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珊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不仅丰富了QQ的聊天功能,而且加入了许多流行的元素,形成了独有的聊天体系。从刚开始的emoji、兔斯基等简单表情符号到后来的动态表情、GIF截图表情、纯文字表情,甚至网友自制表情,微信表情的内容不断丰富,成为人们继语言、文字后新的传播符号。
emoji就是表情符号,来自日语词汇“絵文字”(假名为“えもじ”,读音即emoji)。绘文字是一种视觉情感符号,绘意指图形,文字则是图形的隐喻,可用来代表多种表情。
动态卡通表情是基于网络流行卡通或者人物形象基础上的表情,配合各种动作来表达使用者情绪的表情。相对于emoji表情来说,动态表情更加生动、活泼。
GIF截图表情是网友从影视剧作品或者网络视频中截取出来的表情包,配上文字或者动作,使编辑形成的新的表情包适应现有的语境,从而更好地表达使用者的情绪。
纯文字表情是单纯用文字做成的图片。不同于其他图片表情的是,纯文字表情只是用文字来表达使用者的情绪,传者和受者通过简单的文字传播,也能了解对方的传播意图。
网友自制表情和GIF截图表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网友自制表情是网友利用相关的软件,将自己感兴趣的图片进行编辑,是对GIF截图表情的丰富。网友将身边的人、事、物做成自己的专属表情包进行传播。
总体来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信表情在未来可能会出现越来越适应受众心理的表情,为人际传播提供更多的传播可能。
微信表情将枯燥、无味的简单的文字传播活动变得更加形象、具体、生动。微信表情作为一种新的生动、形象的感知载体,更能直接对人们的感官形成刺激,更是囊括了社交过程中所需的种种情绪。微信表情运用形象与语言文字共同作用来确立意义,使得沟通更为有趣、丰富。
在网络社交世界中使用微信表情符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纯语言文字语境缺失的弊端,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使表达方式更加形象化,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传者和受者分别在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对方传递的情绪,微信表情传播的情感性大大提高。
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所有的符号都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因此对于符号的解读难免会出现误读的情况。微信符号作为一种感官符号,受者在解码的过程中,会加入主观的色彩,微信表情就存在了被歪曲解读的可能性。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网络社交和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微信表情更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表情包的日益丰富更是体现了时代的特色。微信表情的种类和内容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
微信表情早已不是年轻人的专属,中老年大军也加入到了“斗图”的大军中。微信表情根据不同年龄群体对符号的偏爱性,提供了不同种类的微信表情,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对微信表情的需求。
在虚拟化的网络社交中,单纯的文字交流使传者和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容易忽略原有的语境信息,无法感受到对方的语气、态度、表情和情感。微信表情利用表情动作、表情文字可以传递传受双方的情感,更有利于受众进行情绪的表达。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网络视频等极具视觉效果的传播媒介的发展。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以娱乐的形式呈现,如尼尔·波兹曼所说,“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微信表情以一种视觉文化渗入受众的生活中,迎合了受众的个性需求,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带有诙谐的色彩,为受众提供了娱乐的新渠道。
在微信传播互动中,单纯的文字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确认对方的身份形象。网络交际模式不同于面对面交流,不能像面对面交流一样通过现场语境的语速和音强进行身份的确认,微信表情符号成为准确认定对方的身份和准确确立自己身份的基础。
随着微信表情越来越丰富,为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符号偏爱,出现了适合不同年龄的微信表情包。年轻群体偏爱的微信表情以潮流为主,所偏爱的微信表情囊括了大多数的微信表情类型,表情文字一般是以黑白为主,大多是静态效果。表情内容大多是结合流行语进行的展现,表情画面更符合时代的潮流。年长群体偏爱的微信表情符号大多是带有年代色彩的动态表情,而表情字体大多为黑体、宋体等较为严肃稳重的字体形式。表情字体和画面的色彩一般都比较显眼,带有动态效果,表情文字浅显易懂,一般为简单的日常用语。随着微信表情的发展,还出现了满足年长人群需求的带有年代色彩的表情包,微信表情平台还出现了“中老年表情包”下载专区。
为了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微信表情符号越来丰富。不同群体之间对于不同类型的微信符号的喜爱有明显的不同。不同群体形成的对于微信符号偏爱的原因也值得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提出,“所有的心理事件都取决于个体的状态,与此同时也取决于环境,尽管它们的相对影响依情况而有所不同。”年轻群体和年长群体的个性、年龄、阅历、审美都不尽相同,因此会形成不同的视觉偏爱,视觉偏爱则是符号偏爱形成的重要原因。年轻群体偏爱的微信表情体现了年轻人个性的差异化和多元化。年长群体偏爱的微信表情建构了自身认真严肃而又和蔼可亲的形象。
沟通和态度的转变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我们生活在群体生活中,不论是主动的认同行为还是迫于群体压力的顺从行为,都可以使同一团体内部形成对同一事物的观点认同。同伴之间的依赖造成了情绪的趋同,在群体内部他们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造成了群体内部从众性的特点。相同年龄段的群体成员之间的阅历、兴趣、个性具有相似之处,因而对某一相同年龄段的微信表情符号偏爱具有共性。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对符号的偏爱也多有不同。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任这个角色,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不同的“角色”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遵循社会规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进行微信表情符号的选择,不同的“角色扮演”所具备的心理状态不同,想要表达出的象征性也不同,因此选择不同的微信表情符号。
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际交流以各种符号为中介,通过解释代表对方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作出反应,以此实现双方之间的互动。在虚拟的网络社交中,人际传播不仅需要语言符号的参与,而且需要非语言符号的参与。同一文本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这无疑增加了受众解码的时间成本,降低了人际传播的速度。微信表情作为非语言符号,为传播双方提供最直接的视觉效果,编码和解码的时间缩短,人际传播频率提高。
文字传播是人际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传统的文本可能会把人际传播带到无味、枯燥的语境中。人际交往的双方仅仅依靠文本交流很容易产生疲惫感。而微信表情“以表情符号为中介,把自己的心理感受真实自然而又隐性地表露出来”,微信表情趣味横生,使交流过程充满轻松的氛围,减少了纯文字交流带来的尴尬。微信表情利用图片的形式为交流者带来愉快的视觉体验,对人际交流起到了润滑的作用。
微信表情作为一种非语言传播符号,不仅是网络社交交流的工具之一,而且还可以在群组里面通过分享表情包、“斗图”等形式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从人际传播到群体传播再到大众传播,小小的微信表情以不同于文字的形式,扩大了传播的范围,使大面积的传播成为可能。经过几次的收藏、转发共享就会扩大表情符号的传播范围,使人际传播更加频繁。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人生是一场表演,社会是一个舞台。人际传播的过程就是人们表演‘自我’的过程,但这个‘自我’并非真实的自我,而是经符号乔装打扮了的‘自我’。”而微信表情所带来的语境,淡化了文字传播的作用。在虚拟的网络社交平台上,传播者和受传者都是准备上台的演员,微信表情是传受双方进行自我乔装的工具,演员们在舞台上运用微信表情来展现社会化的“自我”,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这就将人际传播带到了伪语境中,人际传播的真实性将大打折扣。
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社交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文字符号虽然还是最主要的网络交流方式,但是表情符号异军突起,成为网络聊天的主要方式之一。微信表情的出现活跃了传统平淡的沟通语境,也为人际传播提供了不同于文本交流和语言交流的沟通方式。然而微信表情渐渐成为一种娱乐形式,成为传者和受者进行调侃的工具,使网络大众文化的恶趣味影响到了正常的人际传播活动。微信表情形成的符号偏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信表情促进了传播范围的扩大。不同群体对微信表情符号的不同需求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