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越秀区海珠中路小学 谢群英
树立规则意识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需要,是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发展的人的需要,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法治教育的前提与基础。那如何培养规则意识呢?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初级阶段,也是各类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刚刚告别幼儿园松散的要求,进入新学校,接触新老师,认识新同学,加强了纪律的约束力,有了学习压力,上课时间长,他们从心理和生理上都不适应。同时他们也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自控能力较差,对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不能理解和接受,又由于孩子大都在7~9岁左右,处于第一反抗期和第二反抗期之间,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来自于老师、长辈的教育,是容易形成规则意识和初步形成规则的重要时期,因此培养规则意识应该从小学低年级开始。
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历了幼儿园的学习,会遵守一定的规则,为了巩固原有的规则,可让规则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如学校的每一处都有规则用语,也可以在课室或走廊装饰墙壁上张贴一些礼仪规则典故,让规则在校园里成了看得见的文化。
规则意识的培养必须经历三个层次:体验理解规则、自觉遵守规则、形成规则习惯。
(1)了解游戏,体验规则
游戏是少儿认识世界、模拟改造世界的一种途径和方法,是符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有的教育活动。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玩,尤其喜欢和同学一起玩,但要提醒孩子:要游戏首先要了解并遵守规则,否则就不能顺利进行。游戏活动是很有效的学习规则、培养规则意识的活动载体。
为了提升游戏活动在培养低年级学生规则意识方面的教育价值,老师在游戏活动结束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游戏过程,分享游戏中的感受和体验,甚至可以因应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修改游戏规则,促成低年级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并形成规则习惯。
(2)参与制定,遵守规则
规则是指由群体共同制定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的制度或章程,规则首先必须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我们可以改变以往单纯由教育者制定规则的方式,发动学生充分讨论,在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和合理正当的需求的基础上,自行参与制定出合理规则,从而加深对规则的理解,进而辐射到对其他规则的理解上。
(3)情景体验,内化规则
规则的认同是一种自主、自觉、自愿、自律的主体行为,只有通过反复体验渗透,才能真正实现规则意识的内化,实现成长与成熟。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规则,强化已有的规则意识。
(4)案例对比,强化规则
皮亚杰和他的合作者指出,7岁、10岁和13岁是儿童公正判断时期,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思辨,学会正确判断。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具体事例对比,如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中的一课——《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就通过主题图的正反辨析让学生说说想在一起玩可以怎么办,这些来自于孩子的真实案例极具可信度与针对性,可让正确和错误清清楚楚,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孩子而言更有针对性。
(5)榜样示范,认可规则
教师要发现孩子在遵守规则行为上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表扬。学校也可以开展细化的评选活动,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都开展 “美润好少年”的评选活动,通过对《中小学生行为规则》内容的细化,开设了十个不同类别的评选,通过自评、家长评、同学评、教师评等方式了解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优点,用榜样的力量,让孩子在愉悦中认可规则、接受规则。
低年级学生对于各种意识都是处于初步养成的阶段,因此很多时候欠缺坚定的意志与品格,对于一些规则很难长期坚持遵守,这个时候就必须调动学生家长的力量,实施家校同质同向的规则教育。教师要与家长进行细致地沟通和交流,并加强对家庭规则教育的指导,特别是家长 “言传身教”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不仅在校内,同样在校外也能够践行德育教育下的道德行为规则,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小学低年级学生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需要长期保持与训练,还必须立足生活,丰富学生对规则的感知和体验,让学生践行规则,促进规则意识的知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