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杨树的主要病害及防治

2018-04-02 04:31孔婷婷张静文刘爱华
防护林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分生孢子杨树病斑

孔婷婷,张静文,刘爱华

(新疆林科院森林生态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杨树(PopulusL.)是杨柳科(Salicaceae)杨属(Populus)植物的统称。世界上天然杨树约100多种,是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树种。中国有杨树50余种,是世界上杨树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1,2]。杨树不仅具有生长快、轮伐期短、易栽植、用途广泛等优点,还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等功能,是新疆主要的造林树种,广泛用于城乡绿化、防护林体系建设中[3]。但是,由于该树种易感病[4],加上集中连片种植、经营管理不善、防治不及时等问题,新疆地区的杨树病害有日趋加重的趋势,引起树势衰弱、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和观赏价值、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 叶部病害

1.1 杨树锈病

1.1.1 分布与危害 杨树锈病分布于额尔齐斯河杨树天然林和平原人工林,主要为害新疆杨、银白杨,以银白杨受害严重,重病区胡杨和黑杨也受害[5,6]。小苗、幼树和大树都能发病,嫩枝和芽受害严重,5—6月为发病盛期。

1.1.2 症状 叶片背面初生淡绿色小斑点,很快出现橘黄色小疱,破后散出黄粉,为夏孢子堆。秋天在叶片正面出现多角形红色锈斑,有时锈斑连接成片。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向上部蔓延。

1.1.3 病原菌 银白杨锈病病原属于真菌担子菌亚门、栅锈菌科的杨栅锈菌(MelampsorarostrupiiWagner)。夏孢子卵圆形或近圆形,橘黄色,孢壁密生细疣,排列整齐,16~27×13~18 μm。冬孢子堆半球形,0.3~0.8 μm,叶背面生,冬孢子棱柱状,淡褐色,40~67×8~11 μm。胡杨锈病病原属于真菌担子菌亚门、栅锈菌科的粉被杉锈菌(MelampsorapruinosaeTranz)。

病菌以菌丝和冬孢子在芽内或枝条上的病斑中越冬,待第二年病芽展叶时,散出夏孢子,成为当年的初侵来源;郁闭度大,通风不良,湿度大,连作重茬等条件利于发病[5,6]。

1.1.4 防治措施 (1)加强检疫,防止病害传入;(2)选择开阔地育苗,及时换床移植,合理密植,改善通风;(3)早春摘除病芽,结合抹芽、修枝、打叉,清除田间侵染源;(4)植株喷药保护;(5)把握施药时期,正确使用药剂防治。

1.2 杨树褐斑病

1.2.1 分布与为害 杨树褐斑病分布于天山和阿尔泰山的天然林和平原人工林,以天山西部和伊犁、额尔齐斯河河谷以及伊犁地区的人工林为害严重。为害密叶杨和新疆杨的叶片、嫩枝、蒴果,6—7月为为害盛期。

1.2.2 症状 病害一般在叶片幼嫩的部位出现,然后由上至下逐步蔓延。在叶正面形成一圆形的褐色病斑,斑点会逐渐扩大。褐色斑点的中央出现乳白色的凸起小点,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堆。严重时,病斑可相互叠合成不规则状的大斑,整个叶片都会被侵染,造成叶片提前脱落。

1.2.3 病原菌 杨树褐斑病病原属于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科的杨生盘二孢(Marssoninabrunnea),分生孢子盘0.3~1.4 mm,分生孢子无色,卵圆形、双细胞,12~17×5~7 μm,分隔在孢子下部1/3处,不缢缩,分生孢子梗4~6×2~3 μm。病菌以菌丝体在落叶中或枝梢病斑中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是初侵染源。

1.2.4 防治措施 (1)冬季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初侵来源;(2)适时修剪,在发病前去除底叶,发病后摘除病叶;(3)发病前喷洒波尔多液或代森锌进行保护。

1.3 杨树斑枯病

1.3.1 分布与为害 杨树斑枯病分布于南北疆平原绿洲和荒漠林内,天然林、苗圃、行道树均不同程度发病,病叶提前脱落。可为害胡杨、灰杨、密叶杨、青杨、二白杨,以荒漠胡杨林受害严重,7—9月为盛发期。

1.3.2 症状 病叶上先形成淡黄色的小斑点,后病斑扩大呈多角形,有宽而明显的褐色边缘,中央灰白色,病斑中央散生的小黑点为分生孢子器。病斑可互相连接成片,使叶变黄,干枯早落。

1.3.3 病原菌 杨树斑枯病病原属于真菌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科的杨壳针孢(SeptoriapopuliDesm)。分生孢子器直径205~226 μm,壳壁薄,分生孢子无色、柱状、直或略弯,一个隔模,23~45×3~4 μm。

杨树斑枯病的另一种病原是杨生壳针孢(SeptoriapopulicolaPeck.)分生孢子器球形,195~244×146~220μm,分生孢子线形,明显弯曲,大多2~3个隔模。43.7~62×2.3~2.53μm。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内越冬,第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来源。分生孢子可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从芽或新叶侵入,并可进行再侵染。高湿利于发病,栽培过密利于病害扩展。

1.3.4 防治措施 (1)加强检疫,防止病害传入;(2)合理密植,改善通风,科学修剪;(3)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杨树高抗病能力,冬季清除病残体,减少初侵来源;(4)发病前进行喷药保护,发病后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1.4 杨树黑星病

1.4.1 分布与为害 杨树黑星病分布于天山、阿尔泰山中山带和前山带的河谷天然林内,寄主有密叶杨、苦杨、青杨、杂交杨、钻天杨等青杨派和黑杨派树种,为害叶片及嫩梢,7—8月为发病盛期。幼苗和幼树受害严重,平原地区仅见于密集的苗圃和幼林。

1.4.2 症状 叶片受害后病斑呈圆形,中央凸起,密布烟煤色霉层,边缘有的有一圈淡黄色的晕。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愈合呈不规则大斑,叶两面均生黑色或灰色霉层,病斑常枯死。

1.4.3 病原菌 杨树黑星病病原菌的无性世代属于真菌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科的放射黑星孢(Fusicladiumradiosum)。分生孢子梗橄榄色,丛生,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双胞、部分为单胞,10~18×6~7μm。有性阶段属于子囊菌亚门、黑星菌科的杨黑星菌(VenuriapopulinaFabr.)。

病原菌的越冬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及菌丝在病落叶或病枝梢上越冬,第二年春杨树展叶时,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为害;二是以有性阶段在落叶上越冬,并发育成熟,来年6月产生子囊孢子,开始侵染新萌发叶片。低温潮湿,通风不良,连作重茬等条件利于发病[7]。

1.4.4 防治措施 (1)加强检验,防治病苗传入;(2)秋末冬初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初侵来源;(3)合理密植,注意通风,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4)育苗时进行种子消毒,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1.5 杨树白粉病

1.5.1 分布与为害 该病分布于天山、阿尔泰山河谷天然林和平原人工林,发病不严重,寄主有:密叶杨、北京杨、苦杨、黑杨、额尔齐斯杨、欧洲山杨等。

1.5.2 症状 由杨球针壳引起的白粉病,叶正面没有明显的病斑,菌丝消失,背面散生小黑点;由柳钓丝壳引起的白粉病斑生于叶两面,病斑逐渐扩大,白霉越长越多,成白粉状,白粉中出现淡黄色到黑褐色的小球,为闭囊壳。

1.5.3 病原菌 杨树白粉病的病原菌有两种:一种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科的杨球针壳(PhyllactiniapopuliYu),闭囊壳直径207~244 μm,附属丝10~15根,针状,基部彭大成球状,子囊多数、70×42 μm,子囊孢子两个,33~38×20~22 μm;另一种是柳钩丝壳(Uncinulaadunca),闭囊壳直径101~175 μm,附属丝很多,密集重叠,末端弯曲成钩状,子囊多个,卵圆或长椭圆形,47~58×29~40 μm,孢子长椭圆形,12~27×8~12 μm。病菌大多以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来源,来年春天子囊孢子靠气流传播进行侵染,一年中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1.5.4 防治措施 (1)秋末冬初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初侵染来源;(2)合理施肥、灌溉,防止贪青徒长;(3)选育抗病品种,合理密植;(4)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2 枝干病害

2.1 杨树腐烂病

2.1.1 分布与为害 杨树腐烂病分布于全疆各地,为害多种杨树和柳树,以人工林受害严重,为害主干和枝条,5—6月为发病盛期,是新疆杨树的主要病害之一。

2.1.2 症状 杨树腐烂病主要有2 种类型,即枯梢型和干腐型。枯梢型: 大多发生在1~2年生幼树主干或大树枝条上,发病初期病部为暗灰色,病斑逐渐枯黄,并密生小黑点,待病斑环及树枝一周,引起病斑以上枝条干枯,出现枯梢症状。干腐型:通常发生在主干和大枝光皮部位,光皮部分受害初期,病斑褐色或灰褐色、呈水浸状,稍隆起,病健交界处明显,病组织很快腐烂变软,酒糟味,病组织很快失水下陷,表皮上长出许多突起的小点,遇阴雨天或浇水后,从小黑点上溢出混有分生孢子的稠状物,病斑下的木质部变黑,可深达0.1~0.5 mm;粗皮部分受害,病斑不明显,外部往往可见孢子角。

2.1.3 病原菌 病原属于真菌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科的金黄壳囊孢(Cytosporanivea)、子座1.5~2 mm,深埋,无盘,多室,强烈弯曲,无定形,有时融合为单室。分生孢子梗线形,或呈叉状分枝。分生孢子单胞无色,腊肠形3~5×1.2~1.4 μm。有性阶段属于子囊菌亚门、间座壳科的污黑腐皮壳(ValsasordaNits)。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中越冬,属于弱寄生菌,第二年春季新生的分生孢子角,可经昆虫或风雨传播,由伤口入侵,一年中可发生多次再浸染。低温、干旱、盐碱、虫害、畜害、土壤瘠薄等不利因素,造成树木生长衰弱,利于病害的发生重。

2.1.4 防治措施 适地适树,选择抗逆性强的品种;提高栽培管理水平,不随意修剪,减少生理性伤害;及时挖除病斑,并进行药剂防治;初冬、早春对树干下部涂白,做好防虫、防冻等预防工作。

2.2 杨树枝瘤病

2.2.1 分布与为害 杨树枝瘤病分布于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的天然林内,为害苦杨、欧洲山杨和银灰杨。以苦杨发病最重,为害树干和枝条的光皮部位。

2.2.2 症状 病菌为害皮层,造成皮层肿大,木质部稍微肿起或不肿起。新稍受害后,在分枝处形成一个球形的木瘤,有时在瘤上串生了无数个小瘤,形成串生念珠状的木瘤,肿瘤质地坚硬。患病枝条扭曲,生长衰弱,甚至枯死。

2.2.3 病原菌 杨树枝瘤病病原属于真菌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科的杨大茎点菌(MacrophomatumeifaciensShear),分生孢子器扁球形,直径288~360 μm,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长椭圆形,两侧多不对称,19~23×8~10 μm,梗无色,细而长。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寄主皮层中越冬。第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昆虫传播,从寄主皮层裂缝、皮孔、芽痕等自然孔口和伤口入侵。

2.2.4 防治措施 (1)引种时,严格检疫,禁止从病区引进苗木;(2)压缩病区,消灭病源;(3)及时修剪病枝,集中烧毁,避免病害蔓延。

2.3 杨树溃疡病

2.3.1 分布与为害 杨树溃疡病分布于全疆各地,为害多种杨树,主要为害树干和枝条,一年中有两次发病高峰[8]。幼树和大树均可受害,幼树发生较重,严重时可造成树木枯死。

2.3.2 症状 发病初期树干皮孔边缘出现隆起的水泡,近圆形,水泡变大破裂后,流出带臭味的褐色液体,含有大量的病原菌。病部最后干缩下陷成溃疡斑,病斑处皮层变褐腐烂,当病斑扩展至完全环绕树干后,导致杨树死亡。

2.3.3 病原菌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座囊菌科的小穴壳菌(DothiorellagregariaSacc),分生孢子器球形,单生或集生,97~233.0× 7~184.3 μm,分生孢子梗短,不分枝,分生孢子单胞,无色,19.4~29.1×5.0~7.0μm。有性阶段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dothidea)。病原菌以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在老病疤内越冬,次年春季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老病斑可继续发病。杨树溃疡病具有潜伏浸染的特点,病菌侵入树皮后,如果树木生长旺盛,抗病性强,病菌便停止扩展,处于潜伏状态。当树势衰弱时,抗病性弱,处于潜伏状态的病原菌就会继续侵染危害[9]。

2.3.4 防治措施 (1)加强检疫,防治病苗传入;(2)适地适树,选择抗病能力强的树种;(3)加强栽培及水肥管理,增强树种抗病能力;(4)发病前喷洒波尔多液等进行植株保护,预防发病;(5)及时清除、销毁病株,减少侵染来源。

猜你喜欢
分生孢子杨树病斑
油松枯梢病菌孢子萌发率测定方法探索
跟踪导练(五)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9种药剂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试验研究
杨树山漫画作品欣赏
香梨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获取方法及萌发条件的研究
大豆自然侵染条件下Phomopsis longicolla的β分生孢子产生
2种杨树烂皮病害早春症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