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

2018-04-02 02:19:05
画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艺术家创作

绘画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

地点:中间美术馆 北京

时间:2018年3月24日-7月1日

展览围绕赵文量和杨雨澍这两位从上世纪50年代创作至今的艺术家的工作,力求完整、真实地还原他们在艰难生活中开辟的艺术道路。他们是20世纪60年代松散的绘画团体“玉渊潭画派”和诞生于70年代的“无名画会”的核心人物,以独特的方式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美术潮流的演进。“新月”展希望通过这个兼具研究、挖掘和再想象的案例呈现,勾描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一些仍然重要和具有深刻关联性的理论议题。在无法摆脱虚无主义情境的当下,这个展览也希望通过激发创作个案与研究的对话,讨论受压抑的历史经验和美学经验如何影响和塑造今天关于创作的价值观和意识。

凡·高与不列颠

地点:泰特美术馆(Tate Britain) 伦敦

时间:2018年3月27日-8月11日

作为近10年来英国最大规模的文森特·凡·高回顾展,该展总计呈现其40幅作品,包括极少出借的《向日葵》(Sunflowers)、《星夜》(Starry Night)和《阿尔勒的基诺夫人》(L'Arlésienne)等。凡·高在英国度过的岁月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热爱英国文化,尤其是英国作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和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的小说,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Constable)和米莱(Millais)也对他的绘画深有影响。

弗朗齐歇克·库普卡:抽象主义先驱

地点:巴黎大皇宫(Galeries Nationales)

时间:2018年3月21日-7月30日

该展是西班牙艺术家弗朗齐歇克·库普卡(František Kupka,1871-1957)的首次回顾展,从其早期象征主义风格的作品到上世纪50年代的晚期创作。展览以库普卡的欧洲之旅为线索,从出生地的波西米亚开始,经过世纪末在维也纳的学习,到先锋艺术之地的巴黎。以世纪之交的两场艺术运动——象征主义和抽象主义为背景,呈现艺术家在其中的开拓意义。

抒情异乡人

地点:龙美术馆(浦东馆)上海

时间:2018年2月9日—7月8日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艺术家们陆续奔赴西方,中西文化交织最为紧密的时期就此开启。以倡导形式主义与表现性绘画的林风眠、吴大羽为开端;将西方抽象艺术与中国古典精神完美结合的“留法三剑客”——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以诗意的方式实现自己独特美学的常玉、潘玉良;画面追求“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的颜文樑、苏天赐等。

上流社会

地点:荷兰国立艺术博物馆(The Rijksmuseum) 阿姆斯特丹

时间:2018年3月8日-6月3日

该展展出来自巴黎、伦敦、佛罗伦萨、维也纳和洛杉矶等城市的各大博物馆及私人机构借出的35件肖像画,均为艺术史中的杰作。从克拉纳赫(Cranach)到委拉斯贵支(Velázquez),从伦勃朗(Rembrandt)到马奈(Manet)。其中包括伦勃朗的名作《马尔丹》(Marten Soolmans)和《奥普金》(Marten Soolmans)。

雕塑

理查德·迪肯:新雕塑

地点:北京公社

如生:雕塑、色彩与身体

地点: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纽约

时间:2018年3月21日-7月22日

该展通过约120件14世纪以来的雕塑作品,探索雕塑艺术家们如何将人类身体塑造得栩栩如生。展品除了博物馆馆藏的一些欧洲雕塑和现当代作品,还聚集了一些来自各大国际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重要作品。

罗丹与古希腊艺术

地点: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伦敦

时间:2018年4月26日 - 7月29日

该展将展出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的雕塑作品、手稿,以及馆藏的来自雅典帕特农神庙的雕塑,呈现古希腊艺术对罗丹创作的影响。展出罗丹的雕塑代表作《思想者》(The Thinker)和《吻》(The Kiss)一系列石膏、青铜和大理石雕塑原作,以及一些罗丹本人的收藏品。

设计

神圣之躯:时尚和天主教的想象

地点: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时间:2018年5月10日-10月8日

大都会时装学院2018年春季展览,时尚与博物馆馆藏的中世纪艺术进行了一场对话,探讨不断变化的时尚与天主教传统之间的联系。来自西斯廷教堂的教皇长袍及装饰(其中大部分从未在梵蒂冈之外展出),被陈列于安娜·温图尔时装中心(Anna Wintour Costume Center);而从20世纪初至今的时装,则在拜占庭和中世纪画廊及修道院艺术博物馆展出。

饮&呕吐:仲条正义设计作品展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D

时间:2018年3月17日-5月20日

仲条正义(Masayoshi Nakajo)是日本知名平面设计师,该展将展出其历时一年挑战创作的22张最新海报系列《Mother&Others》。秉承了一贯的轻松明快、简约典雅的设计风格,这位85岁高龄的艺术家再一次展现了其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图形之间的创作活力。作为日本平面设计时代的“记录者”,仲条正义还带来了他1968年至2011年间为资生堂设计的200本《花椿》杂志的个人珍藏版。

时间:2018年3月17日-5月12日

该展呈现英国艺术家理查德·迪肯(Richard Deacon)特别创作的来自《Custom》和《Alphabet》两个系列的全新作品。迪肯丰富多样的的创作媒介包括金属、泡沫、橡胶、皮革、布料、多层板、大理石和素描绘画等,他对材料的浓厚兴趣显示出他对通过形式来传递思考的执著。他著名的开放结构雕塑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公共空间中,以颇具诗意的形式感和革新性材料的运用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像

康兰丝:路漫漫,上下求索

地点: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时间:2018年3月25日-6月3日

近半个世纪以来,纽约摄影师康兰丝(Lois Conner)一直带着她7英寸x17英寸的大画幅相机周游世界。多年来,通过这种相机特有的狭长画幅,她探索着自然风貌与时代风气。她的艺术固然当代,其独特的视野同时也创造了一种“绵延的视野”,凝永恒于一瞬。近年来,她也开始利用数码技术探索创作的可能性和作品的样式,通过最新的技术来呈现其慧眼独识的奇妙自然和人造风光。

第十届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

地点: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时间:2018年3月24日-5月23日

经过三影堂评委会及特邀初选评委杜曦云、何伊宁的初选,第十届三影堂摄影奖从533位参赛者的作品中选出20位艺术家入围该届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入围本届三影堂摄影奖的艺术家分别是(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陈华、陈荣辉、陈卓、范冉冉、黄乖儿&汪润中、黄森威、李博、黎晨驰、马海蛟、石真、童碧燕、王翰林、王拓、文非易、吴曦煌&代磊、徐浩、殷家梁、爱默杨、张野姣、赵玉。与以往一样,该届摄影奖设立三影堂摄影奖大奖及日本资生堂优秀摄影师奖。评选最终结果将由国际评委会评选后,于作品展开幕式上公布并颁奖。

奥马·法斯特:看不见的手

地点:广东时代美术馆 广州

时间:2018年3月27日-5月27日

该展是奥马·法斯特(Omer Fast)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将展出艺术家近10年来的重要作品,包括《5000英尺是最好的》(2011)、《延续》(2012-2015)和《奥古斯特》(2016)。展览标题《看不见的手》来自法斯特专门为本次展览拍摄的VR短片,既映射了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自由市场概念,及其在全球范围内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刻影响,亦基于艺术家对时代美术馆及周边社区的考察。

幽浮一族——2018·MOCA 国际录像艺术节

地点:台北当代艺术馆

时间:2018年2月3日-4月1日

该展的外文名“Ovni”, 是法语“不明飞行物体”(objet volant non identifié)的简写,即人们所熟知的“幽浮”,泛指闪过天空的一抹奇光或谜样的飘浮体,是科学家也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现象。此次艺术节汇聚了来自法国、意大利、巴西、南非、韩国共8位艺术家,关注主题皆在对身体、行为及手势的研究探索;作品中以跳脱常规的行为表演或角色设定,借由社群介入、符码挪移、古今交叠等手法,探索二元对立之间的模糊地带,从各式奇想中开发出特殊美感,同时也反映了日益多元发展的现代社会,必然经历的融合或冲突过程。

保罗·麦卡锡:无辜

地点:木木美术馆 北京

时间:2018年3月17日-6月17日

该展是美国当代艺术家保罗·麦卡锡(Paul McCarthy)的中国首次个展。在长达50年的艺术生涯里,麦卡锡对我们所熟知的各种媒介均有涉猎,无论是绘画、雕塑、表演、影像、故事片,还是最新的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其行为表演的主要载体,录像对麦卡锡有着核心性的意义,也是其此后更为丰富的创作形式的源头。从他早期的黑白影像行为纪录片《将颜料甩向墙和窗》(1974)到长达7小时的史诗性作品《白雪公主》(2013),麦卡锡的创作轨迹同时见证了影像艺术的生产及传播演进史。也正因如此,在这次展览中,艺术家选择以录像反映其创作全貌:43件由麦卡锡及其合作者创作于1970年至2013年的录像作品将首次面向中国观众展出。

装置

玩好之物

地点:Fake project x Novfinegoods西安

时间:2018年3月11日-4月27日

Fake project × Novfinegoods 一直以来都在寻求和探讨好玩的艺术话题,并努力地将这些话题变为展览呈现出来。此次“玩好之物”的展览将目光对准了艺术家案头的玩具。通过案头的把玩之物,设置出了一个基本的讨论场景,以此尝试探寻触动创作的可能与创作之间的关联。参展艺术家包括蔡龙飞 、贺天琪、邱飞、王超和王云冲。

凯瑟琳·瑞安:人造月球

地点:Cc 基金会&艺术中心 上海

时间:2018年3月24日-5月27日

凯瑟琳·瑞安(Kathleen Ryan)出生于美国洛杉矶,其创作灵感多源于日常生活,并取材于废旧物品。自然、城市与工业、历史与文化,都是瑞安的创作题材。洛杉矶随处可见的皇后葵种子荚在她手里,变成了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白玉石和玫瑰石英;上世纪70年代从加州布希主题花园中放生出来的野生鹦鹉是作品《无题》(Untitled)中的原型;而那些经过艺术家精心抛光的混凝土球体,灵感则来自于古希腊绘画中酒神狄奥尼索斯手中那丰满多汁的葡萄。

刘韡:幻影

地点:长征空间 北京

时间:2018年3月18日-5月6日

艺术家刘韡近期的装置及绘画创作持续回应着快速变化的城市肌理,并以抽象的方式让观众注意这些材质本身,从而提炼这个城市的感性谵妄。在此次个展中,刘韡的兴趣则转向覆盖于材质和颜色之上的阴影。在刘韡的艺术工作及思考中,他试着让这些幻景脱离现实的参照,从物质材料以及它在城市里的生存形式中直观地抽取出一系列的物理关系——“材质、肌理、体积、速度、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并在制作时留下一些材料自有的噪点。这种抽取是对形象的驱逐,同时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中的非人性。

傅丹:让我窒息

地点:古根海姆博物馆(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纽约

时间:2018年2月9日-5月9日

丹麦籍越南裔艺术家傅丹(Danh Vo)的创作关注公众力量和私人欲望是如何形成个体的经验。他通过对个体叙述的呈现,阐述种种文化和政治议题。该展通过其近15年来的创作,试图展示一个悖论:本我是多元和自然的,但仍然总是被更大的力量体系塑造着。

萧昱:易位

地点:佩斯北京

时间:2018年3月16日-4月28日

该展呈现艺术家萧昱的一系列新作,延续了其自2010年以来的创作转变,从知识型的思辨回归更为直觉的、身体性的审美体验。后者不仅是贯穿萧昱近30年创作的隐含线索,也泄露出艺术家真正的创作企图:为当代艺术形式寻找某种超越了特定文化语境的新词汇表。

古代美术

江户的戏画:从鸟羽绘到北斋、国芳、晓斋

地点:大阪市立美术馆(Osaka Municipal Museum of Fine Art)

时间:2018年4月17日-6月10日

17世纪至19世纪,在江户幕府统治下,日本进入了长期稳定的太平之世,“戏画”大量涌现。“戏画”可以指涂鸦、讽刺画、漫画等多种绘画类型,以滑稽有趣的事物为题材,常见拟人化的手法。其最早也是最为著名的起源是传说出自鸟羽僧正(Toba Sojo)之手的《鸟兽人物戏画》,江户时代的浮世绘戏画因此又被称为“鸟羽绘”(Toba-e)。其对葛饰北斋(Katsushika Hokusai)、歌川国芳(Utagawa Kuniyoshi)等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罗马人的丧葬文明

地点:伦敦码头区博物馆(Museum of London Docklands)时间:2018年5月25日-10月28日

该展旨在呈现罗马时代伦敦人的死亡与丧葬文明,探索不同年龄和社会阶层的人的葬礼仪式、陪葬物品、遗体处理方式,以及当时人们的死亡观。

黄金王国:古代美洲的奢华和遗产

地点: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纽约时间:2018年2月28日-5月28日

该展呈现来自12个国家52个出借方总计300余件的古代美洲工艺珍品,制作年代从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16世纪早期,包括秘鲁女祭司的配饰、秘鲁西潘王(Sipán)陵墓内的陪葬品、阿兹特克帝国的仪式祭品以及一批16世纪金银制品等。这些来自印加人(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阿兹特克人(墨西哥人数最多的一支印第安人,又称墨西哥人或特诺奇人)及他们先辈的奢侈品工艺,为观众呈现了古代美洲从兴起到全盛时期的金器工艺。

大朝传说:成吉思汗与黄金家族的风采

地点:浙江省博物馆 杭州

时间:2018年2月2日-4月8日

成吉思汗这一蒙古民族共同体的缔造者及其后世子孙创造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民族通过与东西方世界的交流,吸收接纳中原及域外文化,前后承接,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草原游牧文化,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作出了贡献。展览分为历史和民俗两篇,展出内蒙古博物院收藏的150件/套文物,涵盖瓷器、玉石器、金银器、铁器、丝织品、骨牙器、纸质文物等材质,包括生产生活用品、兵器、钱币、葬具等类型。通过辽金元明清至近现代时期的历史、民俗文物,讲述蒙古民族起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和蒙古民族共同体形成,以及蒙元时期、明清时期直至近现代蒙古族在这近千年的时空变换中创造的历史文化。

铃木春信:波士顿美术馆浮世绘名作展

地点:阿倍野HARUKAS美术馆(The Abeno Harukas Art Museum) 大阪

时间:2018年4月24日-6月24日

铃木春信(Suzuki Harunobu),18世纪江户时代中期的日本浮世绘画家,本名穗积次郎兵卫,号长荣轩。致力于“锦绘”创作,以描绘茶室女侍、售货女郎和艺伎为多。受中国明末清初“拱花”印法的影响,在拓印时往往压出一种浮雕式的印痕,自成风格,称为“春信式”。现存作品中约八成藏于日本国外,其中超过600幅归属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该展中的大部分展品是被国外收藏以来,第一次在国内展出。同时还展出喜多川歌磨(Kitagawa Utamaro)等后世追随者的作品。

其他

萨拉·莫里斯:奥德赛

地点: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时间:2018年3月24日-6月17日

萨拉·莫里斯(Sarah Morris)同时用油画和影像两种媒介展开平行创作,以此探索被她称为“城市、社会和官僚政治的类型学”的主题。该展是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完整展出艺术家的全部影像作品。影片被呈现于一组为展览特别设计的空间之中,这些空间贯穿原为工厂厂房的UCCA大展厅;一系列巨幅墙上绘画作品则为影像提供整体背景。从华盛顿到洛杉矶,从巴黎到汉堡,从里约热内卢到阿布扎比,莫里斯的影像在整体上捕捉并呈现了21世纪前20年经济与地缘政治方面产生的巨大转变。

共享叙事

地点:香格纳北京

时间:2018年3月23日-5月22日

“共享叙事”作为一个系列策展项目,将在香格纳北京分次呈现多个章节,由艺术家和策展人在具有不规则特质的场域中共同探索另类的展览形式。每位艺术家的“个展”(A、B、C)中会包含或者说伴随下一位艺术家的“一件作品”(a、b、c)出现,a、b、c分享当场的叙事,留下线索,或形成阻碍,也如展览剩余物承载记忆。这种个展-双人展-群展的混合物创造的包容而灵活的框架,让开放的对话,即兴与不确定性发生,寻求集体的甚至是匿名的作者身份。

反向折叠

地点:第零空间 上海

时间:2018年3月16日 下午3:00

自2003年起,日本艺术家黑川良一(Ryoichi Kurokawa)即创作了一系列将艺术美感与科学技术完美结合的数码艺术作品,给人极大感官享受的音乐会、多屏视听装置,以及全息沉浸式作品等形式呈现给观众。受天体物理学领域最新研究发现的启发,黑川新近创作了一件感官沉浸式装置作品《反向折叠》,以求将星辰及星系的形成、演化相关的诸多现象转译成声音、图像及振频。黑川结合各种听觉与视觉素材,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感官的“联觉”现象上。

一兽、一神、一线

地点:Para Site艺术空间 香港

时间:2018年3月17日-5月20日

关于“亚太”区域的历史故事在南亚及东南亚地区流传已久。早在南岛世界时期,便发展出仅次于欧洲殖民版图规模大小的海上世界,而这次展览正是将此早期的南岛世界作为一个臆测和想象的地理范畴。这些流动的世界在现代性的浪潮中被摧毁,在当代性坚硬的岩层下相互重叠冲突、难以辨识,但它们仍旧是更替此殖民坐标区域的重要支柱,而其演变的进程也正是此次展览的精心呈现。展览结合来自不同历史、文化、地理背景的艺术家的创作,尤其是那些致力于重塑今日对象形态、谱系意义的声音。织物在此成了贯穿展览主线的另一种美学语言,它们以不同的形态呈现于各种艺术表现之中,并书写着自身的历史脉络与层次。

行将消退

地点:上海外滩美术馆

时间:2018年3月24日-5月27日

该展呈现来自各大洲23位艺术家的29件作品,涵盖架上绘画、互动装置、摄影、录像等形式。作品精选自基金会的珍品收藏,此外还有宋涛的录像作品以及张如怡的委托新作,这两位来自上海的艺术家巩固并丰富了展览与本地语境的联系。“行将消退”对“观看”的方式和角度提出讨论,邀请观众走入过去,探访不熟悉的城市和地域,重新审视20世纪末至今艺术家如何透过创作提问、剖析并拆解时代给予人类的难题,并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提出对跨地域“殊异性”的思考。展览试图通过诗意的阐述,转换对于有迹可循的认知结构的固有理解,因而向观众提供了更开放和多元的解读视角。

猜你喜欢
艺术家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3期)2018-06-11 15:31:46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2期)2018-06-06 16:26:48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1期)2018-06-05 16:55:48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创作心得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
创作失败
意林(2006年2期)2006-05-14 14:4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