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商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2)
从熊波特的“创新”研究开始,国外学者对创新的研究层出不穷,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对自主创新的研究从企业上升到国家层面,研究其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如日本学者林武、Pinch,韩国学者J.Lee以及英国学者Rycroft分别针对各自的国家探究自主创新的过程。国外学者对自主创新相关内容的研究,从多个领域不同角度展开了分析,但共性是都突出了自主创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国内学者对自主创新的探讨更是丰富,从其来源到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战略路径,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就自主创新的来源上,众学者存在不同的看法。如柳卸林、傅家骥以及许庆瑞都认为,自主创新是由技术创新演变而来,自主创新阶段就是特定的技术发展阶段。而陈劲、杨水肠以及王新新等学者从知识产权角度理解自主创新,认为自主创新的目标和标志是追求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针对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者们普遍认为自主创新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抉择,只有不断推进自主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学者有李正风、辛向阳以及薛引娥等人。就自主创新的战略与路径的研究中,程源、雷家辅认为自主创新战略就是以自主创新为基本目标的创新战略;赵晓庆、安同良等学者均通过实证研究,探寻出了国家、企业以及产业的自主创新的战略路径,并对现有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提出了改革建议。
由于“创新能力”具有层次性,在本文中,按照宏观、中观到微观的角度将自主创新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
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国内众多学者基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建立了评估体系,并针对其研究提出了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卢现祥,李佳佳,江蕾等学者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实际测度。Fritsch和Slavtchev,孙斐,黄卉等学者根据不同的角度,构建了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展开了对自主创新能力的理解,就宏观层面形成了完整的自主创新能力概念及评价体系。
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以及汽车等行业,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综合评价。如李治,伶岩,唐晓华等学者均构建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模型,从不同角度分析各要素对其的影响。吴志婷,江剑,官建成等学者构建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国内学者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尚处于具体产业的实证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关于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估及提升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角度有所不同,但共同点是都将其看作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系统,进而展开研究。国外学者Guan和Richard,国内学者如朱孔来等认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由多种能力复合作用的结果。沈太基,华斌,曹洪军,范硕等学者,均从构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入手,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是构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参与者。
目前我国自主创新的发展风头正好,从自主创新理论提出到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就。但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创新主体地位不明确、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自主知识产权少、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以及自主创新环境存在若干制约因素等问题,我们应理清我国在自主创新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要营造创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一是要倡导科学精神,为创新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要不断改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引导研究人员塑造正确的创新精神;三是为创新人才搭建创新平台,鼓励科技人员的研究再创高峰。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处于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时期,需要大量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型人才,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建立更加完善的激励机制,搭建适合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保证人才供给。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明确,创新竞争力弱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情况的解决,需要发挥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引导作用,加强对本土企业的扶持力度和激励政策,不断完善税收政策和政府采购服务;进一步扩大政府职能转移工作,创造更加优惠的条件鼓励企业承接政府部门的相关科技项目、研发活动等,以此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企业自身必须把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建立健全适合企业发展的自主创新机制,满足行业和市场的不断发展的需要,把政府的激励作用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搭建更加开放的自主创新平台。
基于国内外学者对自主创新的大量研究,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想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多中机构的共同配合与努力。本文从概念内涵以及政策演进方面对自主创新进行了分析,针对我国目前发现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如何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模式,是今后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