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会陪孩子看病吗?

2018-04-02 12:22:56
山西教育·幼教 2018年4期
关键词:扎针生病输液

气温忽高忽低、乍暖还寒,很多小朋友因为感冒、发烧、咳嗽,成了医院的小病人。不只是现在,秋冬交替的季节、雾霾严重的冬季,医院的儿科门诊都是人满为患。病歪歪、哇哇哭的小朋友,忙碌的医护人员,让整个空间充斥着焦躁、压抑的气氛,都让焦心的家长情绪波动很大。每个医护人员都希望孩子看病的时候能有相对配合的家长陪同,对孩子对医生护士都是一件幸事。

陪同孩子的家长尽量不要过多

带孩子来看病的家长,几乎来到儿科都得抱怨这么一句:“怎么这么多人?”我们去门诊输液大厅一看,通常是一名患儿有多名家长陪同,常见的是两个老人加一对年轻的父母,一个家长抱着孩子,一个家长拿着孩子的物品,再有两个家长拿着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因为陪同家长过多,占用了输液大厅的座位,导致很多迟来的患儿扎上液体后找不到座位,家长只能抱着孩子,举着液体,站在过道或者走廊。

太多的家长陪同孩子看病,不仅影响了就医环境,还给医护人员造成了压力。在临床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个孩子来看病陪同的家长有十来个,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小姨舅舅、姑姑婶婶……来了一个大家族,给孩子头上扎针时,让妈妈在操作室抱着孩子,其他的家长在外面等待。扎针的时候,孩子哭了起来,门外的家长一起冲进来,大呼小叫,把扎针的护士吓了一大跳。太多的家长陪孩子看病,还不利于孩子的治疗和康复,医院儿科空间有限,生病的孩子自身免疫力就较差,在嘈杂喧闹密闭的环境中容易交叉感染。所以,陪孩子看病两个家长就足够了,一个负责照看孩子,一个负责排队挂号、缴费、取药,让儿科的就诊空间不再喧闹拥挤。

家长要给孩子正能量,帮助孩子勇敢地战胜疾病

有这样两个例子:一次有个五岁的小女孩因为发烧打点滴,她悄悄地问我:“阿姨,我是不是生了很重很重的病啊?我是不是要死掉了?”我很惊讶,奇怪怎么一个五岁的小女孩有自己要死掉的恐惧,于是安慰她说:“没有啊,你只是体温有些高,输了液很快就会好的。”小姑娘又很不放心地问我:“可是,阿姨,我都看到妈妈因为我生病哭了好几次呢!”我继续安慰她:“你生病妈妈心疼你,所以哭了。就像妈妈生病,你也会难过一样。是妈妈太爱你了。”

再有一次是一个两个多月的孩子要抽血化验,宝宝太小,胳膊很细,医生告诉这位妈妈该怎么抱孩子的时候这个妈妈已经泣不成声。等到开始抽血时孩子哭了起来,妈妈更是全身都软了,旁边的爷爷奶奶也是满眼泪花,最后还是一个护士抱着孩子完成了抽血。之后,孩子家长哭成了一团。

确实,现在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六个成人就一个孩子,稍微有点头疼脑热家长就会紧张得不得了,有时候难免会有过激的反应,但却不知道这些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在孩子生病的时候,家长应该客观冷静。孩子生病是常有的事情,生病是一个信号,提示个体和家庭今后在哪些方面需要做出调整。而且孩子的每一次生病都是与病原体抗争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刺激免疫力增强。作为家长,最重要的是自己首先不能垂头丧气、哭哭啼啼,让因生病而敏感脆弱的孩子产生对疾病的恐惧,家长要给孩子传递正能量,告诉孩子去看医生、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按时喝药、多喝水,这样才可以打败身体里的小病菌。再者,平时可以给孩子看一些关于疾病或者就医方面的图画书,比如《第五个》《汤姆住院》《米菲住院》等等,让孩子对生病和就医不再恐惧。

要清楚准确地描述孩子的症状体征

比如孩子发烧几天、最高体温多少、咳嗽多久、都用过什么药物、做过什么检查、对什么过敏等等,如果家长对医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很好地回答,那么医生可以根据家长的回答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延误病情。前几天门诊就来了一个小朋友,是奶奶抱来的,说孩子拉肚子。医生问什么时候开始拉肚子,一天拉几次等等,奶奶说就拉了两次,别的什么都不知道。孩子看起来已经严重脱水,需要立即静脉补液。可是奶奶一直念叨着孩子就拉了两次肚子哪有脱水这么严重,还拒绝治疗。无奈之下,我们只能问清孩子妈妈的电话,联系妈妈。原来孩子已经腹泻三天,去做过推拿,用过药,但效果不好。今天妈妈单位有急事,拜托奶奶先带孩子来医院她随后再来。挂了电话我们又做了很多解释工作,奶奶才很不情愿地开始配合我们治疗。因此,陪孩子看病的家长在医生询问病情的时候,一定要准确描述。比如应该说“昨天十点开始发烧,温度一直是39°以上”,而不是说“孩子发烧老是不见好”。应该说“孩子总是半夜十二点左右咳嗽得厉害”,而不是说“从奶奶家回来就有点咳,咳得我们大人都心慌”等等。尽量简洁、准确地表述孩子的病情,不要参杂家长的个人情绪。

当孩子需要静脉输液时一定要配合护士

我们在静脉输液的时候经常能见到这样的家长,一边对孩子说“我们不打针不输液”或者“打针输液一点也不疼”,一边将情绪激动的孩子按住去让护士打针输液,这样的结果是孩子下一次会更加抗拒打针输液。最好的办法是告诉孩子:“打针输液可以帮助你的身体对抗小病菌,可能会有些疼,如果忍不住可以哭出来,如果能忍住就不要掉眼泪,身体里的细菌最害怕勇敢的小朋友!”告诉孩子真实的情况,可能比你哄骗孩子不疼、不扎针更能让孩子配合。

每个护士都希望有“一针见血”的穿刺技术,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成功率。一是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不可能所有人手背上都长了一根粗粗的血管专门用来做静脉穿刺;二是小朋友的血管明显程度跟成年人是不能相比的;三是一个生病的小朋友,他的血管可以说比正常时候又差了一分;四是我们不能要求每个生病的孩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配合治疗。而且进行操作的护士不是机器人,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判断准确率。但是请家长朋友相信,每一个护士在面对生病的小朋友的时候,内心都是柔软的。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当他生病需要就医的时候,希望每个父母都是称职的陪伴者!

猜你喜欢
扎针生病输液
扎针
理财周刊(2023年10期)2023-12-22 01:54:11
预防做好 牛生病少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11-27 08:41:35
体检经历
高校学生团队发明扎针机器人
科教新报(2021年13期)2021-05-12 20:34:02
“生病”的一天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生病的快乐
生病真难受
快乐语文(2019年12期)2019-06-12 08:41:56
浅析《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民俗学
戏剧之家(2019年33期)2019-01-06 02:35:04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中成药(2018年6期)2018-07-11 03: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