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伟
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发展
任晓伟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历史性的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承历史,与时俱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经济建设跨越发展,阔步前行;以全面依法治国为基础的民主法治建设焕发光芒,熠熠生辉;以文化自信为代表的文化建设百花齐放,繁荣兴盛;以人民美好生活为立足点的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稳定,生态美丽;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遵循的党的建设坚定有力,严而有序。这些历史性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历史性的发展,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引起我国社会一系列发展变化。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30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它们针对不同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出了极具创造性的回答,为新时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新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锐意进取,砥砺奋进,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系统总结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十九大报告提出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高度概括,是党和人民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报告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8个明确”和“14条坚持”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两者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框架。这个思想为新时代下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十八大以来,这个思想实际起着党的指导思想作用,十九大把这一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是十九大最重要的历史性贡献。这个思想,为新时代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必将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不断开创新局面。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96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关键在于始终能够用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的又一次开花结果,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历史性发展。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引领下,我们国家必将迎来新的腾飞、实现新的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注重吸取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积极推进改革。根据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党开始着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主辅论,到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得到加强。新世纪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1]明确市场在我国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此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及时分析了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明确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略不变。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立足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正确判断和准确把握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正确判断。这个主要矛盾实际上已经成为十八大以来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我们党及时抓住了这个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点,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特点的创新,有力促进了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首先反映在经济领域中,面对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紧紧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下大力气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市场作用不断得到强化,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推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价格改革、深化财税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等等,在经济领域各个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
为更好地应对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任务。十九大报告全面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六个方面的改革要求,为新时代条件下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全面的增长指明了方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梦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了严重的践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吸取过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大力加强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开启了社会主义国家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新篇章。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一系列法律先后被制定和颁布,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宪法》的指导下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治国的基本方略,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将法治国家建设全面推向21世纪。新世纪以来,我国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十七大明确提出把“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作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之一,这表明党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又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30多年的实践表明我国已经完全实现了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逐渐形成并渐趋完备,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和法律基础。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同时也反映在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领域。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民主法治领域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改革,以适应新时代条件下应对新矛盾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法治中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和讲话,早在201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全国政法机关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4]从此,“法治中国”建设就摆上我们国家的议事日程。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并将其确立为我国法制建设的新目标和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作为会议的主题并对此作出专门的决定,这在党的历次会议上尚属首次,这突出表明了十八大以来的党中央将法治建设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了战略部署,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征程。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党和政府始终把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放在党治国理政这个大局中去把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为适应新时代条件下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5]这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条件下进行法制建设的新要求,同时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提出加强宪法监督与实施,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深化司法体制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大全民普法力度等加强新时代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战略部署,必将有力地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将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就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毛主席曾经鲜明地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方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文化事业曾一度出现了繁荣发展的态势。但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文化事业遭到了摧残,一度中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吸取十年文革的经验教训,重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从物质和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再到将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在主张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同时,强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力地推动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同样要求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并在建党95周年的大会讲话中将其与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并列,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6]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境界。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多措并举实现文化事业的创造性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氛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抓好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引导全社会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净化网络空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新时代下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思想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做出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同时对未来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目标指向,并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并对文化领域的建设作出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五条战略性部署,为新时代条件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作出了具体的战略性指导,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历史性发展。
新时期以来,党在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方面逐步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具体发展实际的思想和战略。在社会建设领域,党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出并完善了科教兴国战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总布局,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深。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改革开放伊始,党就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目标模式。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十六大以来党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完善了科学发展观这个指导党和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并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生态文明领域建设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并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五位一体”总布局,表明党将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长期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为新时代条件下进行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开辟了道路。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也同样有所反映。十八大以来的党中央前所未有地重视社会和生态文明领域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就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这句话在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一次出现,充分表明我们党深切的人民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全新战略理念,为新时代条件下进行社会建设建构起新的目标体系和社会愿景。党中央在社会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形成了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公平正义的民生体系、城乡均衡发展和社会融合发展、法治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等社会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在新理念、新思想的指引下,社会建设实践稳步推进,“互联网+社会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等带动社会建设不断加快。十九大报告对于新时代条件下进行社会建设提出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总要求,并对社会建设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等七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并着重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真正体现了我们党着力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强烈愿望和根本诉求。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生态诉求,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基础,重申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重要判断。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理念是对新时代下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新的指导方针。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党和政府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总要求,且强调指出“我们要建成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重要的价值判断,并对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指明了方向。
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过十八大以来这五年的实践,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到达最美好的未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对十年“浩劫”,邓小平尖锐地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9]逐步开始加强党的建设。邓小平强调要加强组织建设,必须首先要加强党章建设,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范了党内基本的政治生活,同时党的十二大对党章进行了修改,彻底纠正了党的九大、十大党章的错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注重丰富和发展民主集中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党的纪律建设等,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党的建设全面推向21世纪。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的有效实施路径,坚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核心,推进党内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建立反腐倡廉体系,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在新阶段的执政能力和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及水平。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同样要求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切地关注到了党内存在的一些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上任之初就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着重强调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在这一条根本原则的指导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创新了管党治党的有效实施路径,实现了党风政风的明显好转。在此之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重要活动,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反腐败领域,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等,坚决反对腐败问题。2016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会议的主题,并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十八届六中全会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0]十九大报告前所未有的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中,第一条和最后一条都是关于党的建设的内容,足见其重要性。报告在最后一部分又专门提出了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总要求。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另一个重大的创新,就是第一次把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第一次将纪律建设列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把过去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五位一体,调整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11]这既是对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经验的总结,又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境界。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到“打铁必须自身硬”,对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十九大报告中,党的建设贯穿始终,足见党中央对于它的重视。在新时代,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只有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才能完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
此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景规划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做出了专门的部署,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详细规划和更加宏伟的目标,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筑了一幅宏伟蓝图。
综上所述,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历史性发展。十九大报告对于新时代下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除了上文几个方面之外,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都做出了详细的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深刻回答了事关党 和国家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思想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报告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担当使命、继续前进的政治宣言,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1.
[2]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13.
[3]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81.
[4] 顺应人民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 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108/c1024-20124536.html.
[5][7][10][1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8、40-41、17、62.
[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9]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责任编辑:兰丰丰
2018-01-01
任晓伟(1993-),男,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D61
A
1674-1072(2018)02-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