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兰
(内蒙古包钢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是指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伴有心、脑、肾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1]。本次研究在选取于我社区医院就诊高血压患者,对比苯磺酸氨氯地平和苯磺酸左旋氨氯的疗效,现汇报如下。
在2015年2月到2017年2月选取于我社区医院就诊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7∶13,年龄最小的为47岁,年龄最大的为83岁,平均(52.3±3.6)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9∶11,年龄最小的为46岁,年龄最大的为84岁,平均(53.1±2.9)岁。经临床诊断,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2.5~5 mg/次,1次/d。根据疗效可增至10 mg。观察组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初始剂量为2.5 mg/次,1次/d。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可将剂量增加,最大可增至5 mg次,1次/d。治疗4周后,对比治疗效果[3]。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本次判定标准如下,显效:收缩压100~140 mmHg或下降≥10 mmHg,舒张压60~90 mmHg或下降20 mmHg;有效:收缩压下降≥0~10 mmHg,舒张压下降10~19 mmHg;无效:收缩压无变化,舒张压无变化。治疗中,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变化情况。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76.6%,有差异,同时满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头痛,2例恶心,1例嗜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苯磺酸氨氯地平能够选择性抑制钙离子的跨膜运动,进入平滑肌细胞核心肌细胞。钙通道的相互作用的关键点为受体结合位点,解离渐进性速率。血管收缩时平滑肌收缩导致,苯磺酸氨氯地平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钙离子能够与细肌丝中的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凝蛋白构象障碍,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拉动细肌丝向粗肌丝滑动,进而收缩肌肉。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是第三代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治疗高血压具有明显的优势,对血管的选择性低,作用时间短,并且能够快速降压。在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本次进行治疗的两组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76.6%,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经过治疗后,对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1] 马海龙,高艳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和苯磺酸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作用对比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9):47.
[2] 郑伊颖,黄晓渝,莫北溪,等.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比马来酸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17,14(3):24-25.
[3] 姜新贡.坎地沙坦酯片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5):2240-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