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0)
本次研究以姑苏区内拙政园、留园、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狮子林、网师园、盘门景区、七里山塘景区、平江历史街区、寒山寺和西园戒幢律寺共10个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互联网地图搜索引擎获得各个景区出入口位置坐标。同时在互联网点评类网站上,按照类型和行政区双重标准抓取数据,获取饮食、住宿、购物、娱乐四类商业设施置和数量等信息,获得24324个商户信息。
本次研究通过选取景区周边商业设施数量、商业业态构成作为评价商业空间的两项主要指标。商业设施数量采用商业空间在旅游景区分布的密度来衡量;商业业态构成则是通过商业空间不同商业业态的混合度来表征[1]。
本次研究基于慢行系统结构结合公园绿地的服务半径,按照5千米/小时的步行速度,根据景区等级分别划定5分钟至30分钟步行圈,在GIS中对景区出入口点坐标为圆心分别划定2000米和1000米辐射范围区域,重合部分叠加,通过泰森多边形对辐射范围再次划分,最终确定各景区的辐射范围。
1.各类商业设施空间密度分析
通过分别对餐饮、住宿、娱乐、购物四类设施的空间密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餐饮设施主要集中分布在七里山塘景区和平江历史街区;住宿设施聚呈明显的聚集式分布,集聚中心在狮子林、平江历史街区和七里山塘景区;娱乐设施分布最为分散,在各景的设施空间密度较为均匀;购物设施分布呈多中心集聚式分布,在各景区均有聚集中心。
2.各类商业设施空间密度分析
景区商业设施空间密度是以单位景区辐射范围内的商业设施点数量计数,统计餐饮、住宿、娱乐和购物四类设施数量在空间上的累加分布[2]。计算公式为:
式中,ρ为商业设施空间密度,单位:个/公顷;m为商业设施数量,单位:个;S为景区辐射范围面积,单位:公顷。
经上述公式计算后得出,狮子林景区商业设施空间密度最高,其次分别是平江历史街区和网师园景区,商业设施密度较低景区分别为寒山寺、留园、拙政园和虎丘山风景名胜区。
商业设施空间的混合度反映了不同的商业业态的聚集程度,通过分析餐饮、住宿、娱乐、购物四类设施分布和占比来研究不同景区商业设施的混合度。经数据研究发现,在姑苏区景区商业设施中,七里山塘景区各类设施数量最多平江历史街区和狮子林景区分列第二、三位,留园景区商业设施数量最少。
1.商业设施数量不合理
姑苏区各个旅游景区内商业设施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在所有旅游景区中,商业设施数量最多的七里山塘景区是商业设施数量最少的留园景区的五倍。一些旅游景区辐射范围内商业设施数过少,而一些旅游景区辐射范围内商业设施布置泽过于密集。
2.商业设施业态结构失衡
通过研究发现在旅游景区的商业设施中,餐饮设施占29.6%,住宿设施仅占3.38%,远小于购物设施在旅游景区辐射范围内的占比。除景区自身外,其辐射范围内的网吧、咖啡厅和桌游室等休闲娱乐设施并不能给予游客文化方面较好的娱乐体验。而作为占景区六成以上的购物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游客在景区辐射范围内的体验。
3.商业设施业态空间布局混乱
姑苏区各景区辐射范围内商业以零售购物为主,餐饮为辅,业态单一,住宿、文化、娱乐设施较少。除七里山塘景区和平江历史街区等景区外,其他景区辐射范围内商业设施整体业态布局混乱,各种类型的商铺夹杂、分散布局,对商业集聚效应的发挥产生影响。
1.调整设施数量,完善景区商业功能
针对不同景区,通过适当增加或减少餐饮、住宿、娱乐商业设施数量,来促进景区辐射范围内商业设施的多样化发展。
2.调节失衡结构,促进商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有机结合
主要对景区辐射范围内的购物设施进行调整。通过将部分生活购物设施疏导或整合为旅游购物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将商旅文进行有机结合。
3.梳理混乱布局,突出景区特色发展
根据游客的不同的消费需求,遵循主题突出、业态复合的原则,将不同的商业业态注入景区辐射范围内,在各景区辐射范围内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组团圈层分布格局,达到增强景区辐射范围内商业设施活力的作用。
针对旅游景区辐射范围内的商业设施发展不均衡问题,通过将“点式”旅游发展空间模式向“面式”扩展,让旅游景区的商业设施辐射区域的全部空间范围。但此过程并非追求空间的绝对均质化,空间的不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对旅游景区辐射范围内的商业设施比例及类型的调整,对景区乃至城市商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提升商业品质地位,实现旅游景区资源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