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营
(黄淮学院,河南 463000)
作为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的最有前景技术,车载网络VANETs(Vehicular Ad Hoc Networks)受到广泛关注。VANETs通过实时交互关于路状、交通事故等信息,提高了交通安全[1]。在VANETs中,一旦车辆发现异常情况,包括交通事故、道路有障碍物等紧急情况,车辆就向周围传递安全紧急消息[2-3],简称为安全消息,至此提醒周围车辆,注意避险。
然而,与移动自组织网络不同,VANETs存在鲜明的特性。首先,车辆的快速移动,加剧了网络拓扑变化;其次,VANETs采用基于IEEE 802.p 无线通信技术[4]。车辆通信距离小,导致车间连通时间非常短。而VANETs安全应用对传输时延和数据包传输均有很高的要求。例如,安全回收通知(Safety Recall Notice)消息,允许最长传输时延只限定于5 s,最大传输距离为400 m。而紧急车辆信号消息(Emergency Vehicle signal preemption)允许最长传输时延不超过1 s,并且最大传输距离为1000 m,其中,最大传输距离是指安全消息需传输的距离。
目前,对VANET的通信研究是局限于基于IEEE 802.11p协议。IEEE 802.11p提供了6Mb/s至27Mb/s的数据率范围,传输距离较短,约300 m。因此,在大型区域内分发安全消息需要采用多跳广播机制。
广播技术被认为是最适合于分发VANETs消息的技术,特别是安全消息。车辆可通过单跳广播或多跳广播传递安全消息。而周期性单跳广播主要用于邻居车辆交互节点信息,如beacon包、HELLO包[5]。这些包通常包含了发送节点的基本信息,如位置坐标、移动速度以及节点ID和数据包ID[6-7]。
而由于车辆通信距离较短,车辆分布较稀疏,通常需采用多跳传输,才能将消息至目的区域。图1描述了多跳广播传输示意图。由车辆A、F、J、M、R、U构成了一条多跳转发传输路径,直至消息传输覆盖目标区域。
图1 多跳传输示意图
利用多跳广播策略分发消息的关键在于如何选择转发节点,进而控制消息冗余以及传输时延问题。文献[8-9]提出了基于p-persistence广播策略的改进算法,它将离消息源节点距离远的车辆作为转发节点。文献[10]提出了基于机会转发和发送节点定向广播协议。上述的这些协议,在选择转发节点时,只考虑了距离因素,而并没有考虑到链路质量。在选择转发节点时,若忽略链路质量因素,可能会增加安全消息丢失率。
为此,本文提出新的选择转发节点的策略,记为ORNS策略。ORNS策略融合了链路质量和距离因子,进而提高了安全消息传输的成功率,并降低了传输时延。
提出的ORNS策略先通过HELLO消息的交互,建立一跳活动邻居节点集,然后再估计链路质量。同时,由距离信息构建候选转发节点集。最后,计算每个候选节点的广播权限等级,即转发优先级。ORNS协议的框图如图2所示。
图2 ORNS协议框架图
在VANETs中,车辆周期地广播HELLO包,其包括HELLO包的ID、位置坐标以及能直接通信的节点集(Active Communication Nodes List, ACNL)。其中HELLO包的ID是由发送节点的MAC地址表示,而发送节点的位置坐标由GPS系统提供,由经度和纬度表示,而ACNL表示与发送节点能够直接通信的一跳邻居节点。例如,图3所示,图3表示了HELLO包的格式。
图3 HELLO包的格式
每辆车周期地广播一跳邻居集,其包括当前位置。因此,每个辆车建立局部的ACNL集。例如,假定节点A、B。当节点B收到来自节点A发送的HELLO消息后,节点B就从HELLO包中提取节点A的ID,并将节点A的信息加入到自己的ACNL。类似地,节点B也基于从节点A所接收的HELLO包更新自己的ACNL。当然,也可能因传输链路问题,导致节点B无法接收到节点A的HELLO包。
图4描述了建立ACNL的过程。节点A、C、D、F各自建立的ACNL集。由于节点E产生的HELLO包不能到达B,所以节点B中的ACNL中并不包括节点E。同样,节点E的ACNL中也不包含节点B。各个节点交互各自的ACNL,致使每个节点建立完备的ACNL集。
图4 建立ACNL的示例过程
从上述过程可知,建立ACNL的过程与交互HELLO包的间隔Th密切相关。在每个Th结束后,车辆就广播HELLO包以及更新ACNL。
对于任何一对通信节点,每个节点都有两条通信链路,分别称为正向链路和反向链路[11]。正向链路表示节点向其他节点传输数据的链路,如传输HELLO包,而反向链路表示节点从其节点接收数据的链路。对于正向链路,节点在一段时间内成功接收到的HELLO包的个数反映了正向链路的质量。
文献[12-13]已证实了HELLO包的接收率能够反映链路质量。为此,本文也利用HELLO包的接收率作为估计链路质量的因子之一。每个节点计算在固定时间THello内所接收的HELLO包数NHello。换而言之,每个节点每隔THello就计算一次NHello。即THello成为更新NHello值的周期。
为了能够准确地估计链路质量,THello时长的选择必须谨慎。如果THello过长,就降低了链路质量估计的时效性,反之,计算链路质量估计值就无效。因为在短时间内,可能链路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本文选择THello=5 s,这与文献[12]的选择相似。
此外,在典型的车载网络场景中,源节点无法知道其他邻居节点是否接收到自己的发送的HELLO包,除非邻居节点发送确认包。然而,明确的确认包ACK容易导致广播风暴问题[14]。为此,本文引用隐晦确认机制,既不产生风暴,又实现了让源节点掌握邻居节点是否已接收了自己发送的HELLO包。
所谓的隐晦确认机制就是节点将自己的ACNL集嵌入到HELLO包,再广播HELLO包。一旦接收了来自邻居节点的HELLO包,就查阅HELLO包的ACNL的信息,若ACNL集内包含自己的ID号,说明该邻居节点成功接收了自己发送的HELLO包。
如图5所示,假定节点B成功接收了由节点A发送HELLO包,而节点C因其他原因未能正确接收到来自节点A发送的HELLO包。因此,节点B所建立的ACNL中包含节点A的ID,而节点C所建立的ACNL未包含节点A的ID。同时,节点B、C分别将自己的ACNL集信息嵌入到HELLO包,再传输。当节点A分别接收了来自B、C的HELLO包后,再查阅它们的ACNL集。发现节点C的ACNL集中并没有自己,说明节点C没有接收到自己的发送的HELLO包。类似地,节点A明确了节点B已成功接收了自己发送的HELLO包,说明双方已建立双向通信(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BDC)。通过这种方式,节点A就能掌握邻居节点是否已正确接收了自己发送的HELLO包。
图5 隐晦的确认机制示例
对于源节点(假定节点A),已建立BDC的节点越多,周围链路质量好。为此,引用变量CBDC记录已建立的BDC节点数。每建立一条BDC通道,CBDC就加一。
最终,估算链路质量(Link Quality, LQ),其等于CBDC值与应该接收到的HELLO包数之比,如式(1)所示:
(1)
所谓候选转发节点集就是指这些节点才可能转发消息。本文利用欧式距离产生候选转发节点集。假定源节点离n个一跳邻居节点的距离分别为d1、d2、…、dn。为此,先计算平均距离:
(2)
本小节,计算候选转发节点集ψF内每个节点的广播优先级,即ψF内节点转播安全消息的顺序。节点i的广播优先级Pi。先计算广播优先权重Wi:
Wi=LQi×di
(3)
其中LQi表示源节点离节点i间正向链路的链路质量。权重Wi越大,广播优先级Pi越高。Pi=0,表明节点i的优先级最高。
定义延时等待基值σ。每个ψF内节点依据其优先级设置广播延时值Wi=Pi×σ。换而言之,优先级最高的节点广播延时值为0,即无需等待立即广播消息。
图6描述了A与节点B、C、D、E、F、G的链路质量、距离以及优先级。从图6可知,节点E的广播优先权重WE最高,其无需延时,立即广播消息。
图6 广播优先级示意图
利用NS2.35网络仿真器[15]建立仿真平台,并采用IEEE 802.11p标准。考虑长为4 km、4车道的高速公路,每条车道宽度为3.7 m。所有车辆沿着同方向行驶,行驶速度范围在80~120 km/h,车辆从速度范围内取随机速度行驶。此外,Th=0.1 s、THello=5 s、σ=10 ms。车辆数从100~800变化。仿真时间为130 s。每次实验独立重复100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的实验数据。
为了更好地分析ORNS协议性能,选择同类的FD[5]、EPD[12]协议进行比较。同时选择数据包传递率、端到端传输时延以及节省的重播数据包作为性能指标。
3.2.1 端到端传输时延
首先,考查车辆数对端到端传输时延的影响,同时分别假定10%、100%的车辆广播消息,仿真数据分别7(a)、(b)所示。
从图7可知,提出的ORNS方案在车辆数变化的整个区间内,具有最低的端到端传输时延。随着车辆数的增加,端到端传输时延具有增加趋势。相比之下,EPD协议的端到端传输时延高于ORNS协议,并且它的时延随车辆数增加而上升更为明显。原因在于:EPD协议在选择转发节点时,过重考虑了节点的吞吐量,这导致倾向于选择离源节点更近的节点转发消息,增加传输跳数,必然会引起端到端传输时延的增加。
图7 端到端传输时延
此外,从图中可知,FD协议的端到端传输时延最高。原因在于FD协议采用基于延时转发策略,增加了传输时延。同时,观察图(a)和(b)可知,增加广播消息的车辆数,对FD和ORNS的传输时延的影响并不大,相反,对EPD协议的传输时延影响较大,广播消息的车辆数的增加提高了EPD协议的端到端传输时延。
3.2.2 数据包传递率
本次实验考查离源节点不同距离处的数据包传递率,车辆数为800。实验数据如表1、2所示。
表1 10%车辆广播消息
表2 100%车辆广播消息
结合表1、2可知,相比于EPD协议,提出的ORNS协议的数据包传递率得到有效地提高。原因于ORNS协议在选择转发节点时,尽量选择离源节点远的节点作为转发节点,减少了传输跳数,而EPD协议选择近的节点作为转发节点,增加了传输跳数。随着车辆数的增加,ORNS协议在数据包传递率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
而FD协议的数据包传递率最低,并且随之距离的增加,传递率迅速下降。相比于EPD和ORNS协议,FD协议在长距离传输时,它的数据包传递率性能较差。原因在于:当距离增加时,网络分割严重,甚至导致部分车间通信无法连通,这降低了数据包传递率。
3.2.3 节省的重播消息率
本次实验考查车辆数对节省的重播消息率,也考虑10%、100%车辆广播消息数两种情况。实验数据分别图8(a)、(b)所示。
图8 节省的重播消息率
从图8可知,FD协议所节省的重播消息率最高,原因在于它具有最低的传输跳数。尽管FD在控制重播消息率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是它在端到端传输时延、数据包传递率方面的性能较差。相比于FD协议,提出的ORNS协议和EPD协议所节省的重播消息数较低。原因在于,EPD协议利用多的传输跳数将消息传递至目的节点。
针对车载自组网的多跳安全消息传播,对基于链路质量感知的多跳安全消息的广播研究,提出了ORNS策略选择安全消息转发节点。ORNS策略通过HELLO消息,估计链路质量,并利用隐晦确认机制,进而提高估计链路质量的有效性。实验数据表明,提出的基于ORNS的多跳广播协议的性能能够有效地降低端到端传输时延,并提高了数据包传递率。
[1] Yaser P, Neda N, Krishnan H. Stable and Fair Power Control in Vehicle safety Networks[J].IEEE Network,2016,65(3):1662-1675.
[2] Rayner P, Sergio. Experimenting broadcast storm mitigation techniques in FANETs[C].2016 49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2016:5868-5877.
[3] Pratap K, Eric H.BAHG:Back-Bone-Assisted Hop Greedy Routing for VANET’s City Environment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2013,14(1):199-213.
[4] Project Cooperative Cars,CoCar.[Online].Available:http://www.aktivonline.org/english/aktiv-cocar.html,2015.
[5] A.Amoroso, G.Marfia, M.Roccetti.Going Realistic and optimal: a distributed multi-hop broadcast algorithm for vehicular safety[J].Comput.Netw., 2011,55(10):2504-2519.
[6] C.F.Wang, Y.P Chiou, G.H.Liaw. Next hop selection mechanism for nodes with heterogeneous transmission range in VANETs[J].Comput.Commun,2015,55(20):22-31.
[7] J.A.Sanguesa, M.Fogue, P.Garrido. RTAD:a real-time adaptive dissemination system for VANETs[J].Comput.Commun,2015,60(0):53-70.
[8] O.K.Tonguz, N.Wisitpongphan, B.Fan.DV-CAST: a distributed vehicular broadcast protocol for vehicular ad hoc networks[J].2010,17(2):47-57.
[9] N.Wisitpongphan, O.K.Tonguz. Broadcast stro mitigation techniques in vehicular ad hoc networks[J]. Wireless commun. IEEE, 2007,14(6):84-94.
[10] G.S. Li, W.L.Wang, X.W.Yao. An adaptive and opportunistic broadcast protocol for vehicular ad hoc networks[J].Int.J.Autom.Comput., 2012,9(4):378-387.
[11] R.Bauza, J.Gozalvez, M.Sepulcre.Power-aware link quality estimation for vehic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s[J].Commun.Lett.IEEE, 2013,17(4):649-652.
[12] H.Okada, A. Takano, K.Mase. A proposal of link metric for next-hop forwarding methods in vehicular ad hoc networks[C].//Consumer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2009. CCNC 2009.6thIEEE,2009:1-5.
[13] X.Cai, Y.He,C.Zhao, L.Zhu.LSGO:Link state aware geographic opportunistic routing protocol for VANET[J].EURASIP J.Wirel.Commun.Netw, 2014,3(1):1-10.
[14] O.Rehman, O.K.Mohamed, B.Hadj. An adaptive relay nodes selection scheme for multi-hop broadcast in VANETs[J].Computer Communications,2016,87(6):76-90.
[15] Simulation of Urban MObility, SUMO. [Online]. Available: http://http://sumo.sourceforge.net/,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