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东莞市塘厦第二小学 李智勇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在今天更有着特殊的意义。东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其中 “舞狮”文化是东莞塘厦人民 “淳风之美的结晶和物化”,它寄托着勤劳的塘厦人民的理想、愿望、喜怒哀乐、审美情趣和艺术传统。我校根据 《美术课程标准》的精神,积极挖掘 “舞狮”文化资源,开发乡土教材,开展将本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的教学实践。
“舞狮”曾被称为农耕时代老百姓的 “娱乐聚会所”,深受人们喜爱。 “舞狮”含有 “新年喜庆、吉祥避邪、美好祝愿”的意思。 “舞狮”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塘厦人。小学生对 “舞狮”文化的了解还很少,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组织学生利用春节、元宵节、假期深入到塘厦镇石村 “舞狮”队进行实地考察,并且组织学生参加 “舞狮” 班训练。 寻求 “舞狮”文化之本源,了解其现状。
孩子们特别喜欢听故事,在上《舞狮制作》这一课时,我先给他们讲狮子的传说故事。同时我又使用多媒体展示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和英姿。孩子们被故事中狮子的勇敢形象深深地感染,这节课的学习也充满了情趣。
要让小学生对 “舞狮”创作产生灵感,就必须根据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创设与创作有关的情境氛围,使他们在浓郁的乡土民风中受熏陶,拓展视野,激发灵感,让“舞狮”真正走进孩子们的课堂,贴近孩子们的心灵,诞生在孩子们的笔下。
如 《舞狮制作》这一课,我告诉同学们: “故事听完了,多媒体展示 ‘舞狮’的形态、英姿都看了,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是什么呢?先请大家闭上眼睛猜一猜。”孩子们闭上眼睛时,我趁机戴上课前制作好的面具。戴好后放音乐,然后数 “一、二、三”,让学生睁开眼睛看。伴随着音乐,我慢动作模仿 “舞狮”的姿势转了一个圈,然后向他们提问:“老师戴的是什么呀?大家喜欢吗?这里还有呢!大家可以传下去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戴一戴,并仔细观察这些舞狮道具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并且请学生们表演舞狮。最后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画舞狮、制作舞狮道具,让学生体验到舞狮文化的精深。
丰富的感性材料是创作的源泉,浓厚的兴趣是创作的催化剂,突发的灵感使创作有活力。但这一切必须付于实践,没有创作实践,便没有继承和拓展。虽然儿童的思维与民间艺术造型思维很相似,这样的思维层面的结合也十分自然,学生在学习时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大乐趣,但让孩子们学习民间艺术并不是一味的效仿,而是既要在实践中继承优良传统,又要有新的拓展,有新的突破,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才是我们学习乡土文化艺术的目的所在。因此,我们在舞狮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掌握“舞狮”特点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创作新 “舞狮”形态。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1.继承学习。临摹、复制民间 “舞狮”,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 “舞狮”创作过程的构思、构图、制作等,从实践中体味塘厦 “舞狮”构思的大胆想象、造型的变化夸张、线条的粗犷简略,去其糟粕、存其精华。2.创作新“舞狮”形态,孩子们在积淀了塘厦“舞狮”精华,通过移情、变化重组等手法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在材料的运用上,用现代材料吹塑纸制线板,用水彩纸手工绘制,体现儿童质朴、夸张、大胆的造型特点;在内容选择上,更多的是表现孩子们对 “舞狮”感兴趣的题材。通过这一系列的创新,孩子们创作的 “舞狮”既有儿童画特点,又不失 “舞狮”的风味,既有传统的题材,又有讴歌新时代的风貌。
乡土材料就在小学生生活的环境中,有亲切感,容易被学生接受。让他们在乡土艺术中不断吸取营养,在传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注入新时代的元素,使其在继承中得到发扬,在发扬中不断创新。我们的儿童以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为创作题材,使 “舞狮”创作内容既有古朴的美感,又散发着时代的气息。这也就真正实现了“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