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冯舒玲
盛夏8月,记者走进地处银川艾伊河畔的宁夏阅海养老服务中心,对该院“健康养老、快乐养老、文化养老”服务特色进行采访,感受西北地区养老服务业的崛起和发展。
这是一所公建民营的养老服务机构,入住老人760位,失能失智占一半以上,平均年龄80.96岁,最高的101岁。在重症照护区关爱楼,有带着鼻饲胃管、输尿管、气管插管、直肠造瘘的老人共有25位,子女希望在这里能享受到专业的特殊护理,减轻老人的痛苦。近年来,重症照护区关爱楼还增设了临终关怀服务。
这是目前宁夏最大的一家养老服务机构,已建成门类齐全、管理规范的医养服务体系。每一个照护区都有医务室、康复理疗室,其中医务室有医生、护士和药剂师,关爱楼护理区还有中心药房、康复理疗室、中医按摩室。
该中心护理团队有专业资格证的达85%以上,正在向95%努力,已建立了专业查房、巡查、会诊、随诊一系列医护服务制度,并实行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制。还与宁夏人民医院联合,开通了突发疾病及时救治的绿色通道,同时利用宁夏人民医院的资源,在中心开设服务老人的方便门诊,并经常性地为老人举办健康讲座,普及相关的医学知识。
餐饮服务是中心最为重视的服务体系建设之—,餐饮部经理杨升和厨师长都有老年营养师资格证。杨升这位30多岁的年轻人,对养老服务有着炽忱的热爱和钻研,他说,他过去是做社会餐饮的,当了十几年厨师长,也考取了营养师资格证,来这里才意识到,光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老人在疾病治疗中,饮食配合很重要,低盐、低脂、低糖是最基本的要求,在饮食结构中的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植物蛋白、动物蛋白均衡搭配,绿叶蔬菜摄入量,都是有科学讲究的。每天的食谱既要在变换中品种多样,又要确保营养丰富均衡。有时还配合医生的治疗,做养血补气、调理肠胃的滋补汤,或照顾咀嚼能力差的老人,将牛肉打成肉末制成肉丸子,或注意软、烂、酥,有时为了给老人补充鱼肉蛋白,就专门采购没有刺或只有主骨的鱼给老人制成鱼丸或清蒸。至于糖尿病餐和特殊需要的流质餐那更是常项。
在阅海养老服务大厅,记者见到一位刚从外面回来的老先生,他叫荻建华,今年80多岁了,中心开业的第一天他就和夫人搬到这里来住,住这里的理由竟是有回民食堂不用自己做饭。
这位50年代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来宁夏的老“支青”,至今和夫人还在外面工作,他在某大型企业当技术顾问,每天上午9点该单位来车接他去上班,午饭后再送回来,他夫人也在外面只上半天班。他们住在公寓楼,夫妻俩很享受酒店式管理,卫生有人打扫,食堂吃完饭回来,剩下的时间全是自己的,可以尽情享受自己的兴趣爱好,看书、练书法、下棋等等。他们入住养老院4年多了,也算信息时代网络运用的时尚达人,每年携夫人独自外出旅行几次,都是在网上订好往返的机票或火车票及入住酒店的自由行,前段时间他们刚从东北三省回来。
78岁的单秀华老人那天正在自己“家”里边看电视,边伺弄窗台上的十几盆花,那些花开得非常茂盛,像她火热的心情和蒸蒸日上的生活。她是这里“老管会”的副主任,发挥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纽带作用。园区内无障碍及适老设施不够完善,新入住的某某和某某因为作息时间及生活习惯不同而闹了矛盾,某某和子女之间有些纠纷等,都通过她这个“老管会”副主任得以解决。每当社工和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棘手问题时,也通过有经验的她出谋划策得到圆满解决。
单大妈也是一位老“支青”,1959年从美丽的西子湖畔来宁夏,从银川新百商场到银川饭店,是她退休前和退休后经历的两个重要的人生驿站。2015年她先后经历了老伴去世和女儿意外遇难,这接二连三的打击,使70多岁的她,差点精神失常了。当时女婿看到宁夏阅海养老服务中心一则宣传广告,便征求她的意见报了名,她没想到她后来爱上这里,把家当全搬过来了,准备在这里终老。
她说她刚开始也像那些失去老伴又换了环境的老人,整日以泪洗面,是这里的社工和心理咨询师想方设法调节她的心情,使她一步步走出了阴影。如今她以一个感同身受的过来人参与社工和心理咨询师的服务工作,帮助那些老伴离世的老人度过精神崩溃期,走出心灵的阴霾。
“这里老人多,各种活动多,老人每天都生活得很开心,有的老人,子女周末来接,还不想回去。去年春节前,有位80多岁的奶奶,儿女们要接她回去吃团圆饭,老人家死活不愿回去,子女好说歹说才说服了。”讲这些时,她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感。
为了让老人有归属感和获得感,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了党支部、工会、老人管理委员会,还成立了满足老人不同爱好的14个兴趣小组,有诗文组、书画组、唱歌组、舞蹈组、演讲组、读书组、体育组等等,其中最活跃最有成就的是诗文组。记者采访了诗文组组长李再玲。
这位86岁的老人非常幽默,午后,正在打牌的她,起身去找助听器:“我是‘聋’的传人”,语调极赋表现力。她原来是宁夏话剧团演员,退休后在宁夏大学和北方民族大学艺术系任客座教授,教表演和朗诵课,几年前还曾参加根据张贤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灵与肉》的演出,在里面饰演了有六场戏的一个角色。她也是一个喜欢文学的“老文青”,最近刚把《基督山伯爵》和《简爱》又重读了一遍,还时常给中心的《琵琶湖》小报写稿,书写金色晚年,感恩社会关爱。她来这里养老已两年多了,因为擅长朗诵、表演,创办了诗文组、演出组等兴趣小组,也自然成了授课老师。每年“七一”、九九重阳节、中秋节、春节等,诗文组都有精彩节目。去年“七一”,她指导20多人参演的毛泽东诗词朗诵会,获得一致赞誉。
诗文小组因她而有名,诗文组节目也因有她指导,大放异彩,屡屡获奖。去年银川电视台组织大型节目《黄河诗会》,听说了宁夏阅海服务中心诗文组的节目很出彩,专程来选拔,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选中。获奖后,银川电视台相关栏目还专门为他们制作了一期节目叫《夕阳下的诗与远方》。今年李再玲老人又带着诗文组的3位“猛将”参加银川电视台的《我是朗读者》比赛,主题为《我们引吭高歌》。在96位参赛个人和小组的选拔赛中取前20名进入复赛,她们进入前4名。信心满满的她们在8月11日总决赛中,又以第一名好成绩获得风采组冠军,捧回奖杯。
目前,养老中心自编自演已蔚然成风。关爱楼护士长写了一部以护工和休养员之间的矛盾为戏剧冲突的小品《重阳节前》,请教“大拿”李再玲老师修改并指导排练,演出后深受好评。此剧本参加自治区戏剧小品征文比赛,还获得了优秀奖,奖励2000元。党支部书记吴文玉也参与了另一位退休老教师撰写的小品《难题》的改编,并扮演剧中的儿子。这些节目都来自生活,寓教于乐,丰富充实了老人们的养老生活,使文化养老的内涵不断拓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