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国铭
解说词作为纪录片中十分重要的声音元素之一,与同期声相比更多地表达的是主创人员的主观认知。解说词是对日常生活语言给予艺术化的加工,通常用来叙事、议论、解释、抒情、介绍背景等。虽然从根本上看,解说词是说明性文字,不具备生动的形象性,但和纪录片的画面、剪辑、音乐、同期声相辅相成后,可以引发观众联想、思考,表达画面本身不具备的含义。钟大年认为纪录片创作本身就是一个主观命题,随着纪录片的发展,解说词的创作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不同风格的纪录片具有不同风格的解说词。
当然,纪录片不一定都有解说词,我们在创作反映漓江画派领军人物黄格胜的纪录片《我的山水中国》中曾经做过大胆的尝试,也取得不错的效果。但这是纪录片创作手法探讨的范畴,本文不涉及这一方面的内容,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创作在我国纪录片领域并不占主导,大多数的纪录片都是使用了解说词创作的。
在表达家国情怀、高尚人格、独特感受等抽象情感时,纪录片画面以及同期声采访并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来,因此解说词围绕纪录片主题展开的内容介绍就显得特别重要。它可以解释并且升华画面内容信息,辅助纪录片表达更为深层的文化内涵。
2017年,我们创作的长纪录片《人间三月天》,是对广西三月三节庆活动历史与现实的全景纪录。讲述民俗学家许晓明返回老家祭奠逝去多年的父亲这一章节,要表达的是三月三期间祭祀活动以及广西山歌的多样性,用了这样一段解说词:“在父亲的坟前,乡亲们唱起了自编的山歌,用歌声追忆老人生前的事迹。这是用音律保存的记忆,它联系起生者与死者,传递着先辈的功德和智慧。”这是画面纪录根本无法传达给观众的内容,解说词在这里起到解释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纪录片注重对生活的还原,讲究真实性,在此基础上,解说词可以选择多角度叙事,注重纪实性和叙事性的统一。
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镜头对准了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配合精美的画面,精准的剪辑和优美的解说词在播出后迅速引起广泛的热议。何苏六这样评价:“《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为大众媒体的文化传播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每一集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其解说词在辅助叙事,表达情感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形成了独特的“舌尖体”。第二季的《脚步》记录了一对渔民夫妻出海打鱼的一天生活,解说词是这样的:“三个月的休渔期过后,东海迎来开渔的第一天,这种小船被称为夫妻船,它是渔民的双脚,4小时行使60海里,夫妻俩撒下第一网。三门湾位于浙江东海,鱼类资源曾经极其丰富,临近阴历十五,大潮将至,妻子身体娇弱,开始晕船,但凡出海,除了打渔,其他做饭等杂物都由丈夫包办,这是两人20多年的默契。”配合二人劳碌的捕鱼画面,这里的解说词既摆出了十分具体、客观的数字,使人非常容易信服渔民生活的忙碌,并和之后寥寥的收获形成了对比。此外,除了陈述客观事实,解说词也描述了这对渔民夫妻20年来在海上成为彼此依靠的深厚感情,将纪实性和叙事性巧妙融合,兼具叙事和视听艺术感。
由于纪录片受时空的限制,在段落间的转换时解说词可以起到辅助衔接的作用。解说词需从看似没有联系的画面中发现蕴含的过渡元素,使画面组接、意义表达井然有序。
2015年,广西电视台、俄罗斯欧亚广播电视协会联合制作纪录片《寻找巴布什金中校》,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在节目开篇一组桂林西山公园巴布什金墓地的画面中,使用了这样一段解说:“七十年过去了,中国人始终在守护这个墓碑,但是人们并没有见过‘巴布什金’的家人。他到底是陆军中校还是一名空军飞行员?今天,已经成了一个谜。”解说词勾连了历史,设置了悬念,同时还表达了中苏(俄)两国人民因为共同抗战而建立起来的情谊。这简短精炼的解说词传达了大量的信息,为寻找巴布什金中校的历史意义做了铺陈,为节目的开篇埋下伏笔。
纪录片在叙事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一个讲述故事的过程,能否将故事讲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关键在于对叙事时空张弛有度的把握。张同道总结近些年政府倡导旅游驱动与文化名片催生了大量历史文化纪录片,而解说词的合理使用可以辅助画面构成不同的叙事时空,以配合纪录片的风格。
首先,解说词可以通过历史文献资料营造历史时空。很多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中讲述的都是过去的历史,创作人员只能运用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遗址遗迹、解说词等来弥补无法穿越历史的状态,用这种方法展现当时的环境,使观众更加容易和形象地了解历史信息。
其次,解说词可以通过口述历史营造真实时空。口述者的采访形式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真实,纪录片《见证南京大屠杀》就借助口述历史的方式,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日本军队所犯的罪行。
最后,解说词可以通过情景再现营造情感时空。对真实事件的情景再现可以把观众拉到特定的时空,配合解说词的使用,可以更容易带动观众情绪,实现共鸣。
纪录片解说词不仅是“为读而写”,更重要的是“为听而写”。“为听而写”就要求解说词让观众听起来清晰易懂,听起来顺耳,同一般的文字报道相异,纪录片解说词不能重复播报。不难发现,转瞬即逝是纪录片解说词之特征。因此,想要突出语言的听觉效果和文字的艺术魅力,就要在提高语言感染力方面下功夫。首先,解说词的句式要短,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词汇,注重语言的通俗化。如果在电视纪录片解说词中,被迫用一些陌生的概念或者是专业术语,要善用比喻的手法,用常见易懂的例子来对这些概念进行生活化的解释。其次,解说词可以巧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随着纪录片的发展,解说词可以不像过去一样高高在上,庄重严肃,可以时而插入一些幽默的语言让观众更容易接收其内容信息。最后,解说词要善于使用修辞。修辞可以使得解说词活泼、生动,并且可以帮助画面表达情感,与观众形成情感共鸣。
2015年,我们制作的纪录片《终身大事》,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扶持制作的中国梦主题纪录片。片子结束部分,小杜回家创业,结婚生子,“城市虽然在影响山村,但不是每个人都乐于离开家园,无休止地去适应外界,改变自己,因为,不管是城里人还是山里人,幸福无非就是男婚女嫁,背个娃娃,有个家。”简短的句式,通俗化的语言表达,把社会深刻变革时代农村青年小杜“小确幸”的人生选择展示得生动而确切,可触可感,让观众很好地领会节目的主题思想。
在探析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理念时,需要注重解说词的重要作用,恰当地运用解说词。解说词创作时还需要和纪录片的画面、音乐、剪辑有机融合,并且结合纪录片的发展趋势、主题风格、观众心理等,创作出富有表现力的作品。
1.朱冰.纪录是一种态度——访钟大年教授[J].现代传播,2006(02).
2.张同道.2016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J].现代传播,2017(04).
3.石丹.浅谈电视纪录片解说词与画面的契合[J].新闻传播,2013(01).
4.佟延秋.纪录片解说词创作理念探析——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5.张清雅.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特点[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