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福州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2018-04-02 06:48潘冬东
福州党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福州文化产业供给

潘冬东



推进福州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潘冬东

(福州市社会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尽管近年来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文化产业要素基础薄弱、机制基础薄弱和消费基础薄弱等问题还没有根本性解决,文化领域的有效供给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的变化。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福州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打响福州特色文化品牌,增强福州优秀文化影响力,在更高水平上引导和满足民众健康的精神文化生产、生活需要。

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 ;文化+ ;互联网+

一、供给侧改革是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外在要求

(一)适应宏观经济改革调整优化的需要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新常态对应的是一种以创新为内涵的经济形态,发展更强调创新带来的内生增长活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用全面深化改革的办法,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消费需求。2016年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充分证明了这一改革在理论框架与实施方式上的正确性,而且为进一步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文化产品服务供给,提高民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文化产业需要面对的历史使命。文化产业的发展要跟进服务工业制造业的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数字创意、文创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升级改造,积极应用现代新技术,推动传统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精细化转变,做强特色文化品牌,增强文化产业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地方民生发展的能力。

(二)适应居民文化消费市场转变升级的需要

衡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文化供给对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而文化供给质量是创造和满足文化消费需求的前提保障。近些年,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消费结构由物质消费为主向服务消费为主转型,更重视消费产品的属性和质量,需求层次向着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升级。[1]福州市“幸福家园工程”建设持续推动了乡村人口的城镇化转型,尤其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稳步深入推进,福州城乡居民已不满足于基本的文化消费需求,开始更加注重文化产品服务的品质,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和情感体验。

这就要求福州要加快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发展文化企业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通过运用新技术、新模式,实现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业态创新,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文化价值、艺术品位,优化文化供给结构,提高文化供给质量,适应城乡居民日新月异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

(三)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消除过剩产能,促进全生产要素流动,实现产业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随着现代新兴技术的普遍应用和更新换代,创业创新日益蓬勃兴起,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对经济社会的生产、生活、管理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关工作,推动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开放、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科技创新,拓展就业空间,汇聚发展新动能,打造新引擎,壮大新经济。

小微企业是实现创意创新的主要土壤。文化产业中小微企业众多的生态特征,使得文化产业成为推动实现“双创”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物质资本不再是企业成功与否的决定性要素,创意和人才才是企业脱颖而出的重要保障。文化创意产业门槛不高、硬件要求不强的优势,必然吸引大量怀有梦想与创意的创业者。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完善文化产业“众创空间”,改变过去缺乏原创、以模仿为主的发展方式,加强产权保护,延展文化产业链,焕发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巨大活力和潜能,才能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开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时期。

(四)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发展战略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的出现,促进了各种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不同文化通过广泛的交流、渗透、互补、融合,实现文化自我超越,突破地域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但是次贷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发展的低谷,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倒退,各国推动实业回归,鼓励国内消费,隐性国际贸易壁垒激增,社会政治形势多变,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全球化进程走到了十字路口。[2]

在“一带一路”国际发展战略背景下,福州市面临着“五区叠加”的历史性机遇。为服务好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福州着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建设“一带一路”通陆达海的重要枢纽。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更要充分挖掘、转化、开发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做贡献,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进一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文化市场活力,增强企业创新力,加快福州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创新文化产品、创新商业服务模式,提高文化产品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水平,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积极推动“福州文化”走出去,传播推介福州的优秀文化,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认同感、向心力。

二、供给侧改革是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需要

文化产业是优化产业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随着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全面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方式、内容、途径都将发生一系列显著变化。从2013年至2017年底,福州市共开展了六轮的简政放权工作,总共取消市级审批事项20项,下放给县(市)区审批事项10项,赋予自贸区市级审批权限5项;取消市级审批环节8项,调整审批方式15项,取消了2个事项的现场勘验环节,取消了7个事项的17项申请材料;承接省里下放到市里的行政权力事项7项,协调配合自贸区福州片区和福州新区做好省政府授权自贸区福州片区34项、下放福州新区18项的省级文化、文物、新闻出版广电(版权)行政许可事项的承接落实工作。持续推进文化领域的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厘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健全文化市场体系。这是福州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历史使命。

(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文化产业的必然趋势

新技术给传统的文化生产与消费带来全新的改变。信息、电信、文化、娱乐、传媒、出版、金融等产业通过相互渗透与互补、相互连接与适应,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传统文化企业加快在产业升级、跨界发展等方面的发展步伐,在文化创作生产、营销推广和流通交易等供给侧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变革,适应文化新生产力和新生产关系的变化。积极地开展与新技术、新业态有机融合,不断丰富创作手段、生产方式,促进内容、业态和服务方式创新,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

特别是“文化+互联网”的融合发展。福州传统工艺美术企业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目标市场信息,借助互联网提升生产经营水平、丰富营销推广渠道,在天猫,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辟销售渠道,组建电子商务营销团队,互联网销售收入逐年增加,走向“互联网+”的转型升级之路。福建创之源文化创意产业园招募近百家电商企业及团队入驻,打造B2B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传统木雕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平台于2015年8月11日成功上线,截止2016年9月,已吸引全国8000多家厂家入驻,数万个专业分销商。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平台交易额突破2亿元。

(三)新兴文化业态引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传递信息、鉴赏文化的渠道和方式。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迎来了大发展。2016年,福州软件园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总产值达到45亿元,实现出口额达5.79亿元,市场占比超过20%。网龙公司产品覆盖网络游戏、教育、VR、移动信息、企业信息化等领域,运用移动互联、游戏领域、大数据等技术资源优势,在学前教育、传统K12教育、非学历及职业教育、企业培训等整个教育生态链中实现了完整的产品布局;福昕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数字文档管理厂商,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16000万,同比增长16%,其中出口总额950万美元;智永信息拥有了1.2亿的全球家庭用户,产品的下载次数达到了50亿次,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8000万,同比增长300%;智趣互联专注幼儿教育信息技术研发,产品已拥有全国236个地级市超过15000所幼儿园近280万幼儿550万家长的用户量,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8000万,同比增长87%。

(四)实现文化“两效统一、社会效益优先”均衡发展

文化具有知识传播、舆论导向、思想教化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树立社会效益第一、社会价值优先的经营理念,不仅仅是为满足制度和监管的要求,更应是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动追求。国有文化企业作为文化市场主体的中坚力量,引领、主导着文化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对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所有文化企业树立了标杆。

2016年,福州市制定了《2016年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工作方案》《福州市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等文件,将福州广播电视台和福州日报社等国有文化企业列为考核对象,明确文化改革发展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具体评分标准。福州市委宣传部定期听取市属重点文化单位关于社会效益实现情况、经济效益运行情况、企业重大决策和国有资产重大变动事项、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情况、重要人事任免情况、重大项目推进情况等七个方面的汇报,推动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形成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工作机制。这就要求福州的文化企业要积极加快供给侧改革,不断优化企业产品线,增强产品服务的创新意识,不断开发出满足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宣传需要、弘扬正能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文化产品从“增量”到“提质”的转变,以高品质的文化产品来赢得市场,推动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融合,实现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繁荣。

三、供给侧改革是福州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福州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喜人的发展成绩,但发展瓶颈问题日益凸显。一是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企业小、分布散,文化产业园区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状态,集聚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不足。二是文化产业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创新力不足,产品结构失衡,低端文化产品产能过剩,缺少能够体现福州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三是现有的文化产品服务内容和创意雷同,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存在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部分监管力量薄弱的乡村文化市场出现“三俗”现象,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无益于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也有碍文化消费市场的有序运行;一些文化产品陷入“孤芳自赏”“曲高和寡”的怪状,过分强调文化产品的“艺术性”“高雅性”和创作者的审美情趣,产品受到“专家”的肯定,却不为普通消费者认可,不被大众市场接受,只能在小群体中自娱自乐,体现不出文化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四是文化企业品牌意识不强,产品和服务市场定位模糊。福州的动漫企业曾创造年产47部28872分钟原创动画,动画产量全国城市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但动漫产品形象混乱、后续创新力不足、内容“灌水”严重,品牌形象站不住,经济效益上不来,无法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目前福州文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增速放缓,只有加快供给侧改革,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模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制度成本,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增强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等综合实力,才能实现福州文化产业健康的快速发展。

四、推动福州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路

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淘汰一批技术落后、创新水平低的文化企业,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生产要素从落后、老化的文化生产部门向先进、新兴的文化生产部门转移,推动产业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化。推动高新科技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的应用,促进文化产业在内容创作、表现方式、传播手段和消费模式等方面的创新。

(一)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延续与落实。推进福州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就要按照福州市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既定的“时间表”“路线图”,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向纵深拓展,不断降低文化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1. 继续推动文化领域简政放权工作,提高服务工作水平。[3]界定和理清政府与市场的治理边界,清理整顿政府的越位行为以及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行为。积极落实《福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计划(2016-2018年)》,持续推进文化领域的简政放权工作,减少文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程序审批、项目审批、准入壁垒,深入推进市、县两级的文化行政审批办事标准化、统一化工作。以福州市被列入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综合试点示范地区为契机,进一步梳理规范文化领域相关审批手续流程,依托市政府门户网站、网上办事大厅、市民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互联网+文化政务服务”工作,提高文化政务服务效率,第一时间关注和解决各文化企业提出的生产经营中面临的政策服务和困难需要等诉求,为企业开展供给侧改革做好服务。

2. 稳步推进文化开放开发。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共同推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推动市属国有文化单位建立健全“两个效益”相统一的评价考核机制。继续深化市属媒体改革发展,以构建现代融媒体传播格局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主线,整合广播、电视、报纸、电脑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号、微博等传播平台和资源,实现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打造主流阵地的全媒体舆论宣传格局,提升福州日报社、福州广播电视台、福州新闻网等市属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和竞争力。

3. 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水平。[4]加快推进福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效运行、投入保障、社会参与等机制,确保顺利通过文化部最终验收。创新公共文化发展机制,推动重大文化活动项目市场化运作,继续推广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惠民活动等新模式,持续开展“周周有戏”“文化惠民·六进”“相约九日台”周末音乐会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鼓励扩大文化消费。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市属文艺院团的改革创新,提升文艺院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探索推动优势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新途径,切实保护传承利用好文化遗产,切实提高精品创作演出水平,切实促进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快闽都文化走出去步伐。

(二)健全完善产业政策引导扶持服务体系

1. 持续完善行业政策,引导供给侧改革。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加大对文化企业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的政策扶持。加快产权保护制度化、法治化进程,从财税扶持、投融资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品牌推广、人才培育引进、创新创业孵化等方面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打造形成稳定扩大文化投资的良好制度预期。加大对国家级、省级重点文化企业和市文化企业十强、最具潜力文化企业的宣传推广,提升企业品牌形象,营造更良好的文化经营发展环境,推动企业发展壮大,成长为更具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区域性、行业龙头骨干文化企业。贯彻落实国家和福建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营造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2. 持续完善金融政策,推动供给侧改革。[5]借鉴福州自贸片区的金融改革经验,支持和鼓励福州市金融机构大力创新金融服务发展,鼓励在榕各金融机构针对文化产业特点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广无形资产评估、流转和抵质押融资,优化文化与金融合作政策环境。完善企业转贷应急机制,为文化企业供给侧改革提供金融组织保障;多渠道增加资金供给,为文化企业供给侧改革和转型升级增添动力。支持福州市优质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分类推动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直接融资。引导企业积极利用债券市场直接融资,扩大福州市企业在银行间、交易所等债券市场的发债规模,鼓励引导企业发行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债、集合票据、区域绩优票据。组织引导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和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福州文化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资金安全、风险可控、滚动发展”的原则,扶持、引导文化企业开展供给侧改革。以市场化手段妥善处置文化企业债务和银行不良资产,支持银行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打包转让不良资产,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

(三)提升完善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1. 提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现代科技手段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在福州软件园、福州高新区现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建设完善一批以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核心、各种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相辅助的文化技术创新服务网络,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创意设计、产品设计、内容制作、展示交易、售后服务等全产业链式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加强文化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整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发挥规模效应。[6]重点运用互联网技术、3D打印、VR等新兴科技手段挖掘福州特色文化底蕴的现代价值,加快建设传统工艺美术数字化平台、闽都特色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三维数字辅助设计服务平台、云计算数据服务平台、科技信息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等互联网技术服务平台。

2. 完善文化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大力推动文化领域的双创工作,鼓励各文化产业园区进一步建设丰富各类众创空间等创业孵化平台,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创业人才进驻孵化器。引导各文化产业园区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协作,整合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特色优势资源,完善文化创新创业导师制度,运用互联网技术等技术手段,打造上规模、高水平的全面、开放的文化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为文化企业、人才的创新创业提供完善的政策咨询、行业信息、人才培训、企业孵化等服务。为创业企业和人才提供更加便捷的平台和优质的服务,激活文化创新活力,提高创新创业者的存活率、提高创业孵化成功率和创新产品的转化率,创造生产出更多更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品质的文化消费需求,缓解文化供需错配问题。推动高校、研究所与文化企业之间加强互动,创新文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方式,助推文化科技项目联合攻关,促进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政府牵头、引导全国文化企业30强、省市文化企业10强等文化龙头骨干企业与高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鼓励在榕大中专院校为企业定向培养文化产业管理、动漫游戏、工艺美术、文化会展等相关专业人才。

3. 建立健全文化产品产权保护交易等各类中介服务平台。加大对文化版权保护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整治,加强网络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推动对文化创意作品及形象的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保护。发挥福州新区、福州自贸片区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等,推进版权交易中心、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文化艺术品保税仓储等平台建设,支持版权代理、文化经纪、评估鉴定、担保、推介等文化中介机构发展,加大对文化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提供各类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专业性服务,大力推动福州特色文化走出去、优势品牌树起来。[7]

(四)加快推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 加快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广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技术,重点发展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数字出版、在线教育、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福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福州软件园以及福州海峡创意产业园、福州动漫游戏产业基地两个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的运营水平;依托长乐滨海新城建设,加快建设海西动漫创意之都,打造AR、VR等新兴文创产业高地,进一步推进高新技术文化企业积聚发展,壮大新兴文化产业,创造新的增长点。加强高新技术文化企业的培育和与认定力度,加强跟踪辅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文化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推动网龙公司、福昕公司等一批互联网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互联网文化服务新型业态发展。支持动漫影视、教育动漫、网络游戏、手持多媒体终端等领域的原创产品的生产,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快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福州市动漫游戏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等相关政策给予优秀品牌、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大力支持。推动福州市新兴文化产业企业与国外公司开展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国际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合作。

2. 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思维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思路,激发传统文化活力,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社会价值,供给更多高品质的文化产品,持续优化文化产业结构。重点推动以“文化+”和“互联网+”为主的技术研发与应用,促进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的有机融合,不断丰富文化产业的资源要素、表现方式、表达内容、消费模式等。在产业结构上,鼓励扶持文化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传统文化服务业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新模式,提升服务创新水平和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工业制造业的供给侧改革提供更优质的生产性服务。调整优化文化工业生产结构,推动文化制造企业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要从单纯的要素成本竞争优势向产品创意设计等综合优势升级转化。鼓励文化服务外包企业,在做好服务外包“现金牛”的同时,不断创新研发原创技术、产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发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鼓励文化资源要素专业市场建设,应用互联网、物联网、第三物流等新技术、新模式,推动文化市场渠道向县区、乡镇延伸,优化乡镇文化消费结构,扩大乡镇居民的文化消费。

3. 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退出机制。加强对各类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引导和清理整顿,重点加强对“三旧”改造文创园区的日常监管和后期跟踪服务,对一些文化园区“有硬件无产业集聚”“空壳化”“有名无实”和房地产化等问题开展专项整顿治理,提升园区运营水平;各县区文化部门要积极联合、配合城建、发改、消防等部门开展综合执法行动,对未经审批的“黑户”文化园区和整顿不到位的文化园区进行清理。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化手段推动有条件的文化园区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支持国有文化企业围绕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开展兼并重组,做大做优做强,提高文化供给效率,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文化风尚的企业使命。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文化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文化企业改革,通过兼并重组整合文化品牌资源和创新资源,减少缺乏竞争力的过剩低效产能,扩大先进产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优化产能布局,提升产业集中度。

4. 积极推动文化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方面有助于提升相关产品服务的文化附加值,赋予其文化内核、文化形态,促进相关产业创新发展,重构产业经济的生态环境,为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也能丰富文化产业的资源元素,衍生文化新业态,拉长文化产业链,为打造更多个性化、分众化、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拓展新思路,为文化供给侧改革发展注入更加充沛的生机和活力。积极引进和生成一批信息软件、数字内容、现代传媒、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文化业态与科技、金融、工业制造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型的重大项目,推动文化融合产品服务在设计、制造、科普、教育、体育、建筑、旅游、商务等产业领域中的集成应用;推动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船政文化城、海峡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园等文化与旅游融合载体的建设,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特色文化演艺项目,丰富提升福州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引入新兴科技和其它资源要素,将传统工艺品的设计、生产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文化旅游等有机结合,推进互联网等新技术与工艺美术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各个县(市)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着力做好文化和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推出一批具有福州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创意产品。

[1] 王一鸣,陈昌盛,李承健.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6-03-29.

[2] 周振华,肖林,权衡,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调控创新:中国经济分析2015-201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21-38.

[3] 马建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与途径[N].人民日报,2016-06-24.

[4] 范周,刘京晶,张思琦.从供给侧改革看文化发展新思路[N].南京日报,2015-12-09.

[5] 毕夫.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核心[N].中国青年报,2016-10-10.

[6] 张鸿武.对创新的“供给侧”进行改革[N].光明日报,2017-07-18.

[7] 范周.关于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N].中国财经报,2016-06-02.

责任编辑:林淑周

2017-12-10

潘冬东(1975-),男,福建福州人,福州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中级经济师,主要从事文化产业、区域经济研究。

G124

A

1674-1072(2018)02-068-06

猜你喜欢
福州文化产业供给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