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广州市第二十六中学 林理清
传统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文明的载体,现在却正面临着重重危机,尤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民艺的传承模式同样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冲击和考验,因此,加大对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人的培养已迫在眉睫。在分析原有和现有的民艺传承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有效的新型传承模式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将利用组织学校社团活动对民间艺术之一的广绣进行普及与传承,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在校园广泛开展此类活动将是拓阔民间艺术生存空间、培养和引导接班人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途径。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 “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当代多元文化现状下,电视、网络、手机占据了我国青少年的闲暇时光。我国大部分孩子都失去了真正接触民间艺术的机会。我国众多传统艺术也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逐步消亡,怎样保护传统并使其发扬光大是我们的义务与责任,更是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在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建议中,强调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进行教学。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都非常的丰富。我国东西、南北跨越大,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的植被作物,不同的气候环境。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也有着本民族自己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传统。我国民间美术资源遍布各地,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如果教师能够适当加以选择利用,便可开发出优秀的教学课程。
1.民间文化的概念与要领
以往,学界和国家认同的民间文化,主要是反映那些下层的民众的,以口传心授方式集体创造和世代传承的文化,是与贵族文化、精英文化这类概念相对立的。于是,把文化理解得太过狭窄了,多年来,在政府所办的学校,支持的文化就只有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而排掉了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特别是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等。概念就是不光是作者是下层民众,范围扩大,只是口传心授方式世代相传,集体创造就行,所以2006年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京剧、粤剧、象牙雕像、刺绣 (广绣)等手工技艺。
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来说,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非常必要,但更应该从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入手,重点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将民间艺术引入课堂,使的教学内容在传统中让学生感到新颖,让初中地理学科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地理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根据这一特点本研究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理论提供的方式对民间艺术之一的广绣进行推广。由于题材广泛,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教材,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知识探究氛围。互动探究的问题设计要有层次,要多结合实际,注重知识的生成。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主题设计问题,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合作讨论,从而得出最终结论。
广东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适合种桑养蚕。广东蚕桑丝绸业已有 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著名的四大蚕茧产区之一。据史载,早在汉武帝时期 (公元前140年~前 87年),广东的珠崖郡(今海南省)、德庆、连州以及广州附近已有 “采桑养蚕”、 “桑蚕织绩”的生产活动。清末民初,广州有绣铺五六十家,多集中在状元坊、新胜街、下九路等地。下九路光雅里有和安、和盛等店经营披肩、绣巾等洋装货,状元坊有鸿章、余茂隆等经营顾秀戏服,新胜街有三四十家经营绣画、会景。
广州 “一口通商”时期,广绣发展迅速,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刺绣行业,技艺以男工为上。随着英国印度公司成立,这些公司专营东方贸易,不仅从广州出口批量生产的绣品,还来样订制许多特殊图案的精品,包括服装、名片、肖像等。清代广州的绣庄,绣坊主要是分布在状元坊、新胜街和沙面一带,这与当时广绣行会的架构有密切关联。
广绣依据其地理优势在历史中不仅发挥了其巨大的经济价值,还在文化传播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天,对于广绣的传承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社团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将上述所涉及的地理知识穿插进来,使学生在接受民间文化的熏陶的同时获得知识的增长。
1.血脉亲缘传承
自古民间艺术就生存在家族环境之中,有着诸如 “传女不传男”、“传男不传女”的古训,使得某些民间艺术的技法或图谱深深的烙上了血缘的印记。这样以氏族为单位的传承模式对民艺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带来推动和局限的作用。一方面,从自给自足的家庭手工艺到以谋生为目的的家庭手工艺专业户,再到为市场交换而进行有组织的批量化生产方式的家庭作坊仍然沿袭着血脉亲缘的家族式传承模式,但其本质没有变革,其关键技术仍然掌握在权威家长手中,并严格的遵循 “艺不外传”的保守制度。这种狭隘的小农意识用世袭的观念封锁着民艺在家庭之间的传播和交流,使得民艺的发展举步维艰。
2.师傅徒弟传承
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模式是家庭血缘传承模式的进步。它采用言传身教、口传身授的方式,将老艺人的经验加以总结或用民间艺诀和操作演示、或用物化形式的艺术图谱为媒介传授给精心挑选的徒弟。徒弟可以是非家庭成员,只要具备学艺的潜质,并遵守学艺的规矩都可以成为民艺的传承者。但是必须承认,师徒传承仍然有较大的随机性和随意性,这种传承效果的较大不确定性,削弱了民艺的可持续发展生命力。
1.学校学生社团开展的观念
许多民间艺术比较发达和拥有民艺资源丰富的地区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广州市第二十六中学创艺社团就是秉着“传承民间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理念,围绕周边500多家店铺组成的婚纱街绣品、市轻工技校10多家传统文化工作室等优势发展起来的。秉持教学相长的理念,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广绣艺术,民间艺术走进课堂是一件新奇而有意义的事情,将优秀的广绣艺术融入社团和课堂教学体系中是建立健全民间艺术传播体系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地形成一个完美的循环教学体系。在地理课堂或开展的社团活动中可以将广绣艺术的相关知识进行讲授,以及让学生亲身感受广绣艺术的魅力,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将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完美结合,从而达到民间艺术走进校园的目的。
2.广绣推广的独特地理条件
广州市第二十六中学位于珠三角,地处江南大道北附近,有着地域优势:附近有广州广彩文化基地的轻工学院,工作室非物质文化浓厚,加上周边地区就是婚纱店集中地区,婚纱绣品有其独特之处,伴随这些地域优势,对我校学生展开广绣的推广活动将是十分有利的。笔者选取了50名中学生进行采访问卷,提下列问题:是否对广绣有兴趣。A.没兴趣B.有一定兴趣 C.十分有兴趣,并想要了解其背后的制作工艺,经过调查,其中选C的学生有21名,占总数的42%;选B的26名,占总数的52%;选C的仅3名,占总数的6%,其中有很多选B和C的学生反映其有兴趣的原因是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我校优越的地理环境对广绣的推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广绣在本校学生社团中推广的组织和实践成果
我校社团 “创艺社”成立于2002年,每周有固定的活动开展时间,活动内容包括传统绘画、民间工艺、素质教育、竞赛训练等方面,从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知识的拓展,从校内活动到社区实践活动,涵盖了手工制作及创意设计等内容,近年以发展民间工艺项目为重心,以创意绘画、广彩、广绣、装饰工艺为特色。教师之间合作无间,善用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潜能,通过对外交流、社会实践等活动开拓学生视野,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特长,达到常规教学无法企及的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努力,硕果累累,曾被评为 “广州市中小学美术优秀教研组”,2013年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我校设立 “研究生实践基地”,创艺社得到该学员广彩、广绣方向研究生的专业支持和指导,陆续成立 “我型我绣——广绣工作室”“许恩福大师广彩艺术传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