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明确”的理论继承与理论创新

2018-04-02 06:48张美君
福州党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现代化特色理论

张美君



“八个明确”的理论继承与理论创新

张美君

(天津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天津 300191)

“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它与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基本理论一脉相承,都是立足中国国情从理论上分析和解答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主要内容都包括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动力、发展方式、依靠力量、外部条件、政治保障等。同时,它也丰富和拓展了基本理论的内容,依据新的时代主题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和理论判断,成为新时代党的基本理论。

“八个明确”;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八个明确”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它主要回答了新的时代下中国在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包括我们将要建成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包括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基本理论,是新时代全党必须全面贯彻的基本理论。

一、党的基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党的十四大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正式提出党的基本理论这一概念,并全面阐述其丰富内涵。党的基本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党的基本理论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成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中国将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的实践、解决中国的问题、完成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基本理论的形成发端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14年的实践检验,证明是能够指引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我们党首次独立自主地探索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社会主义建设保障论等重大基本理论问题,为基本路线的坚定执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指引,同时也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结构体系。党的十四大以后,我们党坚持以基本理论为指导,根据实践的发展,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是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基本理论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随着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主要是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在理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内涵和发展方式问题,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的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1]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如何保证我国的发展是坚定不移地的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如何保证我国的发展是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全面的现代化方向发展。在实际发展中,我国出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扩大和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邓小平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地走了邪路了。”[2]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解决这些不协调、不和谐的问题而提出的理论回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的形势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显示出我们党要推进理论创新,解决新的时代问题,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于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八个明确”,即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总依据、总布局、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目标、军队建设目标、外交战略、党的建设新要求等一系列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二、“八个明确”是对党的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八个明确”是新时代继续探索党的基本理论主要问题的理论分析与解答。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仍然强调走自己的路,并且提出要坚定道路自信。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最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我们自己选择的为实践所证明的中国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3]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已经从提出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走向理论构建和实践坚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认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决定了我国仍然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改变,仍然要牢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而主要矛盾的转化,则意味着我国的发展必须更加注重研究分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虽然“八个明确”并没有具体阐述,但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确定和主要矛盾的分析,以及对基本路线的牢牢把握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没有改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作仍然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依然是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八个明确”中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凸显人民利益、彰显人民力量、满足人民需求。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坚定认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就明确提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4]中国过去四十年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新时代完成新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坚定不移地靠改革开放。在对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认识上,“八个明确”继承了这一认识,并丰富了这一认识的内涵。第一,认识到改革开放具有历史必然性;第二,认识到改革开放具有规律性;第三,认识到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是全面深化的改革开放;第四,确定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这样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更具科学性和方向性,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实现了有机结合。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仍然坚持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中国仍然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在理论创新上主要表现为:一是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多次提出希望中国能尽快发展起来,就可以为人类作出比较多的贡献。1985年3月在会见外宾的一次谈话中明确描述:“对人类作出贡献,我是从两方面来讲的:一是我们摆脱了贫困,表明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人口的国家做到了这件事,就可以给人类作更多贡献。这种贡献,包含对不发达的国家提供如何发展自己国家的经验,也可以对他们的发展提供比较多的帮助。二是中国每发展一步,就使国家的和平力量增加一分。中国是一个和平稳定的力量。”[5]事实表明,邓小平的这一论述正在成为现实。二是积极作为,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国为全球贡献智慧的价值追求。展示大国负责任形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政治、环境等各领域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治理体系的建构提供中国方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我们不仅是为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而且是通过更积极的作为,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也为人类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贡献中国智慧。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进行了具体规划。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是邓小平在1987年4月提出的,党的十三大把“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构想确定下来,党的十四大把它作为党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之一。最初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主要内容侧重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上作出规定,并且对于第三步只是简单提到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实际上,我国经济总量早已经达到世界第二,各方面发展也都超出了最初的预期,所以,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并且随着21世纪中叶的临近,我们党适时对第三步进行了具体化,明确了第三步发展的具体要求、奋斗目标,以利于指导实践,稳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因此,党的十九大将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这三十年的时间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从2020到2035年是第一阶段,主要奋斗目标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是第二个阶段,主要奋斗目标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至此,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有了完整的规划,有了具体明确的实现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发展战略,与最初的发展战略和党的十五大的发展战略相比,有这样几个创新:第一,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上提前了15年,原来预期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在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基本理论中提到的第三步的基本现代化,主要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党的十五大增加一条,即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基本实现现代化内涵更加丰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的现代化。第三,提高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达成目标。本世纪中叶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达到各方面都高标准的现代化社会,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们也是一个现代化强国,不仅在国民生产总值上达到中等收入发达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得以实现,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更加坚定和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提出党的建设新要求。关于党的领导问题,“八个明确”之一,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个创新主要表现为:第一,从社会主义本质的角度,确定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地位,深化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不可剥离的本质内容,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必要条件;第二,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坚持党的领导地位是《宪法》明确规定的,在党的领导下我国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党的领导也保障这个制度体系为我国人民带来公平正义。这也是从制度上确立党的领导的核心地位;第三,提出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用“最高”和“政治”两个词修饰领导力量,表明党的领导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党领导一切,主要是从政治上领导一切。党要在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上把关、谋局、定向,确保不发生重大失误和颠覆性错误。

在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上,深刻认识到人民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从理论上深刻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实践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同时,更加重视军队建设,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军队是国家和平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的安全保障,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保障力量。

三、“八个明确”的理论新拓展

有两个问题是“八个明确”提出而党的基本理论没有涵盖的,这是“八个明确”在理论上的新拓展。

第一个创新是,完善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层设计。党的十九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体布局的要义在“布局”,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身就是总体性事业,关键在于如何“布局”,如何“布局”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的全面程度,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各方面协调推进的总体性事业。明确总体布局表明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表明我国在有了明确的总任务和实现任务的阶段性目标之后,又有了在每一个阶段的谋划和布局,形成完成总任务的实际战略部署。总体布局也为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提供了理论保障。从理论上明确总体布局,联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依据、总任务、总体布局共同构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依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的十八以后逐渐形成的,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7]战略布局更主要的表现为行动纲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治国理政方略,为了更好地实现总任务,完善总布局,需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保障实践行动的正确方向性和科学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共同构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顶层设计。

第二个创新是,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单独列出,成为“八个明确”之一,意义深远且重大,表明我们党对治国理政的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一是深刻认识到依法治国是大国执政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有着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我们党要实现有序的治国必须秉持法律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二是深刻认识到法治是解决我国发展中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根本策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一些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的问题,党风政风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些问题和矛盾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三是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质是解决人治与法治的问题,用法律治理国家,用制定保障秩序。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凡是顺利解决这个问题的国家最终实现现代化,而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国家,则不能顺利迈入现代化。所以,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四是深刻认识到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只能靠法治,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8]我们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综上分析,“八个明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党的基本理论,是继党的十四大提出党的基本理论之后,我们党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行动指南和纲领,是新时代坚持基本路线、贯彻基本方略的根本遵循,表明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拓展。

[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2][5] 邓小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032、1035.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9.

[4] 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8-29.

[7]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48.

[8] 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求是,2015(1).

责任编辑:兰丰丰

2018-03-02

天津市社科基金项目(TJSKZD-201803)阶段性成果。

张美君(1978-),女,山东荷泽人,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D61

A

1674-1072(2018)02-009-04

猜你喜欢
现代化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边疆治理现代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