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上幼儿园中班时,因为搬家,我们给儿子转了幼儿园。
转园不久,我向幼儿园老师询问儿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老师说:“轩儿不管是活动时还是日常生活中老是爱戳弄别的小朋友。”我一听,顿时脸红了。想起儿子跟我外出,小手总不闲着,动这动那,需要我不时提醒他,他才能勉强停住。我小时候可是遵规守纪的孩子,而且从来不动别人的东西,更别说戳弄别人了。儿子怎么可以这样呢?回家后,我立马把儿子说了一顿,叮嘱他要管好自己的小手,不能动别人的东西,更不可以戳弄别的小朋友。可是后来几天去接儿子时,依然听到小朋友告诉我轩儿因为戳弄别人被老师批评了。我生气了,心想儿子怎么这样调皮捣蛋还冥顽不灵。回家后,我狠狠地训斥了他,警告他以后不许戳弄别的小朋友,儿子不情愿地点点头。
有一天,我有事提前去接儿子,因为距孩子离园时间尚早,班里还有好几个小朋友,儿子正在和他们一起玩拼插积木。儿子用积木拼插了一间他喜欢的鸡舍(儿子喜欢小鸡,他把所有他搭建的房子都叫做鸡舍)。旁边的几个小朋友一脸羡慕,突然一个小朋友劈手把儿子手里的鸡舍打烂了。儿子没有丝毫犹豫,马上回击,打了那个小朋友的胳膊。那孩子“哇”地一声哭了,老师听到哭声赶过来,询问怎么回事,那小朋友说轩儿打他。轩手里拿着破烂的鸡舍,不说一句话。我突然一阵心酸。是不是老师发现的一直是这样的情况——儿子虽然动了手,但是有原因的。可儿子却不会辩解,于是老师就认为是轩儿爱动手。
回家的路上,我问儿子:“以前当老师说你爱戳弄人时也是这样吗?”儿子哭了:“他们老是爱戳弄我,或毁坏我的作品,我气不过就打他们,他们就告老师了。”“你为什么不跟老师解释呢?”“其他小朋友也说我先打的,老师就信了,我说什么老师都不信。”我突然想到儿子是后来的,而其他的小朋友已经形成了一个集体,儿子暂时还没有被群体接纳,他是孤立的。但他自尊心很强,于是便用暴力维护着自己的那一点点尊严。想起自己小学时候因为村里的小学合并到外村,我们受欺负的情景,我一下子全明白了。
于是我跟儿子说:“儿子,妈妈当年也有过和你类似的经历。但我没有与人打架,后来我一样得到了同学的接纳和认可,并且还交到了一生的好朋友。”“为什么呢?”儿子很认真地问我。“因为姥爷一直教育我与人交往的一个准则——君子动口不动手。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之间和学校里的同学之间交往难免会有摩擦,但我们不能因为别人动了我们,我们就立即打回来。我们可以口头警告,不行,就告诉老师,跟老师说明事情的始末原由。比如你旁边的小朋友戳了你,你可以警告他;如果他不收敛,你就马上报告老师,说明事情。不要自己立刻还击,因为你一还击,就是打架了,打架难免带气,下手没有轻重,把小朋友打疼了,他自然哭,他一哭,老师当然认为打人太重的一方不对。”
“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子,你还记得我们一家人爱看的法制节目吧?有些人明明是受了恶人的欺负,但他们没有去寻求法律和政府的保护,而是选择了忍受,实在忍无可忍之时,自己动手解决,给了坏人致命一击,结果自己这辈子也完了。”儿子的脸色突然变得凝重了。我继续说:“所以轩儿,除了坏人的暴力伤害致使我们的生命有危险时,我们不能以暴制暴。与人交往,我们应该做到君子动口不动手。另外,你跟着妈妈外出时,你总是爱动手去动让你感到好奇的物品,那不是你的物品,你就不能随便动,如果你实在忍不住要动,也要经过别人允许。再说,别人的物品最好不要动,如果你实在感到好奇,可以动口询问妈妈或者别人:那是什么东西,干什么用的。以后记住我们与人交往和对待别人物品的原则——君子动口不动手,好吗?”儿子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再后来,我去接儿子,渐渐发现,儿子和小朋友们的相处融洽了许多,也没有小朋友向我告状了,每当看到我,他们会一起凑过来笑着跟我说:“阿姨,轩儿真喜欢小鸡啊,着迷啦!”又过了一段时间,从幼儿园接出儿子后,在幼儿园门口小广场上玩耍的儿子班上的小朋友会大声喊着:“轩儿,过来一起玩吧!”这时儿子就会松开我的手,向他们跑去。
看着儿子已被班里的小朋友接纳,我悬了数日的心总算放松了下来。想想也是,生活中,谁不喜欢谦谦君子呢?如今我们国家非常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文明礼仪,唯愿我们生活中的谦谦君子越来越多,那样我们的社会会更加文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