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阳
近些年来,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因其简单、方便、快捷、实用、可移动等性能显著,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传播媒介经历了纸媒、广播、电视,现在进入了以智能手机化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在时间上,手机的出现使得受众接触媒介的时间扩散到全天候,碎片化的时间被利用;在空间上,受众使用媒介的地点也由固定的场所扩展至几乎所有场所,手机的便携性让受众接触媒介的行为更具有自主性。①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②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设备,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媒介使用小屏化接收信息已成为一种趋势。
按照屏幕尺寸分类,大屏有电影银幕、电视荧屏,中屏有台式电脑,小屏则是手机、平板移动智能终端等便携式可移动媒介。进入小屏时代,传播方式不再是由信息发出者的惯性体验,迅速成为了继大屏、中屏后最受欢迎、最受瞩目的新型传播媒介方式,时刻改变着用户体验,引领新的传媒媒介终端革命,新媒体发展进入小屏传播时代。
全国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节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结束语这几年发生了几次显著的有趣变化。2013年2月16日晚,李梓萌在结束语中提醒观众关注其官方微博;到2017年2月22日,节目结束的口播语又变了,“获取更多新闻资讯”的表述方式由“获取新闻资讯,请关注央视新闻的微博、微信和客户端”,转变为欧阳夏丹在节目结尾处说“您还可以关注我们的央视新闻移动网,下载地址可以搜索‘央视新闻+’”。不难发现,其语言表达内容传递的侧面信息是媒介传播方式的变化。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互联网大国,网民数量全球第一,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4G网络。小屏传播视角下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严峻的挑战。“凡易之道,与时偕行”,媒介发展的新形势给电视主播的语言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电视主播,最基本的是要做到规范化播音主持,传统业务能力集中体现为语音规范、语流晓畅,情、声、气相结合为一体,运用外化的听觉表征,聚焦于对语言刺激“感之于外、受之于心”的综合感受能力,对语言运用“情动于中,声形于外”的语感通悟能力,达到规范传播的语言功力和语言表达创作。电视主播在树立自身语言个性的同时,也要满足与时俱进的受众需求和鲜明的传播方向。同时,力求“以播为主、一专多能”,融媒体时代带来的节目内容的海量增长与涉猎领域的成倍拓宽,使电视主播这一职业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具备卓越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更要求其知识体系专业化、职业素质综合化,成为业务专家、文化杂家。电视主播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更要主动把握话语权利,凸显中国典范,传承与创新播音语言传播的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G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传统大屏传播和新兴小屏传播的媒介技术区别,更重要的是这颠覆了传统的传受关系,改变了原有的传播行为中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的角色行为。新兴、小屏、可移动、多元渠道传播代替了传统、宏大、固定、单一介质传播,这种来自媒介终端的方式革命,给整个传媒业带来深刻影响。小屏时代下,受众的主动权大大增强,人们对信息的可选择范围扩大、可选择频率提高。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曾经这样理解,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饭菜(信息)。至于受众吃什么,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全在于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媒介是无能为力的。小屏传播时代的来临,使受众的主体参与意识提升,也推动了电视主播口语传播理念的升级;人们由单一的接受者到自由选择者,由被动过程向主动过程转变,选择方式更为生动灵活。收视单位时间由分钟切分为秒,实现了理念的升级。例如,鉴于新型终端的不断涌现,电视收视的入口正在发生变化,作为中国电视媒体领军者的中央电视台,率先将其转播优势推广到移动互联网,实现移动人口的覆盖,先后推出社交电视互动平台“央视悦动”“央视新闻”等客户端,为用户提供“看得见的新闻”。直到今天各路官方电视媒体推出不同用户需求的移动客户端应用,乃至微信公众号也可提供视频直播链接,使得大屏小屏有机互联,打通电视与受众的互动沟通,真正实现“打开手机看电视”。
以小屏传播为代表的新媒体是一种具有网络传播特质的新型信息传播平台和方式,并具有移动性、位置性、广泛存在性、实时性、大数据性等革命特征。这使得个体既可以是信息的发出者,又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此条件下,伴随产生的是“公民记者”,普通民众都可以参与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发挥记者的作用。这种民主式、参与式的新闻传播方式,使得传统电视媒体的独家报道权利和关注度大大减弱,人们对于身边所发生的一切乃至国际事件的话语权大大释放,在此条件下,受众对于电视主播口语传播的思维和视角的多样性要求大大提升。例如,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现场解说者白岩松的解说不同于一般传统的体育晚会样态,这被业界视为极具标志性和颠覆性的传播案例。此外,白岩松把新闻主持的个性当作新闻形象加以塑造,有意识地观察到新媒体趋势下的语言表达特点,他的新闻传播效果也因他个性的口语表达而格外突出。
小屏传播下,新兴媒体使受众摆脱了传统的广播电视的约束,随着电视栏目App软件如“央视影音”“优酷TV”“搜狐视频”等在多个移动终端的应用,传统电视节目的时间单位更趋于碎片化、小型化,节目片段可以自由选择,点播和回看的方式已经司空见惯。这要求电视主播必须重视受众和订阅用户的收视体验,注重多场景下信息观点的传播效果,以“温暖、活泼、近距离”的状态,更为积极自由地实现由传统意味的“讲话”、人际色彩浓郁的“说话”到高度关注受众参与的“对话”这一系列状态的转变。“以观众的参与为目标,以观众的取向为主导”,无论是早期搜狐网打造的中国互联网第一档网络脱口秀《大鹏嘚啵嘚》,还是现今腾讯的创新准直播访谈节目《十三邀》,其节目主持人的口语传播不仅在内容上围绕娱乐圈、时尚潮流、社会热点、历史奇闻异事等,极富趣味性和娱乐性,在形式上也多采用访谈、表演、讲故事、说相声等诸多草根化、平民化的主持方式,从而使得口语传播呈现出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的特点,拉近了节目和受众之间的距离。同样,不少植根于传统电视平台的节目主持人进行话语传播时,开始更注重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平民化的语境需求,去中心化、去高大上。例如,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撒贝宁主持的中国首档电视青年公开课《开讲啦》和深圳卫视播出的李静主持的个人品牌的全明星阵容互动脱口秀节目《静距离》中,其主持人的表现往往更为真实、直率,擅于在调侃、辛辣、幽默、自嘲等多种话语状态中自如游走,有效地改变了传统主持人过于中规中矩的受众审美疲劳的窘境,实现了由大众传播到人际传播。小屏传播的新媒体趋势下,电视主播语言表达必然要求“摈弃了空洞乏味、远离生动现实的状况,以平视的目光,富有情趣的语言表达思想,给予普通受众平等感和亲切感”③。
面对竞争激烈的未来,小屏传播的提升空间还会更大。小屏传播的新媒体趋势下,电视主播语言尤其是口语表达,以其特殊性、规范性彰显着对社会主流话语权利价值观的认知,其后的走势趋向期待进一步认知探讨。对其研究不仅仅是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延伸,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对文化传播领域的推动。
注释:
①张纾舒.小屏微传播: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生态变革[J].教育传媒研究,2016(4).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③张晓辉.从隐私公开现象看传播范式的改变——以电视媒介为例[J].现代传播,2016(12).