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贸易经济学创新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2018-04-02 01:17柳思维
商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流通经济学贸易

柳思维

(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发展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2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新阶段必须有新发展、新作为、新气象。在经济学学科不断繁荣、各种新兴经济分支学科都纷纷涌现的时候,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贸易经济学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突出任务,尤其是财经商科类院校的学术同仁应为此不懈地探索。为此本文对此提出一些肤浅看法,以期向学界同仁求教与交流。

一、新时代《贸易经济学》创新与发展的机遇与动因

贸易经济学与农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等一样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应用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中国作为市场经济大国、贸易大国,贸易经济学的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特别是面对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及欧洲债务危机的连续冲击,党中央国务院把化危为机的基础放在国内市场启动上,于是活流通、促消费、惠民生、扩内需便成为一种战略选择,高层对流通业的重视与关注也前所未有,在2013年的国务院39号文件中第一次将流通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与先导产业”,同时国务院与中央有关部门自2014年以来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流通产业升级、发展农村电商以及促进和扩大各种消费热点的政策文件。学术界对国内流通、贸易、商业的研究也较为热闹起来。特别是近几年对电商、零售创新、互联网+流通的研究更是趋之若鹜,无论是财经院校、理工科大学、农林大学,还是综合大学,研究零售创新和互联网流通的文献急剧增加。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拥有自己特定研究对象和学科特色的《贸易经济学》是具有巨大生命力的,其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动因更为扎实。这是因为: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成果为中国特色贸易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经济学领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推进到一个新发展阶段。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涉及一系列内容,形成了一个新的经济理论体系。特别是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修改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历史性文件第一次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论断。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讲话中深刻地论述了这一新论断的依据,他指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习近平同志这一段话十分经典,逻辑严谨,层层递进,表达了四层意思,明确了市场是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肯定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阐明了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指出了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规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以经济改革引领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生态体制、党的领导体制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的决定作用将会得到更充分发挥。国民经济的市场化,使越来越多的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及各种生产要素都卷入了市场,卷入了贸易领域,贸易活动规模急剧扩大,贸易规模随着生产增长而不断扩张的趋势、贸易结构随着网络化专业化分工不断复杂与深化的趋势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因此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就为我们创新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贸易经济学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导与思想支撑,怎样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融入贸易经济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中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

(2)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化是中国特色贸易经济学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机遇与挑战。目前世界范围内新的一轮科技革命的正在深化,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正促进贸易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有的是颠覆性的改变;新的贸易业态不断拓展,从有形贸易到无形贸易,从陆地贸易到海洋贸易,从要素贸易到碳排放权贸易,从互联网上的贸易到互联网下的贸易,贸易领域在不断延伸与拓展。贸易规模的扩大,贸易领域拓展以及贸易关系的新变化,贸易手段的新出现,许多贸易规律都亟待我们去探究和认识,也不断给贸易经济学的建设带来新的问题与新的机遇,大量生动而丰富的贸易实践活动为贸易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新一轮技术革命实践正在检验和修正传统经济学的某些规则与结论。移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新技术正在对原有的经济学原理带来了挑战,如对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全球市场一体化,网上市场与网下市场一体化,人们获得市场信号并依据市场信息而采取的经济行为选择方式都有别于传统方式。如网购中的羊群效应,就有可能使随大流购买和消费成为主流选择;对资源稀缺假设的挑战:在网络经济与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是最大资源,信息资源几乎是无限的,信息资源开发运用好,可突破有形资源的制约;对完全竞争市场假设的挑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中,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连接,智能与智慧商业模式的出现,许多零售市场网络平台就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对传统分工理论的挑战:互联网+促使产业链不断延伸、扩张,既推动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又将商品、服务环节、场景体验与消费者联结起来,再通过网络反馈到产业链各个环节,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可以与分散化个性化按订单生产相结合,产品由同质向异质转变,用户全程参与其中。还有对规模边际效益递减原理的挑战等。同时互联网经济还催生了一批新的经济概念如平台经济、粉丝经济、共享经济、独角兽企业等。

同时,在全球化深入和互联网普及的时代,第四次工、商业革命正在发酵和深入,传统实体商业的发展方式亟需变革和升级,实体商业如果排斥互联网,排斥信息化就会衰落和被淘汰。因此贸易经济学创新中必须研究第四次工、商业革命对传统贸易和流通模式的影响,如 “互联网+流通”正在改变商业的空间集聚方式、“互联网+流通”导致“四流”(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及其相互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流通”改变了流通的地区格局、“互联网+流通”改变了流通主体的生长路径、“互联网+流通”催生了新的城市商业中心模式、“互联网+流通” 影响流通主体竞争格局、“互联网+流通” 影响流通渠道的变革、“互联网+流通”影响交换关系的新变化。

(3)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及正向贸易强国崛起是中国特色贸易经济学创新与发展的现实基础。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已稳定成为世界第二贸易大国,2017年GDP总量84万多亿元,折合成美元的中国人均GDP已超过9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中国正稳稳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并正迈向高收入国家。此外,中国的工业制造额、外贸出口额、外汇储备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均居世界首位,人民币加入SDR,囯际化进程在加快。怎样实现中国贸易从数量增长主导转换为质量增长主导,并构建内需主导型的消费、投资、出口需求协调的大国经济增长动力模式,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中国贸易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在全球化不断深化和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改革的全面深化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作用的充分发挥,拓展了贸易规模与贸易领域。如何在贸易经济学科建设中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又要用国际上通用的语言、方法、工具来研究中国贸易经济问题,真正创立和发展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贸易经济学,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4)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及消费升级为中国特色贸易经济学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运动是社会经济发展前进的主要动力,也是推进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一再强调消费是生产与交换的目的与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发挥消费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并采取了一系列启动与激活和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近年来,消费新动能的作用明显,正成为我国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2017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高出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20个百分点以上。2018年以来,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一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当然消费贡献率幅度上升这么快,肯定有许多原因,与消费市场的季节性有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首次低于30%,表明消费结构明显优化,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旅游、信息、健康、文化等服务性消费比重明显上升。此外,更呈现消费主体多元化、个性化、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服务消费需求持续旺盛、网上零售持续快速增长、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等新趋势。消费升级与新一轮消费革命也从多个层面和方位给贸易和流通领域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变化,如以消费为导向的流通供给结构的改革与优化,以适应消费端需求变化的贸易经营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消费者消费行为变化催生零售贸易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变革,等等。总之,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制约下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对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为贸易经济创新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如何搞活流通更好促进消费供给端与消费需求端同时创新,为实现全面小康服务,更要求我们深入研究社会贸易活动。

(5)经济全球化新阶段面临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挑战是中国特色贸易经济学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契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当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定的时候,世界经济全球化新阶段却面临单边主义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当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构想成效明显、中国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国首当其冲面临美国政府挑起的贸易摩擦。美国特朗普政府挥舞单边主义的贸易保护大棒,一而再再而三对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美国政府借贸易逆差向中国发难,既是美国优先的贸易保护主义在作祟,又有抑制中国和平崛起的深刻的国际背景和战略考量。尽管中国不惧怕打贸易战,中国也有实力、有韧劲、有办法应对美国挑起的贸易战。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正从出口导向转为内需驱动,出口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减小,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同时中国经济体量巨大,人口规模巨大,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正在崛起,城乡国内需求大有潜力可挖,如2018年“双十一”购物节,阿里巴巴天猫电商平台一天购物额就突破2000亿元,达到2158亿元,创历史新高。但美国打贸易战毕竟会延缓中美两个大国之间正常的经贸合作,会增加贸易合作的成本,甚至中断已形成的正常的贸易流通渠道。因此,既要充分考虑美国贸易战近期对我国经贸发展的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也要考虑美国对其他国家贸易战对我国的间接效应。总之对美国政府挑起的贸易摩擦和贸易战我们要提高警惕,既保持战略定力,敢于应战;又要坚持底线思维,理性应对,讲究战略战术,以柔克刚,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此外,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经济速度变化、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动能转化,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方兴未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如何借美国挑起贸易战的契机倒逼和加快我国贸易体制机制创新和自主科技创新,更好地搞活流通,更好促进消费供给端与消费需求端同时创新,为实现全面小康服务,更要求我们深入研究社会贸易活动。

(6)商贸流通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与先导产业的客观现实是中国特色贸易经济学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前提。温家宝总理主政国务院工作期间在理论与政策上重大贡献之一,是他主持制定了国务院重视流通业的2013号39号文件,第一次将流通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将前任总理朱镕基同志关于“不重视流通就建不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讲话精神转化为一种新的顶层设计与中央政府的战略政策定位。无庸讳言,流通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全方位、多功能的,仅以批发、零售、餐饮业为例,它为生产部门实现了大量产品价值,为每个消费者持续地实现了消费需求,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税收,为社会吸纳了大批劳动者就业。社会经济,无商不活;城市经济,无市则衰,无商则哀!特别是当中国经济面临外部国际经济发展不稳定的冲击,流通业在稳定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刺激经济发展的作用就愈突出;特别是当中国城镇化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日益增多的城市市民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流通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贸易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更是时不我待。

(7)一代代学界仁人的追求、探索与坚持为中国特色贸易经济学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学术积淀。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又一批流通界学者有志于流通、贸易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成果颇丰,为中国贸易经济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学术积淀与学术养分。这就需要我们认真传承与吸收前辈的学术成果,并在消化基础上创新。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交换经济,发展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必须重视交换与流通的职能,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除了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等呼吁要重视价值规律和商品流通外,流通界就十分重视流通产业的战略定位,林文益、高涤陈、万典武、陈大鹄、贾履让、孟振虎、刘福圆、周明星、周肇先、孙全、黄国雄、郭冬乐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视角论述过交换、流通、商业的功能与作用,对否定与轻视流通的思想与观点进行过系统的批判。1980年的秦皇岛全国商品流通理论研讨会、1982年的北京全国商品流通渠道理论研讨会、1986年的黄山全国中青年流通理论研讨会、1987年的山西全国中青年流通理论研讨会、1989年的张家界全国中青年流通理论研讨会,是20世纪80年代流通界学者对交换、流通、市场、商业理论的不懈探索,大大推进了流通理论创新。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流通界一大批学者更是为新时期流通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地位鼓与呼,一大批流通课题列为国家社科、国家自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一大批研究专著与教材相继问世。更为可喜的是一大批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正成为学科建设的骨干和领军人物。这些更为贸易经济学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学术基础与学术潜力。

二、中国特色贸易经济学研究对象及相关问题的辨析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 我认为同其他应用经济学科一样,中国特色贸易经济学是有自己特定研究学科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并可以与相关的经济学严格区分开来。

(一)贸易经济学是一门有特定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

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学术界同仁中有的诟病中国流通学科定位模糊,将流通经济学、商品流通学、商业经济学、贸易经济学等混为一谈。目前各个财经商科院校有贸易经济本科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开设的商业经济与贸易经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确实是名称各异,有的是《贸易经济学》,有的为《商业经济学》,或为《流通经济学》、《流通概论》,有的则为《流通产业经济学》等。其中商业经济学主要的代表性教材是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教授主编的《商业经济学教程》和首都经贸大学祝合良教授主编的《现代商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以南京财经大学徐从才教授主编的《流通经济学——过程、组织、政策》为代表,贸易经济学方面则有湖南商学院柳思维教授与南京财大高觉民教授主编的《贸易经济学》为代表,流通概论方面则以东北财经大学夏春玉教授主编的《流通概论》为代表,商品流通学方面则以河北经贸大学纪良纲教授主编的《商品流通学》为代表,流通产业经济学方面则以北京工商大学洪涛教授主编的《流通产业经济学》为代表。对这种一门课程都难于统一名称的状况,我也曾惶惑和纠结过。但现在看来,这也许正是这门学科的特色吧。各个学校从实际出发,围绕交换、流通、市场、贸易这根主线各有侧重编撰出各有一定特色的教材,也许正是学科兴旺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正说明在经济学夹缝中生存的流通与贸易学科仍处在一种创新与探索中,形成不同名称和版本的教材也是一种特色,不足为奇。

自1978年从教起,我就开始讲授商业经济学,并从1981年起就先后参与了各种版本商业经济学教材的建设与编写,我自己也曾主编过《商业经济学教程》(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出版)。但从1994年我担任湖南商学院贸易经济系主任主持贸易经济专业本科建设起,我们就坚持在贸易经济专业开设贸易经济学,并作为全校一门特色通识经济学课程面向全校非贸易经济专业作为选修课开设。之所以如此,与我们对课程的认识有关,也与当时林文益教授指导有关。林文益教授从20世纪50年代初初开始就一直参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主义商业经济学的建设和教材的编写,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他自己主编的《商业经济学》教材公开出版。1990年他在《中国商业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撰写中担任商业经济理论辞条编辑组负责人,当时参加商业经济理论辞条组的编委有刘福圆、曾洪业、周肇先、纪宝成、文启湘、柳思维等教授,林文益教授主持了全部商业经济理论辞条的初稿撰写分工、终审、修改定稿,该百科全书1992年公开出版。在此基础上他耗费多年的时间与积淀于1995年公开出版了他的个人独撰的《贸易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一书,这是一本研究生教材,也是一本学术专著。这本著述的最大特色是坚持传承、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流通、市场、贸易理论,将贸易经济学与商业经济学分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贸易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记得1994年年初我们在开办贸易经济本科专业,就专业教学计划请教林文益教授时,他正在紧张地投入《贸易经济学》的撰写中。他当时也主张我们可以开设《贸易经济学》,并鼓励我带头编写好教材,林老师对我说,现在来看贸易经济学是应该与商业经济学可以分开设立的,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我一直持这样的认知;贸易经济学作为一门分支经济学,肯定要与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严格区分,其研究对象应当是贸易活动领域的特殊矛盾。因此必须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贸易经济活动领域中的贸易活动过程、贸易活动中的经济关系以及贸易活动中的客观规律。基于这样的认识,从1994年起至今本校一直坚持开设《贸易经济学》课程,1998年湖南省由我主编的第一本《贸易经济学》教材由湖南师大出版社出版,该教材获湖南省优秀教育图书奖和湖南商学院优秀教材一等奖,本校贸易经济学课程从1998年起立项为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和“九五”规划教材,2006年起立项为国家精品课程。2004年和2017年该课程建设成果先后两次获湖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也是全省高校中一门经济学课程建设唯一两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的。

(二)关于《贸易经济学》研究内容

我们认为按照中国特色贸易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定位要求,应研究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关于社会贸易活动过程的研究。按亚当·斯密的研究结论,交换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天性。斯密这一结论是否科学,暂且不论。但贸易现象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分工、交换、贸易与人类文明的进化相伴相生,贸易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私有制和私有产权萌芽的土壤,是瓦解原始公有制经济的腐蚀剂。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中,市场贸易活动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基本活动。但贸易活动过程有别于生产活动过程,有其自身的特定经济内容,商品所有权的自愿让渡是贸易活动的本质内容。贸易活动的起源、产生、发展,贸易活动的特殊交换形式以及贸易活动必不可少的贸易要素、贸易环境、贸易方式等均应是《贸易经济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2)关于社会贸易活动中的各种经济关系的研究。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交换关系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第一部分提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自来的魔鬼了。”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各种交换关系,如商人与生产者、资本家与资本家、雇佣工人与资本家、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等各种交换关系都有深刻论述。

贸易活动过程是一种交换过程,从现象与形式上看,是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形态交换过程,货币变商品,商品变货币,货币再变商品,如此循环不断的形态变化给人一种眼花缭乱之感。但从本质上看,贸易活动过程,不管是网下实体交易,还是网上虚拟交易;不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还是经过商人之手的间接交易,其实质仍是买卖两者的交换过程,是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交往过程,这些经济主体既可以是单个自然人,也可能是法人单位;而法人单位,既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事业单位。按照所有制划分的法人单位,可分为国有、集体所有、私有、混合所有。总之,交换过程之间充满着复杂的经济关系,这些经济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者与商业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商业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商业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上述这些关系抽象起来看,也可以概括为贸易活动中买者与卖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买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卖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贸易活动中的经济关系是多方位、多层次的,还涉及不同所有制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同产业主体之间及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上述各种经济关系的实质是经济利益关系。不管互联网时代贸易活动的成交方式、结算与支付方式、货物交割与体验方式千变万化,但现象背后的各种交换关系的实质是没有变的。

研究贸易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并不是将经济关系单独抽出来孤立地进行罗列和空洞的描述,而必须联系社会贸易活动的实际,联系社会生产力、流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进行研究,并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联系中去研究各种经济关系。贸易活动的交易方式、经营手段、贸易组织形式、贸易活动的内容等,都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生产力的结构紧密相关,一定的经济关系最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如当代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微信、支付宝、扫码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贸易支付、贸易结算环节,买卖双方经济关系的实现形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人货两清的现场交易已被手机上的手指点击取代。因此,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我们尤其要注意流通创新与交换关系的新变化,如互联网、大数字、电商对交换关系有哪些影响?电商环境下城乡、工农之间交换关系有哪些变化?网购、共享、移动支付、非现支付对消费者的交换关系带来哪些影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将对新一轮商业革命与交换关系的重构和创新带来什么变化? 同时,贸易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又受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制约。因而研究社会贸易活动必然会涉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如贸易宏观调控、贸易规制与政策等就是上层建筑对社会贸易活动的作用。

(3)关于社会贸易活动中各种客观规律的研究。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必须研究经济规律。恩格斯1876—1878年在《反杜林论》第二篇《政治经济学》中对杜林的庸俗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深刻批判,在该篇一开头,他就写道“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规律的科学”。这里恩格斯明确将交换规律与生产规律并列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方面社会贸易活动中必然受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贸易活动中贸易自身特殊规律制约着贸易活动的发展,必须认真研究这些特有的规律。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的:“产品贸易一旦离开生产本身而独立起来,就会循着本身固有规律进行”。这些固有的规律既有商品自身属性决定的某些运行规律,又有贸易活动中社会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例如商品交换中的自愿让渡规律、贸易网点空间聚集规律与群体效应规律、贸易地理级差收益规律、零售贸易的勤进快销规律、连锁经营贸易的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期货贸易的以小搏大规律、贸易自由竞争与贸易垄断互相转化的规律等。此外,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也会在贸易活动中起作用,但这不是本学科研究的重点。至于不同商品因自身属性不同而具有的交换与流通规律,涉及对贸易活动技术与方式的特殊要求,如易爆商品防爆、玻璃制品防碎、鲜活商品保鲜,这类规律只能归类到商品经营学中去研究,《贸易经济学》不可能也无必要展开。同时,研究贸易活动中的经济规律并不是生搬硬套罗列规律,也不是把各个规律割裂开来研究,而是在整个研究内容中注意揭示贸易活动的客观规律性,揭示贸易活动的规律性趋势,并遵循贸易活动的规律开展贸易活动,避免违反规律而犯错误。如贸易活动中的宏观调控就反映市场经济和贸易活动客观规律的要求,区域贸易、城乡贸易、国际贸易的发展就体现了一系列客观规律的要求,这些都会在我们的研究和学习中体现出来。

(三)《贸易经济学》与《商业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商业是一种特殊的贸易活动,即以商人为媒介的为卖而买、贱买贵卖、先买后卖、卖后再买、连续买卖的贸易过程,商业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纯商业活动过程及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由纪宝成教授主编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商业经济学教程》就是近年来有代表性的一本商业经济学教科书。当然商业经济与贸易经济都会涉及分工、交换、市场、流通等基本理论范畴,而贸易经济学在研究中也会涉及商业活动,但不仅以纯商业活动为研究对象,而是以整个社会贸易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而贸易产生与发展、贸易地位与作用、贸易要素与贸易环境、贸易运行、贸易分类、贸易形式、贸易现代化、贸易调控等则是贸易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同时,《贸易经济学》也基本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和较为稳定的理论范畴和知识体系。无庸讳言,我国的贸易经济学建设还处于发展中,还不尽完善,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术探索,其基本内容、基本框架、基本范畴等相对稳定。贸易经济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较深的专业性,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是贸易领域各门细分学科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许多商业专业课程,如批发学、零售学、贸易实务、商务谈判、物流实务等都是在贸易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在各个侧面和分支上得以深化、丰富和发展的,或者以贸易经济为逻辑起点开拓了相关的新领域。学习和掌握贸易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时有助于贸易经济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以及其他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学生夯实专业基础。

(四)其他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也难以取代贸易经济学

如《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发展及其规律的应用经济学,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市场(包括产业竞争与垄断)、产业布局、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产业政策与产业规制等,它不可能代替《贸易经济学》从总体上对社会贸易活动的研究。还有的试图以流通产业经济学代替贸易经济学或商业经济学,这不可能,因流通产业经济学只是产业经济学的—个分支而已。至于有的设《流通概论》从宏观经济理论框架角度以大流通或广义流通为研究对象,并按经济学研究范式进行流通系统研究这也是一种流通学科的创新,但与贸易经济以贸易作核心范畴还是有区别的。又如《市场营销学》,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营销活动、营销行为及其管理的,本质上是属管理学科,不管内容如何拓展,包括向零售与批发渠道延伸,都无法涵盖贸易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还有《消费经济学》则是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消费环节、消费领域活动及其消费关系和规律的一门经济学分支,与《贸易经济学》的研究基础与对象不同。贸易经济学则是从宏观、中观与微观的结合上研究社会贸易活动、贸易过程、贸易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些特定的内容,也是其他学科难以取而代之的。

以上说明,贸易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具有深厚的发展基础与发展动因,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经济学学科不断繁荣、各种新兴经济分支学科都纷纷涌现的时候,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贸易经济学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的重大课题,尤其是财经商科类的学术同仁应为此不懈地探索,努力在新时代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贸易经济学。

三、创新与发展中国特色贸易经济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中国特色贸易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突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注意借鉴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养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贸易经济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又不能排斥和否定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养分。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要重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尤其是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涉及一系列内容,形成了一个新的经济理论体系,主要如关于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思想、经济新常态思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思想、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互相关系思想、经济新发展理念、区域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思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全方位的新开放经济理论、完善现代经济体系理论等。这些都应在《贸易经济学》学有机融汇贯通,真正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进教材,当然要防止贴标签、喊口号、唱高调的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和机械、孤立、片面地生搬硬套。为此我们正和有关高校同仁协商对高教出版社出版的《贸易经济学》进行第四版修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与此同时,在学科建设中我们要合理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成果。从基本假说到逻辑推导、模型演绎、数理分析,西方经济学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有十分成熟的体系,尤其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A·萨缪尔逊主编的《经济学》教材风靡全世界,连续推出了20多版,是一本被译成四十多种语言的经典教科书。尽管马歇尔综合了边际学派、供求论、生产费用论等成果,转向市场均衡的一般性研究,创建了微观经济学,并舍弃了流通过程的研究,但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原理及边际分析方法我们是必须借鉴的。此外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政策与模型,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以及空间经济学,日本的流通理论等,都是我们在创新发展中国特色贸易经济学时必须认真借鉴学习吸收的。同时国际优秀经济学教材的体例、范式也值得借鉴。在此基础上又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在教材的体例、范式、内容、结构、篇幅等方面决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教材范式,而应努力探索使教材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2)突出贸易经济基础理论的研究,注意贸易实务的发展。贸易经济学在学习与研究内容上集中突出贸易理论特色,体现学科的个性化特征。我们认为,贸易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应主要从宏观角度出发,以研究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贸易活动为主要内容。因此,贸易理论沿革、贸易经济的基本范畴、贸易活动的起源与发展、贸易活动的地位作用、贸易要素与贸易组织、贸易方式与贸易结构、贸易运行与贸易渠道、分类贸易与区域贸易、批发与零售贸易、期货贸易与网上贸易、贸易现代化及贸易调控应成为(贸易经济学)涉及的主要内容。在这些内容中又应集中研究贸易经济基础理论,不应过多涉及贸易活动中的具体实务与技术,这些应归类具体经营管理业务课程去研究。当然必须关注贸易实务的发展与创新。为了处理好两者关系,我们认为对非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生还可开设综合型的“贸易实务”的选修课,而对贸易经济专业还可开设经纪人理论与实务、证券贸易(投资)、批发学、零售学、期货贸易、连锁经营、电子商务(或网络贸易)供应链管理、商品学等以实用性、业务性、技术性为主的实务课程,以形成较强专业特色。而这些专业知识又带有很大的通用性,是培养各类高中级贸易经营、管理与贸易策划人才必不可少的知识内容。

(3)突出国内商品市场商品贸易的研究,注意广义贸易的发展。市场经济在某种视角而言也可称为交换经济。因此,贸易是一个覆盖面很广的范畴,包括了市场经济下的一切以货币为媒介的广义商品交换活动。包括各种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商品贸易与要素贸易,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虚拟贸易与实体贸易,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专业性中介贸易与供销方的直接贸易等。贸易经济学虽然要研究所有社会贸易活动,但必须重点研究国内商品流通领域中的贸易活动。从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环节和领域的划分是十分科学和严谨的,与此相适应也分别形成了各自相互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经济学科。因此,贸易经济应与此相适应,集中研究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商品交换和流通领域的贸易活动,即商品贸易活动。至于广义的贸易,包括技术贸易、服务贸易等,也会关注涉及,但不应充分展开、深入细究。这是因为:一方面如果一本教材要全部涉及社会上的一切贸易活动,篇幅太大,实难容纳:另一方面,对所有贸易活动如果都面面俱到,只能是泛泛而谈,不可能深入、系统地进行研究。因此,(贸易经济学)应突出研究商品贸易活动,做到学科边界的清晰和理性化,大而无当、包罗万象的研究肯定会模糊学科的定位和特色。

(4)突出学科理论创新,注意学术传承。习近平同志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二是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三是体现系统性、专业性。贸易经济学科和教材的创新和发展要坚持文化自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要传承和融合已有的学术资源和学术成果,既要努力将学术界前辈、同仁在贸易、流通、商业研究中已取得的积极成果吸收消化;还要努力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和弘扬中华代秀的商业文水明,借鉴世界商业文明的有益滋养,同时又必须在传承中创新。

创新发展是习近平同志新发展理念中最核心最关键的理念,创新是科学的生命力与源泉,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第一要素,学习与研究贸易经济学要有发展科学、创造知识的精神。就贸易活动而言,本身是不断发展的。特别是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不发达阶段,体制转轨、发展方式转变尚需时间,贸易活动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中,在这种现实基础上,我们不可能穷尽贸易经济的理论研究。因此,必须不断创新。应当看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的各项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攻坚突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随着脱贫攻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推进,社会贸易活动一定会有许多新的变化。例如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十年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出现了新一轮调整,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市场需求约束更为突出,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政府挑起的贸易摩擦和贸易战,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许多新的不确定性,也给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国内经济发展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信息技术升级与消费升级的同步,两型社会建设与生态经济的发展,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的建设,对贸易增长与贸易结构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的发展实际对创新贸易经济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在社会贸易活动中的边界,如何在大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时代创新贸易模式,新一轮制度创新与贸易发展创新如何结合等。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研究贸易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在理论框架、基本范畴、学科内容及研究方法上创新,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贸易经济理论之树常青。

猜你喜欢
流通经济学贸易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简明经济学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经济学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