府最高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以及中央博物院、同济大学、西南联大,中国营造学社等各大机构分布在昆明的各个角落。然而,好景并不长,1940年,日军在逼近长沙、宜昌的同时,对昆明也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大轰炸。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同济大学给该校的校友宜宾中元造纸厂厂长钱子宁发电请求帮忙寻找新的校址。钱子宁推荐距离宜宾城不远的的李庄,因为这个民风淳朴,交通便利,远离战乱的小镇,十分适合新校址的建立。李庄地方人士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向同济大学致电:“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①1940年12月,同济大学正式迁到李庄。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人类体制学研究所于同年相继抵达李庄。中国营造学社、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院亦于1940年到1946年迁驻李庄。
由于突然迁入近1.2万人的人口,狭小的李庄居住成了问题。于是颇负盛名的“九宫十八庙”成了学生和老师们研究和居住的场所。李德勇在文章中写道:“同济大学的总部设在了禹王宫,理学院设于南华宫,内分数学、化学、生物、物理等系;医学院驻在祖师殿,内分解剖、细菌、生理、化学、生物、公共卫生等馆,院以下还分内、外、妇、产、五官、皮肤、精神病等科;工学院设在东岳庙,而实习工厂则设在新村。”②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设于李庄镇板栗坳张家大宅院——栗峰山庄;社会科学研究院驻李庄板栗坳;人类体制研究所驻李庄门宫田;中国营造学社驻地为李庄上坝;中央博物院筹备处驻李庄上坝张家祠;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驻地李庄镇羊街。
抗战期间,众多科研机构迁往李庄,虽然李庄远离战乱与轰炸,可以为广大知识分子提供一张平静的书桌,但是,李庄同时又是一个十分偏远的小镇,不仅缺乏基本的科研条件,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成问题。然而即使在这样艰苦清贫的环境下,学者们仍然不废研求,孜孜不倦地搞学术,做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学术成果。
李庄时期的史语所,汇聚了一批一流的专家学者,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甲骨文专家董作宾、历史学家梁思永和语言学家李方桂等。吴金鼎在抗战时期带领考察团从事大理及洱海一代的考古工作,开启了“女性考古”的先河,迁到李庄以后,他们将考察的结果写成了专业报告;1941年,吴金鼎又组织考察团进行川康古迹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考古成果。董作宾作为殷墟考古的第一人,他的甲骨文研究打开了商代晚期神秘的历史大门,在李庄的时候,董作宾和梁思永合著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大型田野报告《城子崖》。
同济大学在这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1945年,在原有理、工、医三个学院的基础上,同济大学又增设了法学院,同时还进行了系科调整。抗战期间,同济大学在李庄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学术成果。其医学院的杜公振教授和邓瑞麟等专家彻底根治了当时川南流行的麻脚瘟;董同龢在民舍研究汉语音韵,撰写了《上古音韵表稿》和《汉语音韵学》;邓广铭写出了《宋史职官志考证》、《宋史刑法志考证》;罗尔纲出版了《世传太平军奸淫杀戮考证》,并重新开始对《太平天国史纲》进行修订。在李庄求学的学生中,后来成为中国著名学者的有王守武、唐有祺、卢佩章、吴孟超、王守觉、吴旻、朱洪元、曹楚南等。而在史学文学自然科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的有周一良、屈万里、罗尔纲、夏鼐、丁树生、任继愈、周祖谟、罗哲文等。
抗战期间,梁思成夫妇也搬到了李庄,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六年。在这里,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度过了一段艰苦的时光。林徽因由于身体极度虚弱,经常恶疾复发,二人生活相当拮据,费正清在《对华回忆录》中曾回忆道:“林徽因非常消瘦……傍晚五点半就点起蜡烛......没有电话,仅有一架留声机和几页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唱片;有热水瓶而没有咖啡;有多件毛衣但多半不合身;有床单但缺少洗涤用的肥皂。”③然而,梁思成夫妇并没有因此而在学术研究上有半点的松懈。林徽因的病情稍微好转,就开始忙着整理材料,为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做案头准备。而梁思成在李庄的时候除了研究李庄的古建筑,还跑到了重庆、乐山、宜宾、眉山研究古墓、古塔以及古民居,之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期间他还出任联合国大厦的设计顾问,参与了该大厦的设计,抗战胜利的前夕,梁思成又出任了国民政府“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盟军大反攻的时候,梁思成还建议保护奈良和京都,从而保护了这两座世界古城。
由于地处偏僻,在抗日战争时期,李庄还是一个民风淳朴、民智未开的小镇。人们的思想普遍比较落后守旧,因此,在同济大学以及中央研究院等高级科研机构迁入以后,也发生了一些知识分子与当地居民科学与迷信的冲突。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当时同济大学的医学院开设了解剖课,中央研究院人类学研究所根据出土的人类骨骼化石,研究人类进化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收藏了一些人体骨骼化石。岱峻的《发现李庄》记录了这样一个细节:“祖师殿翻盖房瓦的泥水匠爬到房顶上,猛然看到同济医学院师生在做人体解剖试验,不甚分明,以为是在撕咬一堆堆人骨。”④于是,“同济大学的人拿着刀一刀一刀割人肉”的消息不胫而走,还有几次,老教授们拿着人骨在观察的时候,恰巧被窗外的人看到,这样“中央研究院要吃人”的谣言越演越烈。由于李庄历史上曾发生过农民的暴乱,因此消息传到内政部后,立即下令加强戒备,眼看冲突即将暴发。然而,傅斯年等人认为,过错不在于民众,而是由于李庄地处偏僻、教育落后、民智不开。与其武力解决,不如启发民智,公开举办一次科学展览,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经过精心准备,一场以当地居民为主要对象的文物展览开办了,展览物品除了古代战车模型、兵器以外,还有引起当地人误解的骨骼、化石。谣言不攻自破。之后还举办过多次类似的展览。这些展览在向当地居民传播科学知识、开启民智方面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后来医学院的学生拿着头骨坐在江边,一边饮茶,一边研究,过往乡人毫不惊讶;甚至乡下人在山坡古墓旁捡到人头盖骨,还会主动送往同济大学。
综上所述,抗战期间,同济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等一批高等科研机构向李庄的迁入,一待就是六年,李庄以她博大的胸襟,不仅为饱受战乱的国人提供保护,为知识分子提供一张平静的书桌,此外,李庄还热情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像李约瑟、费正清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抗战期间前往李庄从事学术活动。有人曾对李庄评价道,当年,李庄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另一个战场,她不独是李庄人的李庄,她应该属于全宜宾,全四川,全中国。虽然在此期间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广大知识分子门国难不废研求,将学术研究作为报效祖国的重要途径,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科研成果。而专家学者们在李庄所作的一系列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的活动,也为李庄人摆脱迷信,走向理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注释】
①王世德:《抗战时期的李庄》,《蜀地风情》,2006年第8期,第46页。
②李德勇,曾英,李璐:《国难不废研求——中国学人在李庄的文化抗战》,《中国档案报》,2016年第9期,第1页。
③[美]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陆惠勤,陈祖怀,陈维益,宋瑜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年。
④岱峻:《发现李庄》,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