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学军 许国华 于杨(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众创空间”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后的产物,是顺应创新2.0时代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大众创新趋势,是把握全球创客浪潮,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具有无边界、自组织与客户化等创业生态系统特征。
众创空间的创业服务平台通过技术支持、创业指导、资源整合等多种形式,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便捷的服务;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初期的材料、设施等各种便利条件,通过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的形式,促进创业者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促进个人收入的增长,激发个人的潜力。“众创空间”的建设,必然会推动地方新的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对推动当地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近年来,随着众创空间的快速发展,各界学者都十分重视众创空间的相关研究。众创空间平台内部集聚了创业人员、创业项目、组织机构、创新创业资源等多种要素,各种要素之间不断地进行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产生交互性作用,如同生态系统内部种群的协作共生关系,持续不断地推动创新创业成果的涌现,最终实现创新创业效应。正是由于众创空间与生态系统的这种相似性,近年来众创空间生态体系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众创空间生态系统指的是: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以创业者为中心,各种与创新创业紧密联系的要素在该地理空间上产生的集聚。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内部通过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交互作用,推动新技术、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形成了一个具有自组织性、开放性、可控性的生态网络系统。与区域或产业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不同的是,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地理范围更小、而单位地理空间内容纳了更多的生态种群,从而产生距离优势推动系统内部物质、能量、信息的快速传递,提高系统内部要素的流转效率。
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其核心仍然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双创时代背景下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时代使命,如何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优势,调动各方资源要素,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当前高校需要思考的命题。众创空间的迅速发展,为高校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特别是众创空间生态体系的特征对高校创新创业体系的打造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方面,高校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同时也是传统的创新创业孵化机构,本身具有了众多创新创业发展的资源要素,如创新创业人才、师资、项目、平台等;另一方面,高校作为链接人才与社会的纽带,承担者人才输出的重要作用,与政府、企业等用人单位存在密切链接。因此,高校创新创业体系的发展应打破传统模式,走生态化线路,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要素的相互作用,从而推动我国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
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面,高校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自己特有的问题。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下,多注重基础理论的教学,而忽略实际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多停留在书面知识方面。然后,创新是一种思维,创业是一种能力,创新创业是对高校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单纯的基础理论教学只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远远达不到创新创业的内涵要求,更无法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并具体较强社会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也存在片面化的问题,专业课程教育仍然是高校教育的主要抓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地位难与专业课程相比,通常则被放在次要位置上。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分离,也导致了创新创业的教育缺少了专业性的支持,从而也大大降低了其发展与生存的生命力。
一方面,高校是师资力量雄厚的阵地,有着众多专门从事教育的教育人员,能够胜任好高校的教育课程;但另一方面,在创新创业教育上高校也存在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高校创新创业导师体系存在单一化问题,主要体现在创新创业导师多数为高校内部教师,许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导师,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影响到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性。另外,在讲课内容方面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高校教师在基础理论教学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力量,但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由于自身知识经验的限制,缺乏实训经验与实战经验,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难以提供真正适应当下激烈社会竞争环境所需的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是人才的集结地,高校学生正处于年轻富有朝气、思维灵活多变、实践欲望与实践能力强的阶段,同时高校学生具备着专业知识、高等素质、先进技术等,因此理论上说高校在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上有着难以比拟的优势。然而,遗憾的是高校学生的许多创新创业项目却没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究其原因就在于高校的创新创业链条存在脱节。一个创新创业项目,从萌芽走向成熟,需要走过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有针对性的扶持。然而,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项目链条脱节,不能满足创新创业项目发展的多阶段需求,导致了项目的发展得不到适时、适切的帮扶,还未能成形就已经走向失败,也严重挫伤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发展的积极性,造成了创新创业项目的终结。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充足的经费保障是事业取得发展的重要条件。然而,许多高校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专项资金,资金支持跟不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直接导致了高校创新创业发展速度减缓。此处,高校创新创业专项资金的建立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高校创新创业如何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是困扰许多高校的一大难题,也是高校创新创业发展的一大桎梏。
在双创时代背景下,众创空间纷纷建立,并逐步走进高校校园,成为助力高校创新创业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力。众创空间的生态特征,对高校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众创空间视域下,沈阳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本校的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导师、项目扶持、资金引入等多个方面着手,打造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取得显著成绩。
沈阳师范大学自进入双创时代后,始终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在高校的发展,首先立足于高校自身的教育阵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正式纳入到学校的课程教育体系之中,做好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搭建“通识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集成化。同时,分层分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打通了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探索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选课的新机制,充分发挥高校综合学科的自身优势,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将创新创新教育与高校的基础课程进行深入融合,将创新创业课程列到重要课程位置上,予以高度重视。建成通识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增加课程选择的自主性。科学合理地设定选修课比例。在学分设置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了专门的学分,实施严格的学分认定制度,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尤其是实践课程的学分认定,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
沈阳师范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来,为克服高校教师队伍单一化的问题,积极拓展教师队伍,形成两类四型创新创业导师库——即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术型导师、政策型导师、实践型导师、投资型导师多元一体化的导师库。一方面建立全员参与、专兼结合的校内导师队伍,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责,启动“百名创新创业教师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国家、省、市各级的相关培训,提升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专业化水平;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化专业化的导师队伍,培育指导名师,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创业;另一方面建立名家引领、行业领衔的校外导师队伍,建立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启动优秀人才聘任计划,聘任百位知名专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及风险投资人担任授课教师或指导教师;形成校内、校外创业导师协同互动交流机制,助推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发展。在提高创新创业理论教学的专业性的同时,扩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使得理论教学可以得到课外延展,链接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于创新创业现实实践。
沈阳师范大学在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配套机构及设施的发展,组建学校专业部门管理创新创业发展、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模拟训练中心、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科学定位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发展阶段,对其进行全程化、分阶段、针对性扶持。创业项目萌芽期,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经过项目筛选进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模拟中心,进行项目的前期模拟训练;项目孵化种子期,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选育优选项目入驻孵化基地,对成企意向强烈的创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在项目孵化初创期,对初具规模且有一定的收入基本满足自身发展的项目,基地根据其发展状况,引入各项资源扶持其持续发展;在项目孵化发展期,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并有盈利的项目,为其提供进一步提升的发展空间。经过一系列的扶持,使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实现质的提升,从雏形项目逐步成长为有社会竞争力的优势项目。
沈阳师范大学注重高校创新创业发展的资金引流,引入政府、社会及个人的扶持资金,为高校创新创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创新创业资金保证渠道主要源于四个方面:首先,沈阳师范大学设立的双创专项基金。学校为了更好的执行相关文件,在原有创新创业经费基础之上增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建设以及创新创业孵化基金等。其次,学校向上级主管单位申请的创业资金。这部分的资金主要包括沈阳市人社局创业孵化基地补贴资金、沈阳市科技局众创空间补贴建设经费等。第三,学校和创业团队向社会企业和个人获得的资金。这部分资金主要是通过与辽宁省青侨联、沈阳智库环球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苏家屯及皇姑区团区委、北京中博诚通国际技术培训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工商联青创商会等多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吸引进来的横向经费,其用途主要是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最后,沈阳师范大学校友捐赠的圆梦基金。学校已经设立了校友捐赠平台,对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实行募捐,帮助青年人创业,实现他们的梦想。通过积极争取校内外多方力量的支持,沈阳师范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已逐步形成学校与地方互动的多元化经费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邵学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7(1):57-60.
[2]邵学军.高校创业孵化平台下新兴群体创孵模式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创业孵化园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2):2-34.
[3]邵学军.营商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发展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当代经济,2017(5):78-91.
[4]贾天明.雷良海.王茂南.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内涵、特点、结构及运行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7(11):8-14.
[5]张瑞雪.“众创空间”视域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2):88-90.
[6]杨艳娟,应向伟,叶灵杰.众创空间生态体系:理论检视、系统建构与发展策略——以浙江省为研究视域[J].科技通讯,2017(1):22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