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昕玥
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民族地区而言,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对该地区的发展更是具有直接和深远的渗透性影响。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模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借助网络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则日益凸显出来。
软实力(Soft Power),在国内也经常被译为软权力或软力量。1990年,约瑟夫·奈在一本有关美国未来实力的书中第一次提出了软实力这个概念。在此之后,他把关于软实力的有关想法系统归纳,写成《软实力》一书,奠定了“软实力”研究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的基础。他在该书的前言中,将软实力定义为一种依靠吸引力,而非通过威逼或利诱的手段来达到目标的能力,这种吸引力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理念和政策。
其实,“软实力”这个概念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不论是古代的列国纷争,还是朝贡体系的构建,中国对于软实力可谓是十分推崇,并且乐于将软实力作为自强笼外的第一选择。在《孙子兵法·谋攻》中也曾强调“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由此可见,“软实力”虽然看似是个舶来的新概念,可就其内容和含义而言,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已深谙于心。因此,“软实力”的提出引发了国内研究学者们的极大兴趣,自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中国已经出版了上百篇有关软实力的文章和学术论文,并且早在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就提到“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术语由此也进入到中国的官方语言系统,与此同时,软实力的概念也从最初的国家层面,逐渐扩展到地区、城乡、企业等各个层面。而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对于网络信息的处理与把控能力,以及应用网络信息增强企业、地区,甚至国家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逐渐成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民族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国家层面的文化软实力,两者之间相会依托,相互促进,但由于视域不同,两者在内容和构成要素方面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暂且可以将民族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总结为:建立在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基础上,通过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总体概况,交通发展程度,广电系统的机构数量及规模,以及网络系统的覆盖率等基础竞争力的综合考察,而得出的民族地区文化基础、文化教育程度、文化价值吸引力和文化创新力的总和,即文化表现力。而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则具体体现为区域内民众对其的认同感是否强烈,以及是否对区域外的公众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通过上文中对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概念的诠释,我们不难发现,构成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竞争力
民族地区的基础竞争力主要可以从该地区的经济总体概况,交通发展程度,广电系统的机构数量和规模,以及网络系统的覆盖率等方面来考察。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形成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实力的支撑。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了该地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水平。当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时,越能够满足该地区文化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而当本地的文化发展得以提高,文化软实力得以增强时,它又会反过来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2)交通发展程度也是构成民族地区基础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民族地区所处的交通区位较为优越时,区域内外的人口流动就较为频繁,人口的频繁流动便会给当地带来较多的文化交流,小到民众对不同方言的理解程度,大到对整个地区社会风气民俗的影响。但若是该民族地区所处的地理区位不尽如人意,交通系统的构建发展便显得更为重要。即使是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那些交通不便、较为闭塞的民族村落,当地的文化也很难传播出去,若想要使当地文化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对外界形成吸引力恐怕就更难了。因此,文化的传播要通过人员的流动,而建设便捷的交通网则是促进人员流动最为直接的方式。
(3)如今文化传播更多的是借助于广电系统,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媒体等等。人们通过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节目,看报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来自中国社会各个地区的信息,而这种信息中也无时无刻不隐藏着来自各个地区不同文化习俗的内容。人们通过各种媒介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各种看法,其中不仅隐含着个人的价值观态度,也渗透着地区文化对其的影响,正是通过这种表达,让更多的人了解,也是通过越来越多的了解让更多的人理解,理解的往往不只是一种观点,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甚至是一个地区的文化态度。因此,民族地区所拥有的广电机构的数量和规模会直接影响该地区信息的表达和接受,从而影响着文化的传播和融合。而人们对该地区所表达信息的接收、理解,再到认同,正式该地区文化软实力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
(4)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覆盖使人们多了一种更为便捷的方式去表达,去了解。如今,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电脑,更多的是通过智能手机去表达思想,去看世界。正如台湾媒体对中国大陆的评论中所说,许多中国偏远地区的民众,从没有手机到直接拥有智能手机的跨越式发展。民众不仅可以通过手机上网看新闻查资料,还逐渐掌握使用各种各样的手机APP,其中包括聊天工具类(QQ,微信等),信息分享类(人民日报、新华网、凤凰新闻等各大传媒机构APP以及微博等私营媒体传播平台),以及许许多多自媒体视频平台。尤其是日益兴起的自媒体视频平台让更多人通过直播的方式了解不同地区人们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也通过这一平台让其他人了解到自己所在地区的生活方式,例如,前段时间便有报道一名年轻小伙子通过直播自己平日里的农作日常,让更多人了解到现在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这种大趋势之下,网络的广泛覆盖让WIFI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因此,网络的覆盖率对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必须将提升以上基础竞争力作为前提,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的良性循环发展。
2.文化表现力
文化表现力是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构成要素,而组成民族地区文化表现力的主要因素则包含文化基础、文化教育程度、文化价值吸引力和文化创新力这几个方面。
(1)民族地区的文化基础对整个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发展起到奠基和引导作用。民族地区的文化基础主要可以分为抽象和具体两种表现形式。抽象的文化基础主要是指那些本地区由古代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神话传说,节庆、信仰、礼仪等。这种抽象的民族地区文化基础通常都是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变迁或坚守本心保持不变,或有所融合,顺应潮流,但其基本的内涵几乎都能够得以保留。这些抽象的文化基础有的表现在该民族地区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比如饮酒时的讲究等,有的则以歌舞,图腾,雕塑,建筑等形式保留了下来。比如,民族地区的人们常常会在其特殊的节日举行特殊的庆典活动,其中活动的流程、形式,期间的表演、歌舞,举行的地点,使用的道具无疑不是这种文化基础的表现。而具体的文化基础更多的则有赖于当地民众和政府的文化留存意识,许多民族地区都将能够代表本族文化的物件或建筑有意识的保留下来,并定期进行维护修补,有些地区甚至专门设立民俗类博物馆来向民众完整呈现各种风俗习惯等文化基础的由来,演变和发展历程。此外,有些地区还会专门设立能够让人们体验民族文化的餐厅或旅游项目,虽然大多是以营利为目的,但也是构建当地文化基础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
随着磨料质量百分浓度的增加,射流中的磨粒增多,使得对工件碰撞剪切的次数增多,从而增加了去除速率。但当磨料质量百分浓度太大时,射流中磨粒间的彼此碰撞几率增大,减小了与线材表面的碰撞几率,使得线材去除效率下降。此外,磨料质量百分浓度过大,进入沙管中的磨粒太多且进入的不均匀,使得磨粒不能及时随着高压水流射出,造成沙管堵塞,磨料随射流喷射的不均匀,使得对线材表面的去除效率下降,去除效果不稳定。因此,磨料质量百分浓度一般取60%为最佳。
(2)文化教育程度则影响着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持续发展。对于民族地区而言,尤其是其平均文化教育程度和最高文化教育程度是影响该地区文化软实力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该地区人民的平均文化教育程度决定了这一地区现阶段文化发展的层次和基本水平,而这一地区的最高文化教育程度人群则会直接或间接的决定该地区今后的文化发展方向与层次。然而,最高文化教育程度人群所占比例以及平均文化教育程度与最高文化教育程度之间的差距则决定了该地区文化水平的发展速度。当这一地区最高文化教育程度人群所占比例较高且该地区的最高文化教育程度与平均文化教育程度相差较小时,该地区的文化水平的发展速度会相对较快,反之,则其发展速度会较慢。
(3)民族地区的文化价值有无吸引力以及其吸引力的大小也是该地区文化软实力发展中极其重要的核心因素。且一个地区的文化价值吸引力往往与其文化创新力息息相关。民族地区的文化价值往往是通过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不断积淀而形成的,而有吸引力的文化价值往往是那些经过岁月的洗礼,每一代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凝练而形成的。且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时代的人往往会根据当时的时代特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向已有的文化价值中注入新时代的活力,这其中便渗透着人们的文化创新力。当民族地区能够很好地将顺应时代发展的文化创新力应用于增强该地区文化价值的吸引力中去的时候,当地的文化软实力通常都能够得以增强。但若是不恰当的使用文化创新力,则不仅不会增强该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反而会对原有的文化价值的吸引力造成破坏,甚至会动摇该地区的文化价值内核。
因此,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文化表现力是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中的核心,提升文化表现力是增强该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和直接途径。
3.社会认同度
社会认同度是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强弱的直接反映,社会认同度越高,说明该地区的文化软实力越强,而反之,则越弱。社会认同度主要是指一个地区的文化得到大众的认可,以及对大众产生的影响力甚至是感召力的程度。这一社会认同度主要有两个方面组成,一是民族地区内民众对其区内文化的认同度,二是民族地区外民众对该民族地区文化的认同度。而民众对文化的认同,主要是指对文化价值的认同。
对民族地区内的民众而言,在“互联网+”时代下,对待本区域内的文化价值,很容易出现两种极端表现:其一是在对本民族地区文化了解不深的情况下,广泛接收外界文化价值信息之后,对本民族地区内的文化持否定态度,认为外界文化更加绚烂多彩,本民族区域内文化封建落后,摒弃本民族区域内的文化价值;其二是在不充分了解区外文化的情况下,武断的否认区外文化,将自己民族区域内的文化置于个人文化价值评判体系的最高点,以此来评判区外文化。这两种极端表现在当今的网络上屡见不鲜,网络用语“地域黑”一词便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这种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地区内民众对本民族地区文化价值的认同要建立在文化教育的基础上,民众只有在对本民族地区以及区域外的文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而本民族地区内民众对该地区文化价值的认同不仅可以帮助自己确认自身的社会角色,还能够将这种认同转化成一种对本民族地区的归属感,增强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与凝聚力,从而促进增强该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
此外,区域外民众对该民族地区文化价值的认同则能给该地区带来更多的经济、信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区外社会认同度的升高可以促进该民族地区文化价值的传播,使该地区的文化价值为更多人所了解,从而提升该地区的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即增强其文化软实力。
从民族地区层面来看,提升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帮助实现民族地区政治秩序的自我完善。一方面,在提升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的同时,必然会涉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而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出于弘扬本区文化价值观等因素,会更加注重自身政策的合理性,会更多考虑所制定的政策是否拥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另一方面,由于地区内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使得民众的平均文化教育程度也能够得以提升,且民众对本民族地区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这都对政府有关政策的落实有所帮助。民众文化教育程度的提升可以使民众对政府的政策有更加客观和深入的理解,而对本民族地区文化认识的加深,则会使民众能够更加配合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且在必要的时候为宣传本区文化出谋划策。从而,进一步实现政府与民众的紧密联系。
3.对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仅可以使区内民众更加珍惜和尊重本区文化,还可以吸引区外甚至是国外民众去了解该民族地区,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添砖加瓦。此外,对于那些以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民族地区而言,各地游客所游览领略的并不仅仅是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游客还会直接感受到当地民众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以及社会治安、政治秩序等等当地的人文生活概况,从而会对该地区作出自己的评判,而这种个人评判会聚少成多,反映为大多数民众对该地区的看法。而这一大众看法的积极与消极则会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直接影响。
因此,对于民族地区而言,提升区内的文化软实力对本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对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的分析来看,民族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实际上可以进行初步的量化评估,即在基本竞争力方面,可以通过对一个民族地区GDP总量或人均GDP、交通网的密度、广电系统的机构数量和规模以及网络覆盖率等指标量化考察;在文化表现力方面,通过对该地区具体文化基础设施的数量甚至申遗文化传承项目的情况、文化教育程度的调查以及涉及民族文化的旅游景点访问量等指标量化考察;在社会认同度方面,可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区内及区外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社会层次的男女进行调查分析。通过以上初步的量化分析,可以大体知晓该民族地区在发展其文化软实力方面存在的欠缺和不足。
但总体而言,从其构成要素来看,提升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主要可以通过以下路径:
1.增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交通网建设
对于民族地区而言,经济建设是发展其他一切的基础,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基本骨架。民族地区应该利用好本地区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有本民族特色的经济。但发展的同时又应避免盲目跟风,要做到因地制宜,发展可持续的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而交通网的建设则像是铺设在经济骨架上的“血管”,增强交通网的建设可以使整个民族地区“活起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合理规划地区投资,大力改善地区内的交通状况,并尽力实现区域内交通无死角,多种交通方式并联,打造完善的区域交通网络。交通的改善可以进一步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同时交通网的畅通与经济状况的提高又可以使人们有富余的精力参与区内文化建设,增强区内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会进一步反哺区内经济,从而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2.有效发挥公共传播媒体与自媒体的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下,民族地区应该建立本地区完善的公共传播媒体系统,在与主流媒体合作的同时,要重视本地区公共媒体的发展,要真正调动起其积极性,提供资金支持。在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介方面减少不必要的广告播放量,加强文化价值的宣传。同时,加强媒体机构的文化创新力,尽力打造真正有本民族地区特色的栏目、吉祥物和宣传片等。此外,在网络方面,加强官方网页建设,让政府或媒体主流网页真正能够被使用起来,而不只是个空壳摆设。同时,可以建立本民族地区自己的官方APP,使民众可以通过手机便可查询日常需要的生活生产信息。而且,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管,鼓励那些弘扬区内文化且受大众欢迎的自媒体,并与其加强合作,对那些长期产生不良影响的自媒体也应及时进行有效管制,净化区内网络文化氛围。
3.缩小文化教育程度差距,提高平均文化教育程度
通过媒体宣传弘扬正确的民族地区文化价值观,让区内人民正确认识教育的重要性,重视教育类投资,重视人才,让区内民众切实感受教育所带来的好处。只有从根本上让本地区的普通民众摒弃“读书无用论”思想,才能真正给更多的孩子得以提高受教育程度的机会。同时,完善区内各类文化设施建设,让更多人有接触到不同种类的知识和教育的机会,从而让区内的民众都能各尽其才,在不同领域实现自身价值,这样可以使提高平均文化教育程度的路更加宽阔。但是,必须意识到文化教育程度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保持相关政策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持之以恒。
4.提升政府在社会认同方面的能动作用
实际上,在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的各个路径中的政府的能动作用都不容忽视,但是,在提升对该地区文化价值的社会认同方面,政府的能动作用更是占据主导地位。除了对区内经济、交通、媒体、教育等方面的管控外,政府更要对本民族地区整体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引导和宣传。这不仅可以使区内公民了解和认同本区文化价值观,同时,更是提供了一个让区外民众对该区文化加强了解的平台。而这些引导和宣传的前提则是构建好本民族地区内的制度框架,以完善的制度框架作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政府的各项计划和活动。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要以该地区的经济基础与发展为前提,以政府的各项政策为主导,紧密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发挥互联网在加强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增强民众对该地区文化价值的认识,提升民众对本地区文化的认同度,倡导民众以积极方式更多地参与到区内外文化交流中。在增进文化交流的同时,不断自我完善,实现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此外,本文所提到的对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进行量化分析的观点,是将较为抽象的文化软实力提升问题具象化,通过具体数字统计以及比例的计算,可以将对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的评估变得更加系统简单,这一方法,不仅适用于对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的评估,同样适用于对城市,经济区等区域范围内的文化软实力进行评估。
[1]约瑟夫·奈著.软实力——权力,从硬实力到软实力[M].马娟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理查德·罗斯克兰斯,顾国良著.力量与克制:中美关系的共同愿景 (Power and Restraint:A Shared Vision for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M].纽约:公共事务出版社,2009.
[3]高元龙,程静.增强网络文化软实力的生态建构方略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05).
[4]徐明伟,谢丽霞.公民文化与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及路径选择研究——以广州为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03).
[5]李小波.武汉城市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