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五华县第五小学 刘彩萍
荀子说过: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可见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故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能与人进行交流,因此来达到合作共事的目的。那么该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的习惯呢?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以知识为本,重知识传授,轻语言交际习惯的培养。在教学评价上,轻口语,重笔试。过分注重英语书面语就会大大减少学生交际实践的机会,自然就形成了“哑巴英语”的局面。
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教学活动中注意从各个方面去加强学生的英语交际习惯的培养。主动去改变这个不利教学的局面。将 “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内外中学会倾听、勇敢去说。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做的是:鼓励、鼓励、再鼓励,以此来帮助学生克服腼腆、怕出丑等不敢表达的心理障碍。
比如:在教学 “比较级”知识,有关学生的身高、体重的话题时,部分学生不敢说,害怕自己一出口说话,就引来周围的 “哄笑”,所以,宁愿站起来,却紧紧地闭上嘴巴,半天也不说一个单词。老师如果明白该学生曾经经历过多少“嘲笑”,经历过多少类似的场景,就会明白学生的心理,谅解学生“不肯开口”以维护他那小小的自尊心的行为。学生终于鼓足万分的勇气一词一顿蹦出英语单词:
—How tall are you?
—I’m 1.56m tall.What about you?
—I’m 1.64m tall.I’m taller than you.
—How heavy are you?
—I’m 45kg.What about you?
—I’m 49kg.I’m heavier than you.
简单的几组对话,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说得也并不流利,但是当教师看到学生希望得到肯定的眼神时,就不要吝啬于赞美的语言,必须给予学生所需要的肯定。哪怕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点头、一句简单的 “Good!”......都会带给学生无尽的力量,让学生内心变得强大,并能理解来自同学的 “笑”,并不是 “嘲笑”,而只是一种善意的“笑”,让学生坦然面对来自同学的“笑”,甚至是以后可能要面对的来自周边的种种不利自己学习的环境。让学生鼓足勇气去面对英语课上的一切,并从中获取了许多的收获,得到了成就感,也就得到了信心,从而鼓励学生迈出英语交际的第一步。
在课堂内,教师要用英语引导学生,将课堂形成一个强大的英语交际的 “磁场”。运用英语进行教学,让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形成一个运用英语交际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大量地输出英语交际用语,将 “磁场”的影响力辐射到学生,让学生接受、适应这种学习环境,认识到要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学习,通过师生大量的英语交际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习惯。
比如在教学询问对方来自什么地方的话题时,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际中:
(1)师生对话:
T: —Where are you from?
S: —I’m from China.
询问了很多学生,答案都可能是一样的。但通过老师巧妙地设计和引导,结果就不一般了。
(2)师生对话:
S1: —Where are you from?
T: —I’m from China.
S2: —Where are you from?
T: —I’m from Guangdong.
S3: —Where are you from?
T: —I’m from Meizhou.
S4: —Where are you from?
T: —I’m from Wuhua.
S5: —Where are you from?
T: —I’m from Shuizhuai.
S6: —Where are you from?
T: —I’m from Liandong.
通过回答出越来越详细的地名,让学生恍然大悟: “噢,真‘接地气’呀!”这样,答案就不会那么千篇一律、不再无聊,而且又有趣了。通过师生对话就巧妙地学生将所学的英语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了,这是运用英语交际的表现。不会导致学生以为只能回答:“国家的名字”。
学生自由地运用所学英语进行一次真实的采访:询问身边的五位同学,了解对方的家乡。
—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Meilin(梅林).
—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Zhoujiang(周江).
—Where are you from?
—I’mfromSankengli(三坑里).
—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Hedong(河东).
—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Huacheng(华城).
采访后,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甚至有些地名学生是无法用拼音表示,只能用本地方言——客家话的发音回答出来,这样的课堂气氛既轻松有趣又真实有用,学生自己在运用英语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所学的知识,也懂得了许多自己听都没有听过的地名,增长了见识。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运用英语来沟通、了解他人的一些实际情况,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样的英语才是真实的、实际的,学生英语交际习惯才能成为内在的需要。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 “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鼓励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切实地应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方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英语交际的习惯。
案例: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中,在教学了学生一些简单的日常对话后,我就要求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用英语与我交流,尽量用英语和同学交流。为此每每走在校园里,只要是我的学生遇到我,总会大方地用英语与我交流:
早晨,学生主动与我问好:
—Good morning,Miss Liu.
—Good morning,Danni.
放学后,遇到我,总会用英语与我告别:
—Good bye,Miss Liu.
—See you.
过完春节返校后,学生总是高兴地问候:
—How are you,Miss Liu?
—I’mfine,thankyou.Andyou?
—Very well,thanks.
换了新发型或者穿了新衣裳,学生总有礼貌地赞叹:
—How beautiful!
—Thank you!
上课迟到了,总是有礼貌的询问:
—May I come in?
—Come in,please.
在与同学的交流中,也会不时地蹦出几句英语:
—Where is my book?
—Is it in the your schoolbag?
—Oh.yes.Thanks.
—You’re welcome.
数学课上,需要借用文具时:
—Can I use your ruler?
—Sure.Here you are.
—Thank you.
这些对话,虽然是简简单单的几句口语,但学生敢于在公共场合中准确灵活运用自己学到的英语与人交流,就是值得倡导的一种学习习惯,就是一种 “学以致用”的表现,由此培养英语交际的习惯已初见成效。 “兴趣”也蕴含在其中,兴趣和成功往往紧密结合,经常能获取成就感,可使学生得到满足,心情舒畅愉快而不断进取。这对英语交际习惯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教师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交际的心理障碍,将英语交际的 “磁场”从课堂延伸到 “课外”,让学生说英语的习惯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要敢于在生活中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扩大学生英语交际的时间、空间、人群,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习惯,让英语更加 “接地气”,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