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斌 李 兵
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和使命的历程——基于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视角
周文斌 李 兵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回首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人在确立奋斗目标、选择发展道路、谋划战略布局、制定战略步骤的过程中始终坚守这个初心和使命。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梦的目标渐行渐近;从“中国式现代化”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协同并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布局日趋完善;从“大三步”到“小三步”到“两个百年目标”再到“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步骤愈加清晰具体。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历史演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回首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人在确立奋斗目标、选择发展道路、谋划战略布局、制定战略步骤的过程中始终坚守这个初心和使命。
“小康社会”就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梦想。只是这一梦想几千年来从未成真,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有了梦想成真的条件。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对中国国情和所处发展阶段的理性思考。1979年,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把“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之家”联系起来,这是邓小平第一次使用“小康”的概念。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把“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确定为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2]这是党的代表大会上首次使用“小康”概念,而且是把它作为战略目标提出来的。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构想更加完整与具体。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正式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他还阐明了什么是小康社会,“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邓小平又逐步形成了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邓小平用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含义的“小康社会”为中国人民勾勒了美好的未来愿景。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已解决温饱问题的背景下,党的十四大倡导党员干部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部署具体化,提出从21世纪开始“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设想。21世纪之初,按照邓小平的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目标的第一步、第二步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也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4]这“六个更加”,是中国共产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总体描述。
2010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概念,强调要制定“十二五”规划,“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5]全会还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6]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蓝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总目标当中的第一个“一百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全面小康”,就是不让任何一个领域滞后,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不让任何一个区域落下,不仅要看平均数,而且要看大多数,还要看关键少数,如老区、牧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如果贫困地区没能实现小康,贫困人口没能脱贫,就不能说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7年,党的十九大主题清楚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一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这一目标充满了艰巨性和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了然于心:“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路虽然还很长,但时间不等人,容不得有半点懈怠。我们决不能安于现状、贪图安逸、乐而忘忧,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7]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从未停止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探索。1964年,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在20世纪末基本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邓小平根据我国发展实际,提出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叶中国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这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他在1979年关于经济工作的讲话中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8]“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全国民众的视野里。经过几年的探索期,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愈发清晰。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9]的科学论断。此后,在1984年6月,邓小平明确将这条路径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10]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11]同时较为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最终开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从理论的高度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轮廓更加清晰。同年,党的十四大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12]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终于开辟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入新世纪,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全面性要求。2002年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13]
党的十六大后,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国内纷繁复杂的改革任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持续推进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并相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4]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报告还做了具体的界定,号召“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5]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6]党的十八大报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指出,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7]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这一论断,准确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长期建设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什么?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三个意味着”从中华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和世界发展的命运三个维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参考坐标。到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呢?“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8]“五个是”从不同角度界定了新时代的内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物质文明建设。与此同时,他也注意到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以,他提出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且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抓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是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提出来的。此后,党中央多次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都要硬。邓小平两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思想贯穿在三位一体的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布局中。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最早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19]由此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这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党的十三大一直延续到党的十六大。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首次使用“政治文明”的概念,他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20]2002年,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把政治文明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21]2002年,他在视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时将政治文明视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22]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3]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结合,“三位一体”的布局更加清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以此为标志,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24]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按照“四位一体”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正式确立。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而将“四位一体”布局拓展为“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确立,加快推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2月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正式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此后又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首次明确使用了“四个全面”概念。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25]这标志着“四个全面”的正式确立。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既强调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也强调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指出:“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6]
邓小平不仅提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且构想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步骤。他最初的设想是把20世纪末的后20年分为两个10年,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即“10年翻一番,两个10年翻两番,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或800美元。”[27]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他对小康社会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设计更加完整,构想了21世纪的发展蓝图。1984年,邓小平指出:“因为我们第一步是实现翻两番,需要20年,还有第二步,需要30年到50年,恐怕是要50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28]1987年,他又把“两步走”的发展战略调整为“三步走”,指出:“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29]邓小平用跨世纪的“三步走”战略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划了大致方向。
20世纪末,“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提前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了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将邓小平“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具体化,在党的十五大提出新的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30]“新三步走”在坚持原“三步走”框架的前提下,把第三步中的50年具体划分为头20年和后30年,明确了头20年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了今后50年怎么走以及如何走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约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2050年新中国成立约100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且对其具体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表现在:一是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变,是个质的飞跃;二是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的新要求,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三是提出两个“翻一番”,即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作为奋斗目标这是新提法,在党的报告中还是第一次。两个百年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的这段时间非常关键,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31]这就意味着我们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接下来我们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规划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给出了答案,他创造性地提出分两个阶段来实现。“第一个阶段,从2020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2]让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变得更加具体。一是把原定2050年完成的目标提前到2035年完成。二是提高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与党的十八大报告相比,党的十九大报告增加了“美丽”的要求和“强国”的表述,意味着我们不是以建成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而是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共产党在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逐步完善战略布局,精心规划战略步骤,坚守初心,始终不改,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竭奋斗,定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17][18][26][31][3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0、10-11、19、27、28-29.
[2] 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
[3][9][10][28][29]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1-162、3、65、79、226.
[4][13][23]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2-543、490-491、574.
[5]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0-10-19.
[6]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1-10-19.
[7] 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1.
[8]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4.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M].人民出版社,1991:57.
[12]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
[14][15]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6.
[16] 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
[19]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3:496.
[20]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35.
[21]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06-01.
[22] 江泽民.大力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N].人民日报,2002-07-17.
[24]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25]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N].人民日报,2015-02-03.
[2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1998:187.
[30]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N].人民日报,1997-09-13.
2018-09-10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6YBA157)和2016年湖南省党的创新理论研究资助课题(项目批准号:16DZXC13)和湖南省党建理论研究基地项目(项目批准号:16DJYJY04)的阶段性成果。
周文斌(1981-),女,湖南常德人,法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D61
A
1674-1072(2018)05-027-05
责任编辑:兰丰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