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小学 李艳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要使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这里提到的“倾听”不仅要求学生听见,还要求学生欣赏、理解、质疑所听到的内容。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尤为重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才能善于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值得学习的地方,或者回答他人的问题。而善于在课堂上与教师交流、提出疑问,学生质疑和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及课堂互动的有效性才能有效提高。
随着课堂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增强,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和辩论的机会大大增加,但我们也经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画面,当学生发言与自己的预设有偏差时,教师会马上做出 “反应”,或设法用言语把学生的发言导回 “正轨”,或无情打断,甚至直接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 “正确答案”……一个看似小小的举动,却在学生心里留下了 “不愿倾听”的影子,种下了 “不会倾听”的 “祸根”。
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教师首先必须做乐于倾听的榜样。当学生发言时,教师应当带头专心倾听,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教师都应该耐心、专心地听完,决不打断学生的发言或做其他事情,努力在倾听的过程中找到学生思维的困惑点、理解的偏差点和创新的观点等。这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评价和反馈学生的发言,还可以捕捉到稍纵即逝、极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当学生的发言偏离主题时,老师可以在学生说完后稍做点拨,或者用简洁的语言稍加提炼。当学生打断他人发言时,老师可以善意地引导: “听他把话说完好吗?也许他有他的道理。”在老师的重复示范和指导下,孩子们慢慢地就可以耐心地倾听并尝试理解和思考他人的发言了。即使在同学的发言中发现错误,只要老师用眼神或手势提醒,学生也可以耐心等待,这不仅是对发言学生的尊重,也让想要表达不同意见的学生更冷静地分析和思考。
倾听,是对别人的尊重。在倾听方面,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不愿听,只想自己说,甚至随意打断别人的话;二是似听非听,没有实质的收获;三是听而不应,不能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倾听和倾听什么。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用心聆听,边听边思考。因此,教师必须把倾听作为课堂常规要求,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专心、耐心和虚心的态度。
此外,学生由于思维、生活经验和个性等因素差异,必然也会表现出认知差异。在合作学习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会不经思考地接受其他同学的意见,这并不是真正的倾听。因此,倾听以后的判断与思考也是学生必备的技能。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带着思考、质疑的态度去评价性地倾听,在听清楚别人的发言内容基础上,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一要听优点。即听出别人发言正确的地方,说说 “他说得对吗?有道理吗?”二要听缺点。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同意对方观点,是否有所补充。三要听异同。让学生对不同的观点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当然,这种倾听过程中的理解和判断的能力是因人而异的,老师要为学生的倾听能力的培养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中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
这种训练可以强化刚接收到的信息所引起的神经连接,加深印象,防止遗忘;同时,它还可以调动有意识倾听的积极性,提高倾听的注意力和效果。如上课时在关键处让学生复述一次老师讲的话,或在回答问题时要求学生先复述一次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复述同学的发言,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检测倾听的效果。
这种训练是培养注意力和判断力的最常见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口述判断题或选择题,让学生在听完后做出判断或选择。这就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掌握问题的核心,倾听并思考,找出问题的关键,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或选择。
这种训练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边算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在倾听中倾听者接收到的是声音信息,存留时间短暂,听算训练对学生的倾听要求较前两项有所提高,不光是听和想,还要算。因此,学生必须专心听,并注意有目的地去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