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小学 邵付月
《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下同)指出:语文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选自于经典名著,这些文学作品脍炙人口,承载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作用。瑶族五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经典名著,学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引导他们进行学习呢?笔者认为,不应该把重点放在把文本读深、读透上,而是应该独辟蹊径,让学生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引导学生在探究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关注语言表达中细读文本,从而把握作者的脉搏,探寻经典的魅力。
笔者认为应首先是对课文题目应该保持高度的敏感和警觉,因为题目是文本故事情节的高度概括、精密浓缩,更是文本的灵魂、文本的眼晴。因此,由紧扣题目入手,从细微处着眼,这是学习经典名著的基础,也是必经之路。
《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的教学难点是把握齐天大圣的反抗精神,文中能反映齐天大圣反抗精神的着墨处不多,刚接触名著的学生也未必能感悟出来,于是,笔者先从紧扣题目一字一词下手,引导学生思考:齐天大圣是谁?二郎神是谁?题目的“眼睛”是什么?孙悟空怎样战?题目可不可以换成 “齐天大圣小战二郎神”?一个 “大”字说明了什么?课堂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回到题目上,运用一连串的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二郎神是什么身份?代表谁来擒拿孙悟空?孙悟空在课文中号称什么?“天”是什么意思? “齐天”是什么意思?在此, “神” “天” “齐天”的逐次出现,让学生在剥茧抽丝中感受孙悟空的大无畏反抗精神。最后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 《西游记》原著,探究 “孙悟空为什么称为 ‘齐天大圣’,二郎神为什么要捉他,结果怎样?”将更多发现的权利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从题目走向课外阅读,从而全面把握故事情节、突破教学重点。
特级教师景洪春说: “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仍然需要 ‘咬文嚼字’‘微言大义’。正如于漪老师说的,让关键的词句像钉子一样敲在学生的心中,让他经久不忘。”在名著的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抓住一些看似平常、实际意义深刻的语句,引领学生用心体味、深入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彩,让学生走进作品中去,把握作品人物的形象和文章的主旨。学习语文离不开品味语言,抓住语言文字进行细细品读,既理解课文内容、深刻把握人物形象、体悟作者要表达的文本主旨,又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了实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堂要让学生结合具体语言和具体情境,在语言表达及遣词造句处,用敏感的心捕捉文本潜在的信息,抓住富有表现力的传神语句去细细品味,在研读、推敲、咀嚼中品出语言的韵味和表达的艺术,探寻出文字背后的 “秘密”, 获得与作者、文本的感情共鸣,从而吸取文本中丰富的营养、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
例如,教学 《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发现文本重点语句的规律、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底以及语言的丰富内涵,笔者用课件展示出文本精妙的语言: “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 ……二郎看见道: ‘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鳃上无针。他怎么见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变的。’”学生运用 “读—悟—议”的方法,感悟朗读的节奏、语气和语速,作战的紧张、激烈和形势的紧急,体会孙悟空反应迅速、观察细心、机智敏捷的人物形象,然后引导学生联想孙悟空的心理活动,挖掘语言文字的秘密,通过“再读—悟—再读—再悟”,品味语言表达妙处与经典的独特魅力。
在这过程中,学生通过咀嚼文本的语言逐渐地感悟到语言中蕴藏的 “秘密”,由此再感悟到文本的人物形象与旨意。
教师只有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去破译文本的秘密,独具匠心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精深隐秘处,学生才能领会到文本里情节的丰富完整和人物的独特个性,感受到作者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的成功之处,品悟到名著的语言艺术、表达效果的无穷魅力,从而快乐地徜徉在古典白话文的艺术殿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