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李
(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第一中学 355400)
当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极为活跃的时候,他们会有善于提问并且善于发现问题这样一个表现,这种表现也能够说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兴致是比较高涨的.教师在教学高中物理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针对性的培养,通过使学生的“问题”意识高涨,来使得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在一种独立学习的环境中,对某个问题进行探究与分析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这样一个培养过程,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极为必要的.通过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来使得学生的物理思维被充分的激活,也能够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此外,这样一种对“问题”意识的培养,还能够使得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接下来,本文将以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为例,来试着探讨一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想要使得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培养,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找到一个贴切的契合处.为了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切入点,教师可以创设出一个趣味化的教学情境,来将学生拉入这一情景中,从而使学生在发现一些“异常时”,脑海中能够慢慢产生一些问题,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将这些问题有效的提出来.教师在学生观察“异常”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引导,以此来使得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更加具有价值.而教师除了引导之外,还需要对学生的这些问题给予肯定,以此来使得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得以高涨.
例如,以“能量与动量”这个小节的教学内容为例.这个小节中,提到一个“动量”知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下的情境创设,即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时,拿出一个鸡蛋,并且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吃鸡蛋吗?你们对鸡蛋又怎么样认识?”在得到学生的回答之后,教师可以让班上的某个学生将生鸡蛋举到足够的高度上面,然后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即“同学们,如果鸡蛋从这个高度上摔下来到桌面上,它的壳会不会被摔破?”此时同学的回答,肯定是“会摔破”.在得到这个答案后,教师将已经准备好的足够的大海绵铺在桌面上,然后让学生放开鸡蛋.此时鸡蛋在接触到海绵之后,会被海绵反弹到一定的高度,教师在鸡蛋被弹起来的时候,用手将其抓住,学生会发现被教师抓住的这个鸡蛋并没有被摔破.这样一个趣味化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产生惊讶之感,接着便是产生求知欲,此时学生的脑海中便会产生出问题.当发现学生的注意力被这个情境所吸引之后,教师便可以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分析给学生听,从而使得学生对“动量”这个物理知识有着深刻的印象.这样一种趣味性情景教学方式,既能够使得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又能够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实用性有足够的领会.
问题的来源是很广泛的,但是为学生所感兴趣的一种,便是实际生活.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留心实际生活,对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有效的把握,然后再提出一些问题,来使得教材书上的知识能够与实际生活有效的结合起来.如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便可以结合一些生活实际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得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培养.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的生活,从而创设出生活化教学情境,即“在生活中有些小朋友喜欢吹泡泡,小朋友将泡泡吹出来后,这些气泡会开始慢慢上升,在上升到一定程度后便会慢慢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呢?”又或者是,“同学们,不知道你们在生活中会不会用锅去热一些冷了的粥或者是饭食,你们有没有发现在热这些食物的时候,锅里面会发出‘噗嗤、噗嗤’的声音,并且还会有气泡往外面冒,但是这个时候你去尝,会发现其实饭菜并没有热,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生活是极为丰富多彩的,教师可以将一些实际生活中能够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与物理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提出一些比较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会被激发出来,从而主动地去探索物理问题,并在探索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这样一种方式,能够对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他们的提问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将物理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以此来使得学生的物理水平得到提高.
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见他们的这种意识进行有效的激发,也就是常说的要对他们的这种提问能力进行引导与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提问,即使他们并没有问到点子上,教师还是需要对他们的这种态度给予肯定,不能够产生厌烦之感,要欢迎学生提问.在解答学生问题的时候,教师需要遵守循循善诱的原则,来使得学生的思路能够理清,从而将问题的本质进行有效的把握.而在引导学生勇于提问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提问意识进行强化,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
例如,以“质点”这个小知识为例.教师在教学这个知识的时候,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即“同学们,为什么质点并非全是一些质量很小的物体?为什么不能够将汽车看作是一个质点?”这样一种提问,是在帮助学生养成一种反问意识.而在对一些物理知识进行联系对比的时候,学生更加要掌握这种反问的方法.就比如说学生在学会了“速度”这个物理概念之后,为了能够让学生的相关概念得到拓展,教师可以在进行知识联系的时候,对他们的异同之处进行提问,以此来使得这些类似的概念能够被学生加以区分理解.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能够随着反问能力的增强得到强化.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先抛出一个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然后借由这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发散,这就是所谓的“目的式”问题的设计.以前看《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会发现之所以喜欢看这本书是因为里面的每一个问题都很吸引人的目光,从而使读者产生求知欲.而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是极为活跃的,这个时候便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最佳时刻.
例如,在讲到“光”的干涉现象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目的性很强的问题,如“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所看见的浮在水面上的油的颜色是五彩的?”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教师便需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能够找到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又或者是采用一种阶梯式方式来设计问题,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的时候,可以提出这个问题,即“同学们,你们觉得在没有空气的情况下,火箭能够飞行吗?如果在没有空气的情况下也能够飞行,那么这个时候所存在的推力是来自于哪里呢?你们平时在电视中看见的那种喷气式飞机与物体发生了怎样的相互作用呢?”借由这样的目的式问题设计,来使得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养成.
在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新课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借助新知识对学生的新引力,来让学生自发提出问题从而发散思维,从而使得他们的“问题”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
例如,以“万有引力”这个概念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让学生借助实验器材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边操作,边思考类似于“万有引力恒量能够用什么方法进行测量?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感知两个事物之间的万有引力....”这样的问题.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并且进行探讨,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充分的活跃起来,从而让他们的“问题”意识得到培养.
总的来说,如果学生培养出“问题”意识,那么在今后的物理学习中他们的学习效率必定更加高效.由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借助有效情境创设、有效课堂提问等方式,来使得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培养,从而使得他们的物理素养以及思维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