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童(岭南师范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48)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高等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高等教育大众化向精英化飞跃,高等教育结构也在逐步改革,面对国家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之中。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高校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近年来,国家大力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部先后启动了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各类项目,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多元化举措促进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工作中,一批向应用型试点转型的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本文对转型发展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探索与研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争取在2020年进入国家创新型国家行列”,这充分说明创新创国家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的发展方向。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就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在高等教育质量、学生全面发展、毕业生创业就业方面实现新提升,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直接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的问题,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与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要求不匹配。为解决上述问题,国家积极推进高校转型发展,鼓励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方向发展,建立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使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适应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转型的基本思路:“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转型的主体是学校。按照试点一批、带动一片的要求,确定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含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试点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高校转型内生动力活力,带动更多地方高校加快转型步伐,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2]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上进行转变和调整,以便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而非“降格”。试点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占据重要地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专业教育和系统培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3]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战略部署的重要体现,也是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应用型本科试点院校构成多元化,既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也有老牌高校。新建本科院校建校历史短,底蕴基础相对薄弱,但是适应新发展、新改革能力强,老牌高校建校历史久,基础扎实,底蕴厚,已经形成了浓厚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在向应用型转型过程中相对缓慢,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及时开展有助于新旧本科院校更好地消化、吸收,扭转“转型缓慢,不知道怎么转型”的僵局。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而毕业生求职需求远远大于现实社会需求,大学生毕业就业成为难题。为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减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社会和市场的压力。因此,转型发展下的普通本科院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高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质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创业促进就业。
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校实施“一把手”工程,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由上进行顶层设计,建立校院二级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工作机制。一般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2-3位分管学生工作、分管教学工作和招生与就业工作的副书记、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教务处牵头,各部门负责人及各二级学院院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整个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经费保障、管理决策等。
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试点院校多一般选择以下两种形式的组织机构:一是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二是在处级单位下设立创新创业教育科。各二级学院同时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本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活动指导,挖掘和充实各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认定创新创业活动学分等,为本院学生提供创新创业项目咨询、策划、指导,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跟踪服务。
在组织保障的基础上,创新创业教师的师资队伍也在逐步建设之中,学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普遍采取“专职+兼职”相结合的模式,基本都配置有兼职创新创业教师。在新的创新创业教师的培养计划中,试点高校已经开始了专职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专业性和连贯性。
为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试点院校制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规划发展,占据重要地位。
学校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制度保障。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为学校年度党政工作要点,由上而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如某师范学院在2015年提出“创新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引进优质就业、创业课程资源,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水平”;2016年提出“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及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积极参加全省性创新创业大赛,构建‘创业教育+模拟实训+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2017年更是利用有效场馆,成立由校团委筹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试点院校在办学中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努力为地方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断强化内涵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主要做到实现四个结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总指挥、实践细分化”,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形象和抽象交错出现。二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嵌入专业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课外做好五大课外活动:创业学院侧重学生的创业实践和体验教育;学生社团侧重课外创新创业氛围营造,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学生科技科研活动侧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竞赛侧重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暑期社会实践侧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三是学校与中小学、企业相结合,一方面让一大批中小学教学名师、知名企业家进校园,通过言传身教,让大学生感知名师、行家,感悟职业,更好地融入学校、企业;另一方面建立了校内外大学生实训基地。以某师范学院为例,2017年11月,学校筹建了具有教育实践、指导帮扶、创新引领为一体的功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实现功能分区,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集中、更到位、更优质的“一站式”服务。目前基地入住各类创新创业团队三十多支,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打造了项目训练平台、活动交流平台、科创竞技平台。四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渗透创新创业理念,创新创业实践结合专业教育。
高校对学生的培养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因此各试点高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与专业课相融合,根据实际需要,在专业限选课中设置2-3个学分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并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同时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一是在通识教育课程中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二是设置创新创业类通识选修课程模块,重点设置《创业创新领导力》、《创业创新执行力》、《创业管理实践》、《创业精神与实践》等选修课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3];三是大力打造隐性通识课程,主要打造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创业讲座等隐性课程。四是自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学校鼓励、支持老师们开发诸如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在线MOOC、SPOC等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课程,建立一批优质的创新创业课程库,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鼓励教师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参与式、项目式和研究型等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支持教师将科研项目、产业技术、学术前沿成果带入课堂,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支持教师邀请名师、行业企业专家深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方法。鼓励教师在考核过程中采用多样化方法进行考核,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采用面试、课程论文、课程设计、口试、文献综述、读书报告等考核方式,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减少传统的闭卷考试在考试中所占比重。
通过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试点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明显提升,就业质量大幅提高。同时,在全国、省、市举办的各项创新创业比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创造了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案例,激励学子不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部分院校成功获批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在学校成功地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为兄弟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带来了七大辐射示范作用。
试点院校经过系列改革工作的实施,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一是学生创新潜能的抑制。我国的基础教育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潜能的发展,消磨学生的创新热情、创新意识;二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较为薄弱,尤其是高校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存在很大问题;三是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缺乏动力和自觉。[5]
为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在以后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生态环境,从规模上加大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二是从组织、制度、管理、运行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大保障力度,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执行体系;三是可以适当与市场上的网络课程公司进行合作,引进一部分校外优质创新创业课程,同时鼓励学校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在实践中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鼓励“双师型”人才的发展;四是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学生为本”,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中,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在转型的机遇和挑战下,试点院校更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育质量来进行的,是与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合的,是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理念,为实现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
[3]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28-32.
[4]刘艳,闫国栋,孟威,权宇彤,逯家辉,滕利荣.孟庆繁[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5]吴玉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5(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