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梁添华
当孩子做出错误的行为而违反校纪时,在学校约见家长的过程中,溺爱型的家长多以袒护、开脱的态度为主。无论是发生什么事情,学校做怎样的陈述或教育处理,家长就是会认为 “小孩子犯点错误没什么事,没必要如此小题大作”,而且,他们心里还担心着孩子有没有因为这件事感觉到不舒服。这是一种把是非对错放在次要位置,而将孩子放在第一位的意识,更是不愿承担德育后果或教育责任的表现。这类家长的意识与行为导致他们在家校共同教育这一环节上,不能与学校配合好,严重阻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对学生行为的引导纠正。
溺爱型父母的教养方式主要有:给孩子享受 “特殊待遇”、给孩子事事包办、对孩子过分袒护。这些教养方式往往会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胆小无能,丧失自信,依赖心重;性格扭曲,缺乏独立;甚至有时还会造成家庭的不和睦。根据溺爱型家长的几种教养方式,以及孩子的性格特点,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应对溺爱型家长的德育推诿。
溺爱型家长有个思维定式,即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别人说不好那肯定是别人有问题,总是偏听孩子的一面之词,先入为主地站在孩子的方向思考和判断。当老师和学校在言语或态度上是与学生对立的,家长很容易就对教师和学校形成偏见,班主任也最容易和这样的家长在言语上发生矛盾。班主任与这类家长接触时要以理服人,要及时肯定孩子的长处,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使家长在沟通中与班主任产生共鸣,接受并认可老师。并且,对学生犯的错误要抓住真凭实据后,方可与家长交流,并委婉地提出要求,使家长心服口服。
面对溺爱型家长的德育推诿,教师的处境变得尤被动,不管教师选择对家长据理力争,还是苦口婆心说教,都难以让家长主动、积极地承担教育责任,从而达到 “学校—家庭”这种最完备的教育模式。
此类家校关系,可参照智猪博弈理论模型分析: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先按按钮就会首先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时到槽边,收益比是7∶3;小猪先到槽边,收益比是6∶4。那么,在两头猪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终结果是小猪选择等待。
在智猪博弈模型中,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去踩踏板总比踩踏板好。反观大猪,明知小猪不会去踩踏板,但是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所以只好亲历亲为了。在这个模型里,大猪好比我们的教师 (校方),小猪好比家长。当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收益。无论大猪采取何种策略,小猪等待的收益总是比采取行动的收益要高,所以小猪必然选择 “等待”。这是博弈平衡的结果。这个博弈平衡,关键在于收益上。收益就是收入与成本的差额。对于溺爱型家长而言,成本就是自己教育孩子的付出。家长的收益就是孩子品德的改善,孩子能成长为有担当、负责任、独立自主成长的青少年,这也应该是家长所关心了。但长期溺爱已把这个期望值已经降到比较低的水平,而教育孩子这一个成本又变得越来越大,这就关键所在。想要改变这一结果,就要从博弈平衡点入手,调整博弈平衡。要调整博弈的平衡,就要调整小猪 (家长)的成本与收入,提高小猪的收益。
调整博弈平衡,提高家长在教育学生中的收益,要从以下两点着手。1.纠正家长收学生的教养态度,让家长意识到学生需要锻炼,而且可以独立成长。哪怕在这么多年溺爱所养成的习惯之下,学生还是可以成长起来的,只是要有耐心和决心,放心让他们锻炼和承担。2.让家长意识到,随着学生的成长,家长教养孩子所要花费的心思与精力会慢慢降低,同时会越来越多地收获到孩子成长的回报。从这两方面去提高家长对教育孩子的心理期望,即收益期望,在心理层面调整博弈平衡,就能寻求与家长的共识,获得家长的认同,从而有效地开展 “家—校”共同教育,达成德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